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美国的起源:难民、带路党与圣母!


2020年07月08日  浏览(7926)人
0
作者:北山浮生
来源:北山浮生(ID:BSFS_View)

2020年7月3日,为纪念美国的第244个独立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刻有华盛顿、杰斐逊、林肯和老罗斯福的拉什莫尔山前,发表了一番言辞激烈的演说。这个演说被看做是对连日来美国游行抗议的回应。

在演讲中,特朗普严厉抨击了所谓的“新的极左法西斯主义”,称这场运动是“一场无情的运动,抹去我们的历史,诋毁我们的英雄,抹去我们的价值观,并灌输给我们的孩子。”

“这场左翼的文化革命旨在推翻美国革命。通过这样做,他们将摧毁让数十亿人脱离贫穷、疾病、暴力和饥饿的文明,并将人类文明提升到成就、探索和进步的新高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决心拆除我们国家遗产中的每一座雕像、象征和记忆。”

“在自由的民主党领导的城市街道中,我们看到的暴力混乱是多年来教育、新闻和其他文化机构灌输的、极端的、带有偏见的预想结果。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被教导仇恨自己的国家,并相信创建这个国家的人不是英雄,而是罪人,这违反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条法律。激进的美国历史观是一张谎言之网,所有的观点都被清除,所有的美德都被掩盖,所有的动机都被扭曲,所有的事实都被曲解,所有的缺点都被放大,直到历史被净化、所有记载面目全非。”

7月4日,在主题为“致敬美国”到底独立日庆典活动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演讲,开始自己滔滔不绝的自夸模式,“我们把美国利益放在首位...美国在我的带领下空前繁荣”。

面对美国内部的乱局,特朗普还特别提到,“我们将捍卫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的就那种方式”。

与此同时,一群反种族歧视的示威者聚集在白宫外的广场上,一边喊着“一、二、三、四,种族灭绝、战争、奴隶制;五、六、七、八,美国从来不伟大!”口号,一边焚烧美国国旗。白宫内外两个鲜明对比的行为,成了美媒争相报道的焦点。

白宫外的广场已经被命名为“黑人的命也是命”,这样的名字虽然长,但应该很好记。一群示威者在那里跟宫内的特朗普对着干。在顺溜的口号声中,短短几秒内,星条旗就烧得化为灰烬。

在焚烧国旗前,一名黑人女子将星条旗铺开后,另一名年轻力壮的女子拿着大喇叭高喊口号,还跟一名白人男子吵了起来,女子怒问“美国国旗代表什么?”,白人男子回答称“美国,每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公民”,随后女子反驳道,星条旗上的“条”是奴隶制的象征,“它(美国)是在奴隶制的脊背上建立的”。


很显然,美国人对于美国历史的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分裂。在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保守派白人眼中,美国的历史是一首充满了勇气与梦想的英雄主义史诗,而在广大有色人种美国人眼中,美国的历史充满了罪恶、压迫、奴役和杀戮。

在前者看来,后者就是要摧毁这个国家所有往昔的荣耀,诋毁建立国家的所有英雄,摧毁他们所珍视的传统和价值观,甚至要摧毁这个国家。在后者看来,前者就是数百年来一直剥削压迫自己祖先的奴隶主和刽子手的后裔,而且还一直要将这种歧视和压迫永远传承下去。

这种认知分歧之大,相互之间憎恨程度之深,立场冲突之激烈,已经远远超出了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成为敌我矛盾。

既然特朗普提到了“自1492年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那我们就回到1492年,仔细看看所谓的“美国式生活方式”到底包含了什么?


01 江湖骗子哥伦布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完全垄断了一带一路贸易,坐地起价,导致本就通货紧缩的欧洲陷入更加严重的经济衰退。因为缺乏金银的欧洲将香料作为货币使用,如今连香料输入也成了问题,原本作为欧洲贸易代理的意大利人蜂拥而至伊比利亚半岛,希望打通通向东方的新航线,以解决“金银荒”和“胡椒荒”的问题。

哥伦布

哥伦布出生于热那亚一个从事纺织的犹太裔家庭,从小熟读《马可·波罗游记》,对富裕的东方十分向往,成天幻想一夜暴富的神话。他教育程度不高,道听途说了一点地圆说的知识,认为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东方。在这个梦想的支撑下,他成年后游手好闲,正经事不干却四处忽悠,希望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拉到赞助让他冒险。哥伦布曾用了十几年时间游历各国,先后前往英国、法国、意大利各城邦和葡萄牙进行游说,但无一例外遭到失败。

葡萄牙人经过精密计算,认为他们手中掌握的就是通往东方最近的商路,除此之外,没有更经济的路线了,因此对哥伦布的冒险计划不感兴趣。至于法国和英国,则把哥伦布当作一个四处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连仔细考虑一下的心情都没有,直接把他轰走。

作为一名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哥伦布的数学很差,把通往东方距离算错了,葡萄牙人的计算才是对的。按照正确的计算结果,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航线实在太远,半路没有补给,不仅经济上不合算,而且风险奇高,多半会死在路上,根本不值得去冒险。

历史就是这么搞笑,学霸们计算正确,放弃了探索新世界的机会;哥伦布因为是一个学渣,盲目乐观,误打误撞之下反而成就了他的成功。

1492年西班牙刚刚获得统一,此前经历了长期战乱,穷困潦倒百废待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对于哥伦布天花乱坠的扯淡,其实一开始也是拒绝的,但是由于国家穷,被哥伦布描述的美好前景忽悠得有点心动,她指定了一个皇家委员会考虑哥伦布的计划。由于西班牙比较贫穷落后,有学问的人都不爱来,这个皇家委员会里也没有一个数学好的,一帮所谓“砖家”反复论证了半天,最后认为哥伦布的计划可行。

反正哥伦布最终能成行,就是无知加上愚勇导致的“瞎猫碰上死耗子”结果。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肩负着“传播天主荣光”以及“友好通商”的使命,率领40名士兵以及47名水手,分别驾驶“圣玛利亚”号等三艘一百来吨的小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个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他们终于发现了陆地,这里属于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哥伦布登陆的第一件事,就是举着西班牙的旗帜宣誓主权,这也成为后来殖民者的惯例。

          

               

哥伦布与原住民

 

郑和下西洋,目的宣扬王道,郑和每到一地,向当地国王或者酋长宣谕:明朝皇帝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哥伦布探索美洲则不然,穷疯了的欧洲人就是出来找钱的,当发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掌握在一群武力落后的印第安人手中时,人性贪婪丑恶的一面释放出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当时古腾堡印刷机已经广泛使用,哥伦布一回到欧洲,发现通往“印度”(哥伦布一直到死,都认为自己去的是印度)的新航线以及当地可能存在巨大金矿的消息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整个欧洲沸腾了(至少在冒险家这个圈里沸腾了),贪婪的欧洲冒险家汇聚到西班牙,前赴后继地发起对美洲的征服。

终哥伦布一生,他也没有找到金矿的所在,不过他也发了大财,他的发财生意就是掠夺印第安人回欧洲当奴隶,特别是可以卖上高价的年轻漂亮的印第安女子——她们的命运则是沦为贵族们的肆意发泄的性奴。如有反抗则全村男女老幼都被统统杀光,只留那些容貌俊美的年轻女子和小女孩作为货物。美洲原产的恐怖性病——梅毒,也就随之传播到欧洲。

哥伦布带给欧洲人的是扭转命运的空前发展机遇,对于美洲原住民来说,则是开启了一道毁灭之门。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败类和人渣,给美洲原住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抗议者们推倒哥伦布的雕像,一点也不冤。


02  荼毒同胞的带路党


1519年,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发起了对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的征服。他的人马不到一千,却在5年之内征服了这个超过一千五百万人口的帝国。

在传统观念中,往往夸大欧洲人相对于印第安人的“技术优势”,如手枪、火炮、盔甲、马匹和狗等等,这些因素在实际的战斗中确实带来很大的优势,但并不是决定性作用,因为征服者的人数和武器的数量,相对于阿兹特克人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阿兹特克人在最初的慌乱之后,并没有一直畏惧这种新技术。1520年,科尔特斯的部队被愤怒的阿兹特克人包围在皇宫,一夜之间860个西班牙人被愤怒的阿兹特克人杀死,这一夜被称为“凄惨之夜”。

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过程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征服三宝”是宗教迷信、瘟疫以及带路党。

中美洲普遍信奉羽蛇神这一神袛,他们相信,羽蛇神主宰着晨星、发明了书籍、立法,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玉米。羽蛇神还代表着死亡和重生,是祭司们的保护神,说白了,羽蛇神就是中美洲原住民眼中的“上帝”。

科尔特斯俘虏了一个女子,她懂玛雅语和阿兹特克语,后改信天主教取名玛丽娜,很快又学会了西班牙语,成为科尔特斯在征服过程中的翻译,也成为灭亡阿兹特克帝国的关键人物。

科尔特斯从她口中得知了羽蛇神的传说,在这个神话传说中,羽蛇神化身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模样,而且有神发怒降下大瘟疫的剧情。于是科尔特斯就弄了一套行头把自己扮成羽蛇神的样子,哄骗印第安人,再加上欧洲人带来的天花作祟,剧情的发展跟神话中的描述十分雷同,不由得印第安人不信。

      

                     羽蛇

 

与科尔特斯结盟的印第安军队的数量要比殖民者多得多,阿兹特克帝国实际是被这些“伪军”征服了,在前述“凄惨之夜”中,被杀死的印第安“伪军”比西班牙人还多。

当然,带路党们并不认为自己成为民族(部落)罪人,因为阿兹特克帝国如同古罗马一样,是一个武力扩张型的帝国,存在尖锐的内部矛盾。这些带路党认为自己是按照羽蛇神的旨意推翻罪恶的统治者,争取本民族(部落)的自由。

当然,统治者被推翻后,最后他们的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西班牙人并没有兑现承诺,卸磨后被杀掉的驴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此后,西班牙征服者用类似的方式开始向南部的印加帝国进行侵略。印加帝国命运更是命运不济,在西班牙人来之前,刚刚爆发过惨烈的内战,实力大损,西班牙人侵略印加帝国基本相当于女真人侵略明帝国一样,捡了个大便宜。这两个帝国的境内,均发现了巨型金银矿,西班牙从此一跃成为欧洲土豪。

在西班牙人开启的殖民造富神话之下,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瑞典人、俄罗斯人纷纷追随西班牙人的脚步来到北美,并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就如同欧洲本土的激烈竞争与火并一样,这些殖民地之间也展开竞争和火并,在300多年后,脱胎于英国殖民地的美利坚合众国最终笑傲北美,成为北美洲大陆的超级霸主。

03  苦逼的英国屌丝

如果说殖民美洲是一项游戏,那么西班牙人玩的是简单模式,法国人玩的是普通模式,而英国人玩的就是噩梦模式。西班牙人殖民的目标是中低纬度地区,这里物产丰富,本来就不容易饿死人;西班牙人来的时机也很好,正好是印加帝国刚经历动乱,利用帝国内部的纷争,十分轻易地控制住印加国王,进而控制了整个帝国。既然是帝国,自然产出也不少,还有巨型金银矿,西班牙人从此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过上皇帝一般的生活。法国占领的是渔业资源丰富的东北部,并逐渐取得富饶的内陆河湖地区,通过与印第安人进行毛皮贸易,就获得大量财富。

英国人就比较苦逼了,去的是岩砾遍地、遍布沼泽、被群山包围的东海岸地区,当地是人烟稀少的荒原,食物稀少,还经常闹旱灾;当地的印第安人虽然不多,但是非常彪悍,根本没有西班牙人在印加遇到的抓住国王,就全体拜服那回事。

北美印第安人

英国人面对的情况最为恶劣,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英国人会在这场殖民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有人说西班牙在殖民地采用的是中央集权的统治,英国人则是民主制度,因此民主自由的英国人获胜了。这完全是从结果倒推原因。在现实中,最初搞“民主自由”的英国殖民者几乎全死了,搞中央集权的殖民者才活下来。

英国胜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殖民地的人口竞争。其他国家的人去北美,都是少数冒险家和商人抱着富贵险中求的心思去的,普通民众的殖民热情并不高。以法国为例,法国曾经在北美占据了大片土地,但是人口数始终上不去,只有英国殖民地人口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在殖民地时期通行的是丛林法则,人多欺负人少那是必然的。

作为一个法国农民来说,家里有几亩薄田,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谁会想远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跑到一片蛮荒之地?因此,去北美的法国人都是皮毛商人,建立的都是几百人的小型贸易点,最多上千人。只有后来被驱逐的胡格诺教徒才掀起了一波移民潮,而且由于宗教偏见法国殖民地还不收他们,最后集体改国籍加入了英国殖民地。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都是人,为什么别人都是“故土难离”,英国人就那么喜欢“背井离乡”?

其实无论中外,大规模背井离乡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故乡活不下去了,成为了难民。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的“走西口”,“闯关东”,都是因为在家乡混不下去了,出去闯闯虽然九死一生,还有一线希望,困在家里基本死路一条。


05  英国难民潮

在伊丽莎白统治的44年间,英国保持基本政治稳定,国内人口数,特别是底层人口数目迅猛增长,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正处于宗教战争中的欧洲大陆。同时,伴随着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大量英国农民失去土地,这些人变成流民聚集在伦敦,形成规模巨大的贫民窟。

这些人口中,一部分被工商业吸纳成为工业化的劳动力,但还有大量剩余人口无所事事。即使是成为了工人,由于剥削加剧,往往也只能住在贫民窟中。

到了十七世纪上半叶,伦敦聚集了五十万人口,相当于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以肮脏、贫穷、犯罪以及阶级矛盾尖锐而臭名远扬。如果要对比,当时的伦敦跟今天的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差不多,当然生活状况要恶劣得多。

人间地狱一般的伦敦贫民窟


伦敦的恶劣名声是如此的著名,甚至影响了200年后的弗吉尼亚富二代托马斯·杰斐逊对于城市以及工业化的印象,执着于反对联邦党的工业化政策,甚至还为此拉帮结派,大张旗鼓地进行反对。这就是美国民主党的前身——民主共和党的起源。

托马斯·杰斐逊

至于杰斐逊雕像为何也不保,他的黑点,我们以后再八

英国的精英阶层一直在思考,把这些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垃圾人口”输送到海外。这些移民海外的“垃圾人口”以国教徒居多,他们自己在国内呆着也是了无生趣,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发财传言也愿意出去闯闯。这些人出走北美是被动的移民,其动机是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除了经济难民之外,英国还存在大量的政治难民。

伊丽莎白一世长期奉行的宗教妥协政策,使得英国的清教徒们长期十分压抑。清教徒以中产阶级为主,他们心中怀着崇高理想,期望建设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却始终无法付诸实施。伊丽莎白之后,清教徒曾经把希望放在詹姆斯一世以及查理一世两代国王身上,但是迎来的是更大的失望。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大西洋彼岸,打算在北美建设“山巅之城”。清教徒出走北美是主动的选择,其动机是实现宗教理想。英国国王则对这些人出走大开方便之门,既然大家互相看不顺眼,那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在一百多年中,英国人在北美先后一共开辟了十三块殖民地,起因和发展历程各不相同,但大体上都可以归为以上两类。前者以经济难民为主,后者则以政治难民为主。

弗吉尼亚是英国的第一个北美殖民地,也是经济难民最先聚集的地方。


06 弗吉尼亚:美国梦的发源地


1606年,詹姆斯一世授予一群英国商人开办的名叫弗吉尼亚股份公司以特许经营权(专利权),允许他们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该公司还有两家分公司:伦敦第一殖民分公司和普利茅斯第二分公司。

公司股东明确承诺,要建立与西班牙“极端残暴”的殖民政策相反的殖民制度,印第安人将体验“适合我们英国人特点的公平和充满爱的生活方式”。

伦敦第一分公司于1607年5月6日组织了105名殖民者抵达切萨皮克湾,开始了第一次建立殖民地的尝试。在22年前的1585年,有大约同样多的英国人来过弗吉尼亚(这个名字也正是那时命名的),但是立足失败全体仆街。

这些殖民者为了躲避西班牙强盗的掠夺,沿着詹姆斯河(以国王名字命名)深入内陆约64千米,驻扎在现在称为詹姆斯敦的地方。这个名字的意思就跟“张家屯”差不多,意思是詹姆斯(国王)他家的屯。

殖民者都是听了弗吉尼亚公司的忽悠来到这里,期望着这里遍地都是黄金,随便找上几块就能发大财。此外,可以与善良淳朴的印第安人和平相处,说不定还能邂逅异域风情的美女,过上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第一批来的殖民者都是男性)。

这就是“美国梦"的最初版本。(当然,那时候还没有美国)

天下宅男是一家,弗吉尼亚殖民者与如今的宅男屌丝的梦想都差不多。

詹姆斯敦殖民地


但是,理想是志玲,现实是凤姐。梦想中的美好生活并不存在,等待他们的是疾病、饥饿、纷争与死亡,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中的“美国噩梦”。

丧尽天良的弗吉尼亚公司,用甜言蜜语忽悠不知天高地厚的作着发财梦的英国失业青年来冒险,结果来了就走不了,八成还要把命搭在这里。中国的一些丧尽天良的传销公司,其运作方式与弗吉尼亚公司这种殖民公司颇有类似之处。

就跟如今漂在大城市的屌丝一样,这些殖民者中大部分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人(可以理解为二代农民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荒地,他们需要做的事是建造房屋、开垦土地和种植庄稼。搭建简陋的茅草屋倒还马马虎虎,一说到种地集体傻眼。这些人做事非常自私,除非环境所迫不得已才进行协调和合作。眼看坐吃山空,全体都要饿死。

如果不是这批殖民者中有一个名叫约翰·史密斯的上尉,恐怕这批殖民者又会步22年前那批人的后尘。史密斯是公司理事会成员,1608年被派到这里管理这些殖民者。他用强硬的手段将这些人组织起来,与当地的印第安人进行交易,并学习玉米种植技术。

即使如此,也只有38个人挺过了最初的9个月。

约翰·史密斯


史密斯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并用强力手段推行,所有人都必须参加劳动,“不劳动不得食”成为一条铁律。对于胆敢争执、反抗或者发动暴动者,史密斯都毫不留情地鞭笞囚禁甚至处死。被处罚的人第二天还得老老实实去劳动。他还率队勘察了周围地区绘制地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詹姆斯敦这块殖民地终于稳固下来。

1609年,500名殖民者前往詹姆斯敦,在百慕大遭遇暴风雨搁浅在百慕大群岛,并在那里逗留了一个冬天,历尽千辛万苦,最终重新造了两艘新船并将400人运往目的地,其中还有一些女性。殖民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从此终于不完全靠手了。

约翰·史密斯因意外受了重伤被迫返回英国。殖民者们庆幸独断专横的“暴君”终于离开,他们可以享受到自由,可是没有多久他们就高兴不起来了。

离开了史密斯的严格监管,劳动纪律变得松懈,殖民地的秩序混乱不堪,再加上1609年和1610年是干旱之年,詹姆斯敦出现了大饥荒。

绝望的殖民者杀光了马、猫和狗,之后不得不捕捉老鼠充饥。一些人把皮鞋和皮带都给煮了吃了。一名男子饿得杀了自己怀孕的妻子,并将其腌起来以供整个冬天吃,这个骇人听闻的人间悲剧泄露了出来激起公愤,最后该男子被处以绞刑,而他的肉八成也变成了别人的食物,因为在那一年,殖民者吃掉了所有能吃的东西,连已经被下葬的尸体都被刨出来吃掉了。

詹姆斯敦的简(这是一名在詹姆斯敦饥馑中被吃掉的14岁少女,被命名为“詹姆斯敦的简”,左边为她的头骨遗骸,右边为复原的头像)


1611年,新任殖民地总督托马斯·盖茨接手詹姆斯敦殖民地,他制定了比约翰·史密斯更加严酷无情甚至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军事化管理制度,所有规定只有一个目的:让大家活下去!

例如,有位劳工因为饥饿,偷了大家共同种植的燕麦被抓,他被处以长针刺穿舌头并被绑在树上活活饿死;有敢逃跑到印第安部落乞求食物的,一旦抓回统统绞死或活活烧死。因为,敌对的印第安部落通常会以殖民地的情报作为食物的交换,而他们套取情报的目的就是为了袭击殖民地。


07  害死全族的印第安圣母

说起印第安人的敌意,其实也是殖民者咎由自取。詹姆斯敦附近有一个由数十个说阿尔岗昆语的印第安部落组成的松散防御联盟,叫做波瓦坦联盟,因为他们首领名字叫做波瓦坦(Powhatan)。波瓦坦联盟对抗该地区的说其他语言的印第安部落。这些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形态类似中国上古尧舜时代,波瓦坦就是他们的“尧舜”。

波瓦坦是一个广受爱戴,颇具魅力的领导人,他最初对待英国殖民者是小心观望,在看到他们快饿死了就派人送去了一些粮食,并教他们种玉米。如果不是波瓦坦的善意,这批殖民者肯定活不过第一个冬天。

波瓦坦


波瓦坦与殖民者进行谨慎互助,还逐渐进行贸易,用玉米和兽皮交换斧头和火枪。北美印第安人没有明确的土地产权观念,他们认为在这片土地上多了一些怪模怪样的邻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地方够大。然而殖民者却存着杀人抢粮抢土地的心思。

最开始,实力很弱的殖民者只敢找实力较弱的部落抢点粮食。一次,约翰·史密斯带人在波瓦坦的土地上打劫时,被波瓦坦的同父异母弟弟欧佩坎诺抓获。对于抢劫犯,印第安人从来是不留情的,眼看两个拿着大棒的印第安战士要把史密斯砸得脑浆四溅,波瓦坦的12岁女儿波卡洪塔斯(Pocahontas)扑上去,用自己的头护住了他的头。她的真名是玛托尔卡(Matoaka),而波卡洪塔斯是她的绰号,意为“爱嬉戏的”或“调皮的”。

波卡洪塔斯救下史密斯


史密斯的命被救了下来,此后两年半时间,波瓦坦的部落与殖民者保持和平。

波卡洪塔斯怀着如今所说的“圣母心”,在她眼中,殖民者就是一群忍饥挨饿的难民,理应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人道帮助。她还经常去詹姆斯敦做客,提示哪些印第安部落最为友好,还教他们如何在购买食物时讨价还价。此后,她还救了其他几名殖民者。

随着殖民者增多,他们逐渐蚕食波瓦坦的土地,建立要塞,开垦农田,殖民者不断地得寸进尺,令波瓦坦人无法忍受。在1609年至1614年,波瓦坦人与殖民者之间爆发战争。

1613年,厄运终于降临到这位印第安“圣母”身上。一群英国人杀死了她的丈夫并绑架了她,用来要挟她的父亲。在此期间她的境况不得而知,殖民者声称波卡洪塔斯受到了相当殷勤的对待,有一个叫亚历山大•惠特克的英国牧师为她讲授基督教教义,帮助她提高英语水平。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久之后她就怀孕了,作为一个被绑架的年轻女子,她显然是受到了监禁、强奸以及反复洗脑。

1614年,她与强奸她的殖民者约翰·罗尔夫结婚,放弃了部落的宗教信仰,皈依了基督教,并改名瑞贝卡。

在罗尔夫写给总督的信中,他是这么表述对于这桩婚姻的看法的:这并不是“出于对情欲享乐的放纵追求,而是为了种植园的利益、为了吾国的荣誉、为了上帝的光荣、为了人格的救赎……我反复斟酌了好久,头脑中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感觉像是被困在一个难分难解的迷宫之中,已经厌倦了……”。

罗尔夫与波卡洪塔斯的婚姻,给波瓦坦印第安人和殖民者之间带来短暂的和平。

波瓦坦人与殖民者签订和平协议


弗吉尼亚公司将这桩美洲原住民与英国人的婚姻作为美谈大肆宣传,证明印第安人可以被教化,英国人和印第安人可以和平相处,并忽悠更多在国内找不到老婆的英国屌丝去美洲碰运气。

为此,弗吉尼亚公司在1616年6月安排罗尔夫夫妇去英国旅行,她以“被教化了的弗吉尼亚野蛮人”的形象,穿上紧身束胸衣在许多场合露面,甚至在英国王宫里让国王詹姆斯一世见了一面。

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召见罗尔夫夫妇


08  农夫与蛇


在英国居住两年后,罗尔夫夫妇启程返回弗吉尼亚。在一次晚饭后,波卡洪塔斯突然剧烈呕吐不止,并出现了全身抽搐的症状,很快就痛苦地死去,死状相当凄惨,年仅22岁。人们对外宣称她的死因是肺炎。

但是,据《真实的波卡洪塔斯——历史的另一面》的作者林伍德·卡斯塔洛(Linwood Custalow)和安吉拉·L·丹尼尔( Angela L.Daniel)推测,她无意间听到她的丈夫罗尔夫及其同伙的秘密交谈,他们正在谋划除掉土著印第安人部落,并强夺他们的家园。

他们害怕她会泄露这一计划给她的父亲,于是下手毒死了她。

波卡洪塔斯画像


这可真是一则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的寓言!这段彻头彻尾的血腥历史,是迪斯尼电影《风中奇缘》的故事原型。在这部电影中,这桩历史上赤裸裸的悲剧,却被改编成一个美好的跨越种族偏见的爱情故事,用来宣扬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这就是美国舆论宣传的一贯玩法。人们长期沉浸在这样的虚假舆论宣传中,一朝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心中的愤怒表现出来,就形成了现在美国的抗议活动。

2016年10月德国弗莱堡发生一起奸杀案,一名欧盟高官的19岁女儿被阿富汗难民奸杀,而受害者在生前一直做帮助难民的志愿者。这不就是另一个“波卡洪塔斯”嘛!英国对于难民潮算是欧洲国家中较为警醒的,甚至不惜脱欧来摆脱其威胁,估计也是从本民族历史中获得了启示。

电影《风中奇缘》(英文原名就是波卡洪塔斯)


这则真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真正的惨剧还在后面。

随着波卡洪塔斯的死亡,印第安人与殖民者之间脆弱的和平烟消云散。就在波卡洪塔斯死去的同一年,他的父亲波瓦坦也去世了(死因不详,可能是正常死亡,也可能也是殖民者干的)。波卡洪塔斯的叔叔欧佩坎诺继承了他的位置。

欧佩坎诺早就对他哥哥的和平主张不满,而殖民者却趁着波瓦坦之死,发动了对印第安人的进攻,更激发了前者对殖民者的痛恨。

印第安人的报复在4年后终于变成了殖民者的噩梦。1622年,欧佩坎诺组织了针对詹姆斯河沿岸的英国农场的袭击,杀死了1240名殖民者中的347人,随后引发了盎格鲁—波瓦坦战争。

1622年詹姆斯敦大屠杀


当时的殖民者势力还比较小,无力与印第安人全面开战。殖民者假意提议召开和平会议。但是他们的真正计划是,向前来召开和平会议的200名印第安人敬献毒酒,当场毒死了他们!

此后印第安人和殖民者之间已无恢复和平的可能。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殖民者来到这里,波瓦坦人的反抗已经成了悲壮的挣扎。

1644年,欧佩坎诺组织了最后一次反击,杀死了大约500名殖民者,随后近百岁的欧佩坎诺被俘,并于1646年,在詹姆斯敦的监狱中被一名狱卒杀害,波瓦坦联盟也随之成为历史。

与印第安人交战死了很多白人,但是因病死亡的白人更多。从1607年到1624年,共有14000名英国人来到弗吉尼亚,但到1624年,还有1132人存活。弗吉尼亚的高死亡率此后一直持续,从1625年到1640年,每年至少有1000名殖民者来到弗吉尼亚,但是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这段时间的弗吉尼亚历史被称作“与死亡一起生活”。

弗吉尼亚殖民如此艰难,殖民者又是如何翻身,走上发展之路呢?

答案就是——奴隶、烟草和大麻!

(未完待续)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795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股市暴涨:牛市来了吗?
下一篇:美国乱局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