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河道贴砖事件背后,暴露了什么问题?


2023年07月13日  浏览(4350)人
0
来源:卢克文工作室(ID:lukewen1982)

作者:温书先生 


7月10日,河南省郑州市城乡建设局网站发布《关于金水河综合整治工程情况通报》,总算对“河道贴砖”事件有所回应。这距离从7月6日就开始在微博、头条等多个社交平台疯传的“河南郑州投入34亿元,给金水河22公里河道挂大理石砖”,已经过去了整整4天。

回应解释了34亿是河道综合整治的总体工程报价,不是单单贴砖的花销,而且大理石砖也不是贴在河道里,是贴在人行步道外侧,河道里用的是花岗岩,造价约650万元,仅占总投资的0.2%。这则回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解释,但并没有平息舆论的怒火,相关新闻下留言多达数万条,几乎是一边倒的批判或讽刺,显然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又一次塌方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互联网上非常常见,地方政府给人的感觉总是“慢好几拍”,即使占理也得不到舆论的支持,辟谣的水根本浇不灭造谣的火,很少有政府打赢公关仗的成功案例示人。我们不禁想问,地方政府的公关能力这么弱吗?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如果把地方政府当作一个公司来看的话,你会发现它是根本没有公关部这个部门的。负责和公众打交道的是一个类似新闻司的存在,如果是比较大的政府机关,还可能是有专门的人负责这个业务,甚至会搞个新闻发言人什么的。如果层级比较低,这个活就没有专人干,而是从各部门抽人,不忙的时候轮流兼任一下。

因为这个司的活和办公室高度重合,都是“搞材料的”,所以一些单位干脆就是办公室主任来统筹。而这个“材料”,大部分是为了往上汇报,只有在新闻媒体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从一堆材料里,挑几个出来,请示之后甩给记者,你自己看吧。

但这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光给哪些材料要请示,给哪些媒体也要请示,必须对接好了,才能流畅运转,如果材料不合适,或者这个媒体领导班子不认可,那也不行。这才有了新闻上说的“记者联系郑州市城乡建设局了解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具体采访,需要报备。我们汇报后再回复媒体。”这样的话。

明白人能看出来,这其实是媒体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意思就是我尽到了媒体的责任,但当事人不说,我只能作罢。如果媒体比较满意,根本就不会有这段话出现在新闻上。

很多人问,地方政府不是也有宣传部吗?他们不应该对接媒体,回答疑问吗?这就是问题所在,宣传部门的确会对接媒体,但不是回答疑问的,而是布置任务的。

它是这样运作,无论是横向来的工作指示(当地领导班子成员、常务副、办公室主任等),还是纵向来的工作指示(上级宣传部门、网信办等),宣传部完成的都是既定动作,就是提前规划好,这一年,要出多少产品、宣传哪些内容、怎么落实到位、经费需要多少等。

当他们确定好这些之后,就会联系当地的媒体,去扩大产品的传播效果,这就是地方政府理解的关于公共关系的全部了。对于媒体来说,这属于程序性报道,就是按计划完成任务,只是工作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

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认为自己来活儿了,需要去找当地的政府部门把事情问清楚。地方政府却根本没有对应的明白人可问,最好的情况也就是上文说的那样“甩个文件给你自己看”。这样媒体肯定就不满了,因为自己的活完不成啊,那就干脆把话放上,不怪我。

如果媒体要就“语焉不详”或者“拒绝采访”追责,你会发现根本追不到,因为就没有人为这个事负责。在传统媒体(报社、电视台)占主导的时代,就看地方部门与地方媒体的关系怎么样了,谁更强势一些。一般来讲,媒体不是实权部门,只能认输,偶尔也有强势媒体,偏要发挥下舆论监督功能,政府部门认栽也可能。但无论怎样,都会胳膊折在袖子里——不让外界知道。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当道,局面一下子就翻盘了。地方政府照样没有什么公关部,各部门轮流兼一下,但公众的质疑可不像传统媒体记者那样去联系对接人,也根本没人去认真阅读你甩过来的文件,甚至突发事件的点位都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可能跟你这个部门都没什么关系,但突然就火了,质疑揣测一瞬间铺天盖地而来。

遭遇这个问题的不仅是政府,很多大公司也遇到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比政府要弱,所以火速成立了公关部和法务部,专门来处理这种事,最不济也得花点钱外包个舆情监测,起码有事了能第一时间知道,给管理层一个反应窗口。

可问题是,政府能像大公司这么做吗?也搞个公关部,或者外包个舆情监测?显然不能。

首先,组织原则就不允许,你是为人民服务的,还要专门花钱去应付人民?这也说不通啊。其次,钱从哪出?要知道公关这种事是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的,你成立个公关部,养了一票人,一年到头什么事也没发生,第二年谁给你批这预算?

最后,人才短缺,政府部门从来都是被联系、被公关的对象,突然甲方变乙方了,哪有那么合适的对口专业给你培养这类人才啊?政府招人可不是能用就行,你莫名其妙搞个部门,又招一些莫名其妙的人,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本身就很容易变成公关事件的好么?

也就是说,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化了很多,但地方政府的组织运转形式和二十年前并没什么不同,靠一套过去的路数去应付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根本就做不到不翻车。但是呢,新形式也有新弱点,就拿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来说,它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来的快,走的也快。

很多时候一个热点问题大家不讨论了,并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有别的话题出现覆盖了原话题。你如果执着于去自证清白,去刨根问底,去解决问题,去反馈结果,到头来不但得不到啥好处,反而总是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一直让人记着你做过的错事。而如果你选择沉默是金,可能挨几天骂,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只要上级不怪罪,就是上了热搜,又能怎么样呢?

这么一比较,地方政府就觉得与其火速回应,不如当鸵鸟,把头埋进沙子,让子弹飞一会,立刻回应,万一回应错了,反倒越描越黑。要说“拖字诀”,没有人比体制内更在行了,这简直就是体制内人士的生存法则,如果不掌握这个,就是把一年当两年用,工作也是做不完的。

地方政府这种应对方式不能说全错,但明显忽略了一个传播学规律,就是人们记住的不是正确的,也不是错误的,而是好记的、顺口的,人们质疑的不是官,也不是民,而是有想象空间的,便于发挥的。

如果一个事情正撞上了“错误而好记,官方而有想象空间”,那在传播学上,就一定会打败“正确而严谨”的东西。这一点被绝大多数公关者熟知,却没几个政府官员有清醒的认识。

就拿河道贴砖来说,尽管最开始谣传的“河南郑州投入34亿元,给金水河22公里河道挂大理石砖”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个事太好记,又太有想象空间,4天的时间发酵,可以说已经人尽皆知了,郑州城乡建设局本来也想鸵鸟略过,但形势根本不允许啊。

最关键的是,它也没有和当地媒体搞好关系,连个挡风的都没有,连“请示报备”这种话都放在了新闻稿上,明显就是让它裸奔的节奏。事实证明,它选择了自己硬刚,直接做了个情况说明扔到了网站上,用对付传统媒体的办法对付了自媒体和公众。

那问题来了,地方政府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在既不增加人员编制,又不增加职能预算的情况下,去从容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突发公关事件呢?

首先,是迅速的反应能力,这里不是指对外界做出反应,而是内部的决策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沟通渠道的畅通,事情发生以后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和行军打仗一样,作为指挥官,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排兵布阵,而是能够判断敌人从何处来,敌人的意图是什么。

这个判断就包括是可以靠拖字诀把负面影响拖没,还是事情很严肃,必须马上回应。这主要取决于事件是否和民生有关,是否和每个人有关,是否和本部门在公众眼中的职能有关。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越早回应越好,拖字诀不仅不会拖没,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加棘手和难以解决。如果不是,则没必要大张旗鼓回应。

其次,是和传统媒体保持良好关系,不要仅仅把传统媒体当做一个发稿工具,一个可以安排任务的下属。媒体是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一道缓冲闸,这个闸门是活动可调节的,可以向政府那边靠一靠,也可以向群众那边靠一靠,起到一个上传下达,下议上听的作用。

地方政府往往把传统媒体的上传下达功能看得很重,而忽视其下议上听的功能。如果这个功能不重要,那媒体干脆都改行承包政府网得了。平时和传统媒体的关系融洽,不仅可以让传统媒体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刻能找到对的人,还可以借媒体之口快速澄清真相,是一举两得,互利共赢的关系。

最后,是对传播规律的学习和利用,及时补齐短板缺项。学会应对突发事件,是地方政府的必修课。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可以没有专门的部门和预算,但不能没有公关意识和公关能力,对下与对上同等重要,挂一漏万的作风必须转变,否则公信力塌方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地方政府的执政水平就会永远处于被质疑之中。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103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整治自媒体之前,能不能先整治“官媒”?
下一篇:当每个人都手握核弹!
评论或留言 1
合影留念 :  加油!你的文章有调查有发言权!
2023-07-15 10:18:04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