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7月开始,全国很多地方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旱,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嘉陵江都见底了,从四川一直到安徽,从鄱阳湖一直到太湖,整个长江中下游都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原本应该是汛期的长江流域,竟然不下雨了。虽然我并不想危言耸听,但有一个风险不得不提,那就是“旱震关系”理论。这个理论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我认为非常重要,所以先来做个介绍。提出“旱震关系”理论的人叫耿庆国,他是国家地震局的地质学家,他在研究地震和气象关系的时候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在震前一至三年的时间里,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越大,震级也越大,如果是旱灾之后第三年才地震,那么震级会比第一年大。为什么旱灾之后会地震,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地震的直接原因是地壳内部应力的集中释放,虽然释放应力的速度很短,但孕育的时间却很长,在孕育地震的过程中,不仅有力学过程,同时伴有热、电、磁等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大量能量会导致低空大气出现异常变化。在大地震的孕育过程中,由于地热增高,使得地面出现干热特征,这会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湿度变小,这会导致云层难以形成。由于缺少云层,使得太阳能够直射地面,这更加剧了干旱。根据他的理论,并不是干旱导致了地震,而是……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57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