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热映的电影《年会不能停》里面有一句话:“时代的车轮开过去,总会有人要在车轮底下增加摩擦力。”那么,是谁在增加“摩擦力”呢?先聊一个听“老辈儿”讲的“段子”。在八十年代,郑州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妮儿,妮儿,快点长,长大以后进纱厂”,在那个时候,郑州从五十年代开始兴建的一大批纺织厂,已经红火了三十年,能想办法当上纺织女工,是非常光荣的事。之所以纺织厂这么红火,是因为纺织企业的生产计划都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出来的纱、布,也由国家统一购买、销售。孟永恩记得,那时候根本不用担心布卖不出去,“不管好坏,只要生产出来,都不愁卖。”直到1983年12月,持续了近30年的凭票买布的时代才宣告终结。这之前,计划经济已经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而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这一时期的郑州棉纺业,并没有立即衰弱下去,反而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有数据显示,郑州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时候是1981年,这一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达7.1亿元,利润1亿多元。当时,棉纺厂工人的平均工资近60元,比机关干部的平均工资要高10多元。在那个国棉厂的“黄金时代”,当公务员都不如进棉纺厂。而且当时还允许“接班”,很多人更是为了“接班”的机会放弃了读高中,甚至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但是仅仅几年后,到了1990年,因为种种因素,国棉厂出现大面积停产、半停产。1995年至1997年,郑州纺织行业3年连续亏损达1.6亿元。这期间……
赞
赞
已有87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