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1
12月4日,暨《房地产进入“寒冬”了吗》之后,经济日报再次发文——《房地产调控成果来之不易,避免断崖式剧烈调整》。
把这2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出,上头对房地产的态度是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明显更具体了。
为什么会这样?
从时间上来看,两篇文章发文虽然只隔了一个月,但在这一个月内,楼市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11月初,伴随着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维权,外界纷纷猜测:楼市已经进入了寒冬。
于是,才有了这篇《房地产进入“寒冬”了吗》,文章开篇直接亮明观点:一些城市“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就代表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了吗?这种声音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站不住脚的。结尾又指出:房地产行业并不是进入寒冬,而是有望迎来新的春天。
这就相当于给了正处于风声鹤唳中的楼市一剂强心针。毕竟,稳住预期才是最重要的!
但这剂强心针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到了12月份,就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鼓吹房价暴跌,捏造个案放大恐慌情绪,似乎是在利用数据引导市场快速崩盘。
比如这样的:
再比如这样的:
N次方,位于朝阳北苑,属于50年产权的商住房。2018年9月份,它的成交均价为3.2万左右,如果按照现在6819元/㎡的成交价来看,那就是说,两个月暴跌了80%。
所以就有些自媒体发文《北京商办房暴跌八成》,甚至有些直接《北京房价暴跌八成》。
但孰不知,这套商住房的持有者是一对情侣,两人分别持有20%、80%的产权,目前两人通过产权份额交易,将原20%的产权统一过户给另一方,故在链家前端显示为45万,但实际房屋价格与市场价持平。
这类写出“北京房价暴跌八成”文章的自媒体,没弄清事实就做出无脑式引导,背后居心昭然若揭。
此时此刻,笔者突然很想点赞前段时间有关部门封禁一大批自媒体账号的行为,像这样的账号,就应该被永久封禁。
可悲可叹的是,这类无脑式的引导,近期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基于市场这样的舆论导向,经济日报再次发文《房地产调控成果来之不易,避免断崖式剧烈调整》。
开篇指出,“房地产调控的重点,在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避免诱发楼市危机乃至更大范围的危机,通过保持房价长期基本稳定,缩小房地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利差,有效引导资金回归实体产业部门,解决房地产投机炒作的历史顽疾。”
目前,调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意义重大!
但是,我们和日本、美国不同,不能走美日的短期暴跌之路。这两个国家都是着眼短期,被动调整,这样泡沫一下子就被刺破了;而我们要做的,是着眼长期、平稳化解、一点一点地“挤泡沫”。
这既承认了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存在,又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挤!
如何“挤”?
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让居民收入的涨幅长期超过房价涨幅,不断降低房价收入比,一点点挤出泡沫。这也与经济日报近期的文章《楼市降温,期待真正软着陆》观点不谋而合!
2
文章最后一段还指出:
应该通过房价长期保持平稳,使房价涨幅低于收入和GDP增速,房价收入比逐步回落,避免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曾经发生的房价暴跌式调整。这是我国房地产调控应该选择的道路。
笔者认为,“长期平稳”、“低于收入和GDP增速”,这两个词颇值得玩味。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不管是2019年,还是以后更长的时间内,房价若上涨,那么涨幅也不会超过GDP和收入的增速。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这里面的“和”,应该是数学里“且”的意思。也就是说,房价涨幅低于收入增速,且,低于GDP增速。
那么问题来了,是实行差别化调控,还是全国一盘棋?说白了,就是低于全国平均增速,还是各个地区按各自的标准?
就拿收入水平增速来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为8.7%,但具体到各个省份,就千差万别了:
同理,各省GDP增速,自然也是参差不齐的。
鉴于目前调控的差别化,所以笔者认为,文章里涨幅,也应该差别化对待。
但我们应该知道,“房价涨幅低于收入和GDP增速”这句话,可以有多重含义。
假设某地2019年GDP增速为8%,居民收入增速8.5%,那么,房价涨幅7%在这个范围内,-7%也在这个范围内,-10%甚至更多,同样也在这个范围内。
但是文章又说了,避免出现断崖式下跌,要实现“软着陆”。言外之意就是,合理范围内的跌幅是允许的,但不能过“度”。
什么是合理范围内?在深圳看来,可能是15%,而在福建宁德看来,可能是6%。
城市不同,对跌幅的容忍度也就不同。
3
此刻,也许有人会问:政府不允许出现断崖式下跌,就不会大跌了吗?就拿股市来说,国家同样不允许它大跌,一直企图靠“喊话”来托底,可最后呢,托住了吗?
楼市的体量要比股市大得多,要托底,谈何容易?万一托不住呢?
但你要知道,我们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同。正如文章中所说:
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使政府部门具备了比美、日更强大的土地供给调整能力,调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层的决心。如果供给主动去匹配需求,就能稳定房地产市场,确保调控成功。近两年的调控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大范围的波动是不可能出现的。2019年,大方向还是以“稳”为主。但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调控仍将继续
目前,调控的效果已经显现。
取得这样的成果是来之不易的,所以,绝不可能半途而废。期待2019年政策松绑的,可以洗洗睡了。
调控虽然不会放松,但会更加“因城施策”。笔者预测,2019年调控政策会更细化,每个城市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给予微调。
二、刚需上车的时机到了
理由很简单,大跌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抱着“再跌点儿”心理的人们,可以歇一歇了,尤其是北京这种一线城市,更不可能出现大幅下跌。
4
可是,事情似乎正在起变化。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华为事件让许多人担忧:毛衣站是否又要重新开打?如果真是那样,那政府会不会再出手刺激楼市?
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
退一步讲,即使出手,也不会达到以往的效果,因为中国房地产的逻辑和基础已经发生彻底改变。
一、居民负债率大幅飙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人均购房支出连年攀升,到2016年,人均购房支出占到人均收支余额的92.83%。无论大中小城市,全民齐上杠杆买房,三四线城市房价暴涨,房贷三年上涨12.5万亿,超过之前总和。
也就是说,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开支之外,居民的钱全都投进了房子里。
2018年,居民人均收支余额首次低于购房支出。这种情况下,国家即使出手刺激,居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老龄化严重、生育率大幅下跌
我国人口红利大限将至,这是众所周知的,鉴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论证。
老龄化严重、生育率又大幅下跌,这将会严重影响房地产的供需结构。
此时或许有人会说,人只是老了,又不是死了。只要人还活着,需求还是会有的。你看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家早就老龄化了,房价不还是照样涨吗?
笔者只想说,任何脱离收入、负债情况来谈房价上涨,都是耍流氓。
况且,你要知道,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房价上涨,中国这个热衷于炒房的民族贡献了多少?
三、首套房比例大幅下降
有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首套房购房者比例占70%,而到了2018年,只有不足30%。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购房客,手里都不止一套房。很明显,刚需数量在急剧下降,市场上买房的,要么是投资客、要么是改善型家庭。
2008年,刚需比例占70%,所以政府刺激楼市时,会引起恐慌性的成交,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而如今,投资房占市场主流,买来住的越来越少。这时候再刺激,效果明显会大大折扣。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全新时代!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