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8月,26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为新民学会的同学申请赴法勤工俭学。北京居,大不易。这些青年都是穷学生,没有多余的积蓄用来生活,毛泽东就和其他7个青年一起,在三眼井的大杂院里租了一间小房子。他们挤在一张炕上睡觉,合起来买一件大衣,每天挤得骨头都发酸,日子比现在的北漂苦多了。毛泽东感觉如此下去不是办法,便找到杨昌济,请杨老师帮忙找一份工作,起码能挣到工资吃口饭。杨昌济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也没有其他门路,只好问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我的学生在北京生活艰难,能不能安排一下?”李大钊的图书馆正好缺人,那就来吧。于是,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每天整理书架打扫房间,工作累的要死,每个月才8块钱。他每天除了工作就是读书,有人来借书的时候,他还想借机攀谈几句,可那些学富五车的文人教授啊,根本看不起这个满口南方土话的管理员。毛泽东多年后回想起来,还耿耿于怀。但正是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毛泽东认识了李大钊,并且在李大钊的文章里,认识了一个叫马克思的德国人。李大钊告诉毛泽东:“马克思的理论才是世界的真理。”话虽如此,到底对不对还要再琢磨。不过,他还是读了很多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通过杨昌济的关系,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沙龙。这段北漂生涯,让他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后来毛泽东回了一趟湖南,半年后又来到北京,住在故宫旁边的福佑寺。那个破寺庙里什么都没有,陪伴毛泽东的只有一张桌子、一盏油灯、一个油印机。但就是在这盏油灯下,毛泽东读完一本书——《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堪称有志青年的指路明灯,日后很多事业有成的人物,都是通过这本书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然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毛泽东也一样。他读完《共产党宣言》后,一辈子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动摇过。因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工具,不仅中国社会需要,中国革命也需要,他要用马克思主义做武器,把中国改造成一个新的社会。而且毛泽东坚信……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98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