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 ‘双减’政策颁布后,更可怕的内卷要来了?”:双减落地后家长最担心的6个问题,一次说清楚!


2021年09月30日  浏览(8542)人
0

作者 l 白滔滔

来源 l 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00.

写在开头


内卷的最终解决,不是双减是否实行,也不是高考是否取消,而是家长敢不敢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价值。

先讲两个真实的段子。
 
其一,前不久在某个规格很高的教育行业交流会上,众多受到重创的教培机构的大佬们怨声载道,这时候,一位独立学者发言,大概的意思,就是“活该”。
 
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遭到了大家的围攻:难道我们这些机构、我们这些老师就活该倒闭、失业,饿死了也没人管吗?
 
其二,在某个家长群里,开始热烈地讨论,究竟什么门类可以培优,英语和数学是不是在某些学校,仍然是硬通货。艺术和体育,是不是有可以迅速出成绩、拿名次、得奖牌的项目。
 
于是,有人笑称,双减是减了科目竞争,但把内卷转移到了艺术体育,孩子们换了赛道而已。
 
听到这两个段子,我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因为,我既是一个教育相关行业的工作者,也是学龄孩子的家长。我想说说,我内心的感受。
 
作为一个教育相关行业的人,我并不惊慌,也不因此而欣喜。
 
最近我也被很多人关心地问过,受没受到影响。是会受到伤害,减少规模,乃至有关门的危险吗?还是刚好不属于学科赛道,这次是快速发展的一个机会呢?
 
老实说,我没有想过。
 
8年前,我们开始做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这算是什么赛道,只是自己喜欢热爱,而又擅长,就这么摸索着开始做了。后来教育行业热潮汹涌,投资涌入,有人奔走相告,说大语文的时代终于来了,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也算是大语文的一部分。
 
那么,双减,和之前的大语文一样,我们其实分不清楚,对我们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但是,我想,无论哪种学科,哪种教育方式,只要是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逻辑的,那么,无论在什么年代、政策和环境下,都应该存在。同样的,如果是把教育当作上市发财的路径,想在教育上赚大钱的,无论看起来多么高大上,多么先进,都是教育的危害,而不应该存在。
 
我相信,只要是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总是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都继续用符合教育本质的方式,从事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那些因为教育不是风口,而离开教育的人,他们本身就不是来做教育,而是来挣钱的。

他们或许在短时期内看起来做出了一些教育的成就,但从长远来看,他们的离开,对教育反而是件好事。
 
这次因为双减而关闭的一些机构里,就有一些真正懂得教育、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好老师,他们或许失去了眼前的工作,但并不会因此失去教育——只要他真正热爱,他总会找到相应的事业。
 
那么,话又说过来,那些因为自身利益受损失而去骂双减的,我觉得,这并非是对双减政策理性的反应和思考。
 
打个比方吧,你是卖槟榔的,卖得很好,生意做得很大,有很多员工,也拿了投资,马上要上市了。这个时候,国家因为槟榔对健康的危害,禁止槟榔企业上市,也不准做广告,甚至要禁止槟榔的销售了。那么,你该怎样应对呢?
 
1. 你可以大骂这项政策,让你的公司损失惨重,甚至想一些规避的办法,继续卖槟榔。

2. 你热爱槟榔,坚信槟榔是有益健康的,那么,你可以去做研究,证明这一点,或者生产出完全没有危害的健康槟榔。

3. 你拿卖槟榔的经验,去卖茶叶。
 
借用这个并不恰当的比喻,是想让我们回归到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双减,去看待教育。
 
我们要好好地想一想,是教育更重要,还是你更重要。

作为家长,我又是如何看待双减的呢?我并不乐观,也并不悲观。
 
双减,减的是什么呢?学校作业,课外培训。
 
这两项,我们之前都已经自己主动减了。从小学到中学,没有上过任何一个学科培训班,虽然学科成绩的确不高,但家庭和孩子都觉得换来了空闲的时间、画画的时间,也算值得。
 
那么,我们面对的是什么呢?是别的孩子拿了很高的分数,得了很好的名次,得到了很多的奖牌,上了很好的学校。那是他们的选择,我们也认为挺好的,仅此而已。
 
的确,我们并没有上一个很好的学校。但是,那是孩子自己挑选的喜欢的学校。孩子的成绩并不优秀,班级里也没有排名,但她可以和老师开玩笑,在学校有好朋友,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

未来,孩子上得了还是上不了名校,我们都能接受。而别人的孩子上了名校,我们也觉得不错。
 
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吧。一个家属院里,有一家的孩子,长着白皮肤瓜子脸双眼皮,穿着公主裙,好看极了。于是呢,就另有家庭,让孩子去漂白皮肤做下巴割双眼皮,整得和那个孩子一样。可是呢,也有家庭,觉得自己孩子黑黑的皮肤挺健康,圆圆脸挺可爱,单眼皮挺俏皮,就不去整容。
 
这个世界上,美有很多种。就算全中国都流行瓜子脸,你也可以坚持自己的圆圆脸。

天生丽质的人或者后天整容的人,的确会有很多优势。但坚持自己无论长成什么样子,都有自我价值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
 
教育,其实也一样。
 
那么,真实的、现实的问题仍不少,双减后,内卷还存在吗?在哪里?怎么才能彻底根除呢?



01.

双减之后,老师开始轮岗了,好学校的教育水平,不就降低了吗?以后就没有好学校了吗?
 

我们来看看,究竟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再来看看,好学校对你的孩子究竟有啥作用。
 
什么是好学校?通常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我们来认真分析下,升学率高,原因有两个,一是生源好,自带光芒;二是老师好,帮助提分。
 
双减之后,会逐步打破这两个原因,学生划片,老师轮岗。这样看来,好学校(升学率高的学校),自然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只能做一件事,就是重新定义“好学校”。
 
以后的好学校,就不会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而只能是帮助每个学生(请注意,不是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提高的学校。那么,考核学校和老师的标准,也会因此而改变。这不是你接不接受的问题,而是大的历史趋势,必定会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作为家长,不能再去生源好、老师好的学校了——买学位房也没有用。那么,所能够应对的方法,就是把希望从对好学校的寄托上,改到对自己孩子的关注上。
 
也就是说,你不能靠外在环境因素帮助孩子成长了,而是要去激发孩子自己的动力,学习的能力,去自己成长了。
 
猛一看,这太慢,太不确定,太不靠谱。
 
的确,从两三年内看,这好像不如去一个好学校、在一个实验班、遇到一个好老师,成绩提高得快。但是,孩子学习的持续性强,动力枯竭的可能性小,后续爆发力更强,取得更高的成就可能性更大。
 
这么说吧,前者通过好学校的因素,成绩提高后,考入名校之后,放开去玩儿的几率更大,工作后不再继续学习的几率更大。

而后者,可能只能凭自己的能力,考入相应的学校。但是,上了大学后,继续认真学习的几率更大,工作后继续学习深造的几率更大。
 
为此,我专门问过清华毕业生,他们告诉我说,其实清华也分好学生和差学生。

好学生,往往当初入校的时候就很轻松,上了清华学得也很轻松,很容易就能考出好成绩。

也有当初非常勤奋考入清华的,还有因为政策照顾来上清华的,相对来讲,他们学得就很辛苦,尤其是政策照顾来的,总是跟不上,心理健康还容易出问题。
 
所以,清华如此,所有学校也是如此;大学如此,中学、小学,也是如此。
 
那么,顺其自然,上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就是好的学校。就是无论来的是什么样水平的孩子,学校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价值,帮助每个孩子在自己基础上提高,这样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作为家长,我们看待好学校,要看长期对孩子的帮助,而不是短期成绩的提升。
 
这就跟孩子感冒一样,去医院给孩子挂点滴,用抗生素,虽然短期内马上见效,但其实是破坏了孩子的免疫力。孰轻孰重,家长要能看得清楚。
 
有一本书,叫做《贫穷的本质》,是诺奖经济得主写的,我觉得,也可以叫做《教育的本质》,值得每位家长好好看看。



02.

双减之后,数学英语学科还是硬通货,我就知道某个学校开设地下考场,来选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办?
 

这的确是很现实、很难解决的问题。
 
任何一项政策,总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就算是消极的等待和观望,也会耗去好几年。
 
可是,我们的孩子,上个学,也不就是几年、十几年的事吗?你们耗得起,我们可等不起啊。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改变学校的想法、做法,那么我们就不能接受这些做法的干扰。
 
什么意思呢?你就这样去想,你所在的地方,根本没有双减,可以随便补课,可以学奥数,你会怎么办?
 
你觉得,孩子的学科教育,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老师讲课问题,也可能是孩子自身问题),需要补习巩固,那么你就去找相应的能够实现的资源,去给孩子补课。

自己讲也好,用网络课程也好,去找学校老师也好,让同学帮忙互助也好,甚至,亲戚朋友来家里教,都可以。
 
还有,如果孩子喜欢奥数,喜欢英语,那么,甭管学校考不考,有没有培训班,你都可以帮助孩子继续深入学习。

创造条件,满足孩子自己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去通过比赛、活动等等,去检验自己真实的水平,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动力。
 
所以呢,不要管学校的选拔机制,只要孩子喜欢、热爱,就鼓励孩子多多去学。
 
反而,如果去跟随学校的选拔标准,那么今天要学奥数,明天要学英语,后天要学单簧管,再后天要学冰球,最后,反而哪一项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把孩子当成了学校某个游戏规则的牺牲品。
 
就像,一个名校,有一个足球队,需要特招一个守门员。于是,你就让自己的孩子,突击去学守门员,然后,凭此进入名校。

请问,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03.

很多家长开始去报艺术体育,且还专门找容易出成绩的、拿奖牌的项目,这不是新的内卷开始了吗?
 

我们说内卷,不能刚减少一个领域,就去再去发现一个领域,这样的话,内卷会永不停歇——而是应该找到产生它的根源。
 
我们要看到,中国的内卷,已经到了再发展下去,每个人都不幸福的阶段了。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把“种内竞争”发展到如此低龄、教育内卷如此严重的国家。
 
啥是“种内竞争”?这是马尔萨斯在人口论里首次提出的理论,简单地说,所谓“种间竞争”就是狼吃羊的这种竞争;所谓“种内竞争”,就是狼和狼之间的竞争,羊和羊之间的竞争,简称“窝里斗”。
 
中国过去因为经济落后,加之人口众多,又有宗族的文化传统,导致了“种内竞争”异常激烈。
 
我们现在来看,在就业领域,学历已经通货膨胀到了必须纠正的地步。

一个杭州的街道办,招收的公务员已经是北大清华;一个南方的中学,老师都是哈佛耶鲁,国内北清都是博士起步;一个北京的普通的公司,都要985、211,还必须是本科硕士都是985、211的……
 
可是,这些工作真正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是那么高的学历才能做的吗?!
 
这导致了,不读一个高学历,孩子都不敢毕业的状况。每年中国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全世界第一,可这些研究生中,真正热爱专业想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比例非常小(也不需要那么多)。
 
这么多人,浪费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国家的教育资源,只是为了拉高就业门槛,是非常荒谬的,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危害。

关键是,他们读的这几年,基本用不到实际工作岗位之上。
 
然后,这种高学历压迫,内卷到中学、小学、幼儿园。甚至,连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出生的胎儿,都开始学习,开始竞争。
 
眼看着,就要去进行基因测试了——以后,如果基因不够好,连出生的资格都没有!不要以为这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已经非常接近现实生活了。
 
如果按基因水平决定是否生孩子,那么这个社会的内卷,已经到了危及种群安全的程度了——斯巴达就是这样优胜劣汰地进行教育从而灭亡的。
 
所以,内卷必须结束。

那种认为只有考上了985、211才能有好工作的想法,肯定会在用人单位以实际能力去招聘的新的潮流下破灭——这并非是用人单位可以左右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形式,以及人才的标准变化所决定的。

这个趋势,在我们的孩子长大时,肯定会到来。
 
内卷让这个社会上,每个阶段的每个人,都陷入到了一种“逼着羊成为狼”的恶行之中。可是,这个社会让每个人都成为狼,每个狼也还是互相撕咬,都不幸福。
 
我们要相信,现在国家的政策,是让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幸福——这里面可以发展的空间,远远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要大得多。
 
其实,过去的四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印证了,并不是只有一条独木桥;有很多条桥,还有很多条船;过了桥之后,也不是只有一条公务员的道路,有很多条道路;每一条道路上,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找到自己的方式。
 
所以,就算站在我们自己幸福的角度,也必须结束内卷——和双减政策没有关系,我们自己从自救的角度,也要必须结束内卷。
 
如果你从思想根源上,能够自己主动退出内卷的战场,那么,你就不会纠结于是不是参加某场内卷了。
 


04.

我们不参与内卷,可是,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竞争啊,难道我们就装着看不见,埋头当鸵鸟吗?


不是不竞争,而是“以我为主”去竞争。应对的方式,就是减少竞争的项目,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
 
我们承认,现有的,全世界的教育体系,大多还是以竞争性的、标准化的机制运行。

中国有高考,印度、日本、韩国,也都有丝毫不亚于我们强度的高考;欧美国家,也有他们的洋高考,竞争得更全面,更激烈。
 
标准化的竞争,保障的是基本的公平。所以,仍然会长时间地存在,并运行下去。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知道,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任何国家都希望找到每个领域最适合的学生,而不是学生过多、无谓的竞争消耗。
 
这么说吧,比如某个大学的建筑系,希望能够找到很喜欢建筑,也在建筑相关学科有学习能力的学生,那么,在相关学科上的标准化竞争,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到好的学生,还要让他们去比谁唱歌好跳舞好。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早一些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那么,他就可以把主要的学习精力,放在这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内的竞争,是在合理范围内的竞争。他就不用非要上这个培训班,又上那个提升班,还要同时学打冰球、棒球,弹钢琴拉提琴……
 
早一点找到这个方向,就会在这个方向上积累更长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就越大——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上这个领域内好的大学的几率也就很大。
 
我们还可以再退一步讲,就算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即便在这个领域,不适应外在的评判标准,比如,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甚至,没有考上大学——

在我看来,只要这个孩子真正热爱,还在坚持学习,最终在这个领域内取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几率,仍然很大。



05.

我们就是不知道孩子热爱什么,才让他多尝试啊!该怎样让孩子不成为内卷的牺牲品呢?
 

这就来到了我想说的另一个源头,内在的动力,这是内因,应对的方法,就是变“他卷为自卷”,从而不加入群体性内卷。
 
内卷,是一群人用尽所有的竞争方式去获得几个名额的方式。
 
他卷,是看竞争者在学什么,取得了什么,就按着去做的方式。
 
自卷,是先找到自己热爱和天赋所在,然后不管别人在学什么,甚至也不管外在的标准,自己设定目标去学习的方式。
 
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自卷,那么,就会跟随他卷,最终陷入内卷。
 
那么,如何让孩子形成自卷,就非常重要了。
 
先说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领域,当然,就是要让孩子广泛尝试。请注意,虽然在形式上,也是孩子去了很多兴趣班,但一定要分清楚,取得证书和找到方向,是两个目的,是两条道路。
 
如果是为了找到方向,那么孩子放弃一个领域,家长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呀,因为这就排除了一个干扰项,剩下的范围越来越小,也就越精准。
 
如果是为了单纯的竞争,升入好的学校,那么,家长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内卷的机会,什么对升学有用就学什么,今天是奥数、英语,明天又是钢琴、棒球,而且,一定要取得证书和成绩,才算是学习,否则,都是浪费时间,瞎耽误功夫。
 
我想,怎么分辨这两种方式,也就一目了然了。
 
如果,你是以孩子为学习中心的,你就会关心孩子学这些东西时,是怎样的感受,是很喜欢,还是很讨厌,是能坚持,还是想放弃,放弃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外在的原因……
 
这种自卷的形成,比他卷更难。
 
家长要彻底转变视角,鼓励孩子内在的热情,帮助孩子找到喜欢且比别人做起来更容易取得成就的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值得自卷的领域。



06.

自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能让孩子自卷呢?
 

这比想象的要简单一些。就是长期主义。
 
我们不要把学习,当作是22岁就完成的事情,而是这个人一辈子为了自己热爱的东西一直要付出的过程;

我们也不要把学习看成换取一所著名大学,一个好工作的筹码,而是可以承受这个领域的冷暖起伏,把自己的一生安身立命的东西都放在这里的过程。
 
所以,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喜欢的领域,其他的都好办了。
 
我们举个例子吧,虽然不那么恰当,但很能说明问题。郭德纲说相声,是真爱,但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根本不挣钱,但他只喜欢这个,还是去学习,硬着头皮干下去。我想,就算以后相声也遇到了波折,郭德纲还是会学下去说下去的。
 
其实,现在学习的途径非常多,信息十分发达,不仅文化领域,其他领域也都有很多机会,帮助你成才。而不是“天下华山一条路”“奥数名校公务员”这种只是为了竞争而内卷的成才方式。
 
有人说了,孩子好像在很多领域内都好啊,该怎么选择呢?
 
是的,我们可以保留两三个让孩子自己去坚持,然后,在时间分配不够的情况下,让他自己去选择就好了。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天赋,不会在很多领域同时存在的,有也是小概率事件。

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有一个天赋并且能够找到就是天大的幸运了,不要奢望哪个方面都完美的孩子。
 
你想啊,爱因斯坦不是一个好的公务员,没有当上专利局局长,也不是一个好的音乐家,只达到业余水平,甚至,也不是一个好教授,上课别人听不懂,但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这就够了。
 
我们,当然不是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但是,路径是一样的。

找到你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用一辈子去学习,用一辈子去坚持,你就会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幸福。
 
最后,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上有一个滞后效应。
 
就像我们的上一辈,曾经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过食物短缺的经历。他们到现在问候的话语,还是“吃了吗”,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吃饱了吗”“吃了什么”,根深蒂固,几十年还是如此。
 
教育也是一样,我们按照过去的社会经验,培养的是面对未来的孩子,就像是面对营养过剩的孩子,总是嫌他吃得少一样。
 
内卷最终的解决,并不是双减是否实行,也不是高考是否取消,而是家长是不是敢于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价值。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773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朝鲜战场,平凡的英雄超越神明!
下一篇:“安徽低生育率”背后的人类文明之问!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