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基于乌克兰能源专家安东·尼尔曼所撰写的俄乌冲突一周年纪念文章所演绎的。故事中的所有情况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我把它们叠加到一个故事中去罢了。谢尔塔蜷了蜷身子,这个冬夜很冷,屋外是零下二十多度的寒风呼啸,屋内也好不到哪里去,电是早就停掉了的,原来敞着用的天然气现在也不敢随便用了。除了必要的厨房用气,用天然气取暖的在母亲的眼里不啻于败家子行为。事实上,早在2014年之后,乌克兰人在使用天然气方面就开始节约了。在2014年之前,那时候的俄罗斯对乌克兰人是多好啊,他们给乌克兰最便宜的能源价格,同时还支付给乌克兰大量的能源过境费用。俄乌一家亲是当时俄国人用来笼络乌克兰人的口号。虽然是口号,但那些实惠却也是实实在在的。谢尔塔那时候已经十五岁,所以他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家里的情况,每到冬天,家里总是暖暖和和的让人觉得无趣,那时候的他总是缠着自己的父亲去郊外的森林打猎,能不能打得到猎物倒是其次,关键是谢尔塔喜欢屋外那寒风呼啸的场景。白皑皑的雪深可及人,无论在上面打个滚还是走几步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此刻的谢尔塔只怀念那时候暖烘烘的客厅,以及可以穿着短袖睡衣睡觉的床。但这一切离开他已经很久了,2022年之前他还能偶尔享受这样的温暖,而从战争爆发后,这一切都成了奢望。暖和的客厅虽然经常出现在谢尔塔的梦里,但当他醒着的时候,他有着更为担心的事儿。生存,是如今的第一要务。但工作,又在哪里?谢尔塔已经二十三岁了。如果不是他的父亲作为国防军的一名中级军官去年五月份就牺牲在战场上,他应该早就被征召到战场上去了。因为有了父亲的牺牲,他才可以免于被征召。但不被征召却并不意味幸运。对于谢尔塔来说,或者更是一个折磨。因为在当前的乌克兰经济大环境下,他无以为生。一开始,谢尔塔觉得自己既然不受征召令的限制,应该可以带着母亲前往欧洲某个国家,作为难民,继而寻求在欧洲落脚的机会。但他……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7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