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原创: 忆湄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生长于小镇,性格内向,酷爱阅读和大自然,因生计所迫进入银行工作,但天性叛逆,几番离职,有过穷困潦倒,40岁前一事无成。后在一次转机中,在两年之间就实现了他从小就在思考酝酿的,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商业改革,而在事业巅峰期他又断然隐退,开一辆履带式拖拉机开始了10年的农夫生活……你一定会说,疯了吧,人还能这么活!生活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都是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倒是他,偏偏活成了一场冒险,既实现了理想,又狠狠尽了兴。
作为历史进程中的棋子,人生很重要的任务是追随历史大势,没有人不知道这点。可你得承认,真正能几次抓住大势的屈指可数,改变世界的更是寥寥无几。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那种大江大河般如此高密度的阶级跃迁中,无数人还是掉了队。
鲁引弓写一个70后男人“那些年的情敌”蛮有意思,说从好多年前上海姑娘“嫁军人”、“嫁干部”、“嫁海员”、“嫁大学生”、“嫁洋插队”乃至“嫁N条家具腿”起,这一路上,总有一批男孩子,败在了这些包括“军人”、“干部”、“N条腿家具”、“五环内住房”在内的各色“情敌”之手。若是把这些“情敌”补充到现在,我想大概还包括金融男、创业者、码农……这些情敌其实代表的就是那个突然而至的时代动向,让你恍若败给一个风口,一个你无法控制的时代。
“得机在于敏锐,取势源于深刻”,但人其实很难做到一直紧绷着神经像狗一样到处嗅肉香的,而这种超出人们经验范围的不确定性,总会让人活得胆战心惊,焦虑丛生。如果敏锐和深刻都沾不上边呢?
所以我还是更喜欢看这种故事,这种活法,大概这更有一些“事在人为”的部分在里面,命运的转折最初就是由一个少年的心愿支撑起来的,而不是什么来去无踪的命、运和风水。这让我相信人在追逐时代、潮流、风口、红利之外还有那么一两根,我们自己可以亲手抓住的稻草。甚至,它在我们已经不相信“一己之力”在撼动结构性的现状时能占到多大篇幅时,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样本,能把那种“自我积累的力量”在这种缓慢的退却中拯救出来,多分出一点希望来还给我们这些平凡的人。
所以今天不写如何费劲去抓住趋势和风口,而是那些赶不上时代顺风车的人,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01
让我们接着来讲这个故事。
故事的开头我们都相当熟悉,一定是干干净净的人在混混沌沌的现实中的撕扯,是生活的狮子吃掉了那只挫败的绵羊。
他13岁时就相当叛逆,而且这种叛逆持续、顽固,不接受传统思想,拒绝服从权威,也绝不会为了获得认可而与别人达成一致。14岁时,他甚至伪造文书宣称自己16岁,以获得一份法定的工作。父母都觉得他性格乖戾,很难成才。他讨厌学校和教会这样的机构,觉得就像人们在机构的大门前脱去外衣和鞋子,连同一起脱掉的还有整体感和人性。
他这样描述当年20岁的自己,“年方20,新婚,无业,渴望学习却常不受管教,都出现在这个荒谬,天真,理想主义的年轻人身上。一只正在被生活的狮子追逐着的无知小绵羊,却不知道饥饿的狮子正敏捷地向它扑来。”
在他22岁时,生命开始有了一些转机。他进入了一家金融公司,不安分的他抛开了公司规章制度,凭借聪明才智,带领几个平均年龄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把业务在两年之间翻了三倍,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奇迹。但事情怎么会这么顺利,不然我也不会写他。
随后,公司保守的政权就把拳头伸了过来,不到一年,这个不服管的年轻人就被革了职。而后来的故事就像不断重复的历史,他被屡次派遣、革职。每到一个新环境,他总是以打破传统观念的做派让业绩迅速增长,但又会很快引来公司官僚作风的魔爪。在一个极度保守且循规蹈矩的年代,他破除陈规,改革组织的努力看起来愚蠢而可笑。
可你知道,这样的撕扯,他熬了16年。叛逆的个性让他吃尽苦头,每次都是业务做成功了,结局却糟糕透顶,一把年纪也没干成一桩他想干的事。他以为可以相信知识和专业,满怀希望能在公司高升,跻身于权力和财富的行列,出人头地;他以为是一部分僵化的人在毁掉公司,其实是支配控制型的公司在剥削有才干的员工;他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被这个社会撕裂,同时这个社会又是怎样有条不紊地撕裂它自身,怎样迅速地破坏这个生态圈。
36岁那年,他生活窘迫,3个年幼的孩子,沉重的房贷,寥寥无几的存款,走投无路的他不得已敲开了另外一家银行的门,还成为了一个实习生,经常被各部门调遣,做着一些闭着眼睛也能做的杂活,甚至被派到地下室整理垃圾,钝感力和耐受力极强的他称之为“在职退休”。
能写下这些真的蛮残酷的,你好像是在听一个遥远的故事,但他是把自己的真实伤疤重新撕开任人观看。
02
人在陷在磨难里的时候,往往看不清自己的位置,要到后面才能知道,人生中的很多低谷都是高峰的铺垫和前奏。
在那一段寂寞如雪的日子里,他有充裕的时间阅读、反思、也漫步于森林和海岸,他从来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文学的狂热,以及思考他从小就开始的对组织创新的困惑。为什么他会如此命途多舛?为什么那么多和他一样有才的年轻人日复一日做着繁琐的工作,却让少数人从中攫取暴利?他很多思考的碎片我认为到今天都是观照职场的金句,比如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最丰富、最廉价、最没有充分利用和经常被滥用的资源,就是人的聪明才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不是注定的领导者或者追随者,每一个人都可能领导别人,人不是披上标签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不是‘人力资源’,而是包含着演变的宇宙的完整的人类”,他认为“虽然这个世界极其需要对内、对上、对下的领导,但遗憾的是得到的却是支配性的管理。”
有时候希望常常只是藏起来了,你看不到它的时候,人生的转机翩然而至。在他40多岁的时候,他所在的银行要开发一个信用卡业务,他被“借调”到了这个项目上。经过近两年的积极探索,他把自己30多年来一直对组织创新的向往恰好应用到了这个项目中,他终于成功了。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蔚然成风的创新变革,整体风气还相当保守,他却自我摸索出了一套“价值交换”的全球系统,从此一个半官方、半盈利、半非盈利、半咨询、半授权、半教育、半社会的混序组织VISA横空出世。他毕生梦想就是首创一个关于组织的新概念,这个半生坎坷的男人终于得偿所愿。
看到这里,你大概会觉得,这个人熬到把时代都淘汰了。
是的,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迪伊·霍克先生,Visa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提出“混序组织”概念的人。即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Visa仍是全球最高市值的金融机构之一。尽管最近读的这本书《隐形Visa》更多地讲了组织的创新,但他的自传反而更吸引我。在他命、运、风水几乎是一塌糊涂的前半生,他与时代的不合作,与世俗的背离,对风口的藐视,以及后来人生的翻盘,都令我无法不重新思考,人在自我探索和公序良俗之间斡旋的尺度。
03
若要简单分类,人有两种,一种热衷潮流和风口所趋,一种则按自我的使命行走江湖。前者多半专注于物质世界,擅长投人所好而极易在现实世界中如鱼得水,后者像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逆光而行的人,即便世俗屡屡给他的人生下了病危通知书,还是没法背叛自己。当然也不能说前面那种人就没有自己的理想了,只不过一旦生活不如人意,他们就迅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对自我的很多次猎杀。
而迪伊·霍克先生不同,他是那种能带着从小的内心所愿穿越人生的暗礁30多年的人,他最后的成就是他毕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阅读的心得、对组织创新的理念融合而成,而这三者都是他人生的至爱和至信。你也可以说这是天赋带给他的礼物,但这种礼物往往让行走世间的人太痛苦,大部分人都不堪重负扔掉了。但如果你真的能从他的故事里读到一点共鸣,说明你至少没把礼物悉数散尽。
但一个平凡人如何成为不平凡?我想就是这样变的。没有人是天生乖巧、没有丝毫叛逆之心的,但他的叛逆足够坚持,他持久的我行我素也正好说明他有极强的耐受力去应付冲撞之后带来的伤痛;没有人不对踏出全新一步,说出全新的一个字感到恐惧,但他对内心的信念,足够坚持,他坚信他所认为的世界理应存在,决心按照这个信念来过自己的生活。于是当他人生出现岔路,他自然会选择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就像罗伯特·费罗斯特那段脍炙人口的诗句写的一样: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得机在于敏锐,取势源于深刻”,但合道在于本份。我真的没法知道这一生是不是还能幸运地攀上时代的顺风车,但我能确定被落下的人至少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与其像没头苍蝇一样苦苦等待风口的搭救,不如去唤醒深藏于心中的真实习性,即便它与潮流无关,与时代无关,与风口无关,但它来自人性,来自人心,简单却无敌。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每天半小时玩转朋友圈,让你年收入再增加10万,全网100000+学员共同见证 !
2020-04-241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