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ID: wenboling2020)
昨天去看了《志愿军·雄兵出击》,剧情中规中矩,不出彩但也不拉跨,不像是专题电影,更像是陈凯歌凑了一帮人拍了一部纪录片。只谈电影的话,能给80分,再加5分的题材分,共85分,不能再多了。最近几年,关于志愿军和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非常多,其中不乏口碑爆棚的作品,例如《长津湖》系列就不错。那为什么要重复拍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呢,这种中规中矩的电影,有存在的意义吗?可能片方有商业因素的考量,但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还是有意义的。两千多年前,汉朝立国七十年以来始终面临匈奴的侵略,不是兵临长安威胁首都,就是在边塞郡县抢掠财富和人口,给汉朝造成巨大的损失,也严重打击了汉朝的声望。汉武帝继位以后,不能容忍匈奴的嚣张跋扈,便编练骑兵北伐匈奴。在北伐匈奴的过程中,卫青和霍去病脱颖而出,以外戚的身份纵横草原,斩杀和俘虏的匈奴人口达到数十万,匈奴大伤元气,失去和汉朝打国战的实力。而凭借累积的战功,卫青晋封长平侯、大将军,大司马,霍去病晋封冠军侯、票骑将军、大司马。公元前117年,冠军侯霍去病薨逝,汉武帝给了极高的礼遇——“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命汉军精锐为霍去病送葬,并陪葬茂陵,陵墓修建成祁连山的形状。公元前106年,长平侯卫青薨逝,汉武帝也让卫青陪葬茂陵,“起冢象卢山。”按照汉朝官方的说法,给霍去病“为冢象祁连山”,是为了纪念霍去病开拓河西走廊的战功,给卫青“起冢象卢山”,是为了纪念卫青自代北讨伐匈奴的功劳。既是表彰功臣,同时也是把历史化为实体,留给后人看。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固然伟大,但和此后两千年的现实生活基本没有关系,那为什么历代朝廷和文人墨客,还要一遍又一遍的书写封狼居胥的故事?既是用来勉励本朝将领建功立业,也是把伟大的事业告诉后人。司马迁和班固写汉朝历史的时候,对卫青和霍去病颇有些春秋笔法,但最后依然有两段非常公正的评价——这就是上古史家的伟大之处,他们不太喜欢外戚出身的卫青和霍去病,但依然给予公正的评价,因为他们知道,史书要留给后人看。当后人看到卫青和霍去病的雄伟陵墓,读到描写他们丰功伟绩的语句,便会生出无限向往之心,然后在自己身处的时代,以他们为模板努力奋斗。光辉的历史不是发生过就算了,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传颂记忆的。就像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已经是七十年前的事,虽然我们现在仍然吃着抗美援朝的红利,但我们的现实生活,确实和抗美援朝没有直接关系了。抗美援朝耽误了解放台湾,如果不派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台湾现在也没机会整幺蛾子。这就是不明白历史的后果,不熟悉抗美援朝真相的后果。只能是通过电影、电视这种最普世的宣传渠道,不断的创作此类题材的作品,不断的向人民群众做宣传。让现代人感知到历史的真相,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能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从这个角度来看,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只要登上大荧幕,就有其特定的意义,题材重复根本不重要。因为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不仅是纪念先辈的,同样是给后人看的。当然了,一定要保证质量,不能随便搞一部电影出来,利用观众的爱国情绪收割票房。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有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近代百年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上面有教员起草、总理题写的三段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49年9月30日举行奠基典礼,此后每到重要的日子,国家都要向纪念碑献花,并举行隆重的典礼。这是为纪念百年来牺牲的人民英雄们,也是为了把光辉的历史告诉后人。尤其是那句“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就能让后人知道新中国从何而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历史使命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