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为什么总有中国人不看好中国?


2020年07月02日  浏览(9730)人
0
作者:蒋校长
来源公众号:蒋校长
已获转载授权

最近,我在关注张维为新书《中国战疫》的出版。

在国际舆论长期被西方媒体把持的当下,这次中国抗疫的成功可以说是扭转中国国际形象的关键一步。

张维为的这本《中国战疫》,比较客观、全面地对比了中国和西方世界如何对抗疫情,从文明观念、制度优势等角度,解析中国为什么能在这场战疫里胜出,读完这本书,也许我们都会对中国的综合优势有全新的认识。

就是这样一本书,几天前在豆瓣遭遇了“恨国者”的“一星运动”,开局评分就低到2.9。

▲ 图片来源:蓬辉堂

匪夷所思的是,在5星比例远远高于一星比例的情况下,评分居然能这么低。我请教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解释:可能因为豆瓣网友的权重不一样,越是资深的、活跃的用户,打分权重就越高,新用户、不常评论的用户权重就比较低。

所以,1星定乾坤的局面,是这些豆瓣资深用户造成的。

那么,给《中国战疫》低分的用户都是怎么评价的呢?

大部分给1星的用户都没有评论,偶尔一条评论还透着一股阴阳怪气的意味——“没有谭德塞作序并在WHO(世卫组织)推广,这书不够权威”,一出手就透着驾轻就熟的“杠”味儿,并且还收获了316位豆瓣用户的点赞。

还有一些评论不知有没有看过这本书,仅仅是看了目录,上来就表示被戳中呕点,或者留下毫无逻辑且莫名其妙的评论“美国中产吃得不如中国农民工盒饭”,我很想知道,这个评论跟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关系?

豆瓣用户给这本书贴的标签更是触目惊心,你们感受一下:

很难想象,对自己的国家有多大的不满和仇恨,才能用“支那”这种字眼来形容自己的国家,用“纳粹文学”来比喻这本中国纪实书目。

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总有中国人不看好中国?

01

什么样的爱国者正在豆瓣遭遇差评?

这不是张维为在豆瓣第一次遭遇这么刻意且恶意的评价了。

张维为是谁?

在B站关注观察者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张维为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曾是邓小平的翻译,跟随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走访过全球上百个国家,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2011年的6月,张维为跟日裔美籍教授弗朗西斯·福山有过一场世纪辩论。

那一年,外国的月亮还特别圆、西方民主制还是绝对真理,“阿拉伯之春”的芬芳气息还在弥漫。

在那场辩论中,张维为和福山在关于世界局势的五大问题上做出了各自的预测:

福山认为,中产阶级崛起、人民要求自由民主,导致“阿拉伯之春”也会出现在中国,张维为认为这不可能

福山认为,美国政治制度是更完善、更灵活、更成熟,会自我纠错;张维为认为,美国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政治改革,不然很可能选出比小布什更糟的总统;

福山认为,成熟的民主制度下,人们拥有言论自由、评论权,人们最终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张维为认为,“低智商民粹主义”问题,美国的制度解决不了,新媒体的出现还会加剧美国的民粹主义;

福山认为,完善而成熟的西方制度,将会成为人类最后一种制度形式,历史就此终结;张维为认为,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福山认为,现代化会让各国的文化趋同,尤其是中产阶级文化;张维为认为,无论现代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核心的东西不会变。

在当初,不少人认为张维为过于民粹主义,是盲目自信。

而这九年的历史证明了张维为的话——

中东的战火从未停止,特朗普上台把美国搞得一团糟,欧洲也乱成一团……

在那个国人普遍自卑的年代,张维为已经对世界局势有了理性而客观的认识,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出书还是做节目,都会在豆瓣遭遇恶意差评。

张维为做了一个节目,叫《这就是中国》,从2019年1月开播到现在已经60多期了,可能大家从不同的平台或多或少看过一些片段,是一个很敢聊的政论节目,也有点像个政论主题的茶话会,很多敏感的话题也能摆出来聊。

这个节目刚开播的时候,就像这些天的《中国抗疫》,被豆瓣用户的差评按在地上摩擦,评分一度低于5分,在知乎上看到有网友说,当时被这么多一星惊呆了,因为他看了觉得这节目很不错。

我倒是并没有从第一期就开始追,了解这个节目的时候已经开播大半年了,那时候节目评分已趋近7分,现在已经稳稳维持在7.4分,但是评分呈两极分化,1星占比将近1/4。

翻看了豆瓣评论区,我以为能在1星里看到一些之前没想到的视角和观点,想看看那些批驳的依据是什么,可是并没有收获,这些差评要么是毫无来由的谩骂,要么就是阴阳怪气的评论:

有人说,这节目就像家庭妇女村头嚼舌,低级;

有人说,为什么张维为笑得这么假;

还有人在节目播出前就说,为表立场,看都不看。我很好奇,这是为了表明什么立场?

以及……有人看都没看就给了1星:

就像是有某种“政治正确”,使得这些人总以“黑中国的一切发展”为目的,仿佛“恨国”才能显得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众不同,居然也能收获一众追捧者。

中国人诟病祖国就是“独立思考”,热爱祖国就是“被洗脑”;

西方人爱祖国就是“真·爱国主义”,中国人爱国就是“小战狼”。

在这些人的眼里,立场往往重于事实,他们好像永远看不到自己国家的进步和突破,面对任何帮中国说话的,就群起而攻之,恨不能食肉寝皮、除之后快。

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会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屁股这么歪?


02

跪在豆瓣里的“愤青们”

在许多给张维为、《流浪地球》、《攀登者》打1星的网友的心里,“攻占豆瓣”、“一星运动”的背后是“表达的自由”,他们不想“跪舔”优质的国产片,是因为“不想向主流臣服”。

为了表达一种“态度”,这些人会为了立场而忽略事实。

就像前两天刚翻车的一位公知说过的话,我们这个民族的精髓就是要么我给你跪着,要么你给我跪着。带着这种非敌即友、非黑即白的偏见,这帮人以豆瓣为战场,躲在暗处伺机向优秀的国产作品展开攻势。

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这帮1星网友为了证明自己是“站着”的人,可他们真的在“站着”吗?

不见得。

先帮大家回顾一下2019年全球20强电影排行榜,前10名全球票房大卖的电影,都充满了硬汉、科幻、幽默、励志等各种正面的白人形象,这种趋势在2018年更加明显:

《黑豹》,《复仇者联盟3》,《海王》,《死侍2》,《碟中谍》,《蚁人》,《一个明星的诞生》,《毒液》,《蜘蛛侠-平行宇宙》,清一色的好莱坞巨制,这些影片的卖座,体现出美国乃至西方国家在全球宣传机器上具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

反过来,西方人很爱引导和鼓励中国电影人多拍一些中国的黑暗面,能够展现负面的,落后的,愚昧的一面的电影往往更容易获奖。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话语权压制下,处于话语权弱势的国家人民思维自然而然会被影响。于是我们自诩清醒的、文艺的网友们跑到豆瓣、猫眼,一面给西方的快餐电影打出8分、9分的高分:

一面有组织有计划地给优质国产片打低分——

比如去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评论被折叠前,1星的差评要多奇葩就多奇葩:

更有甚者宁愿出钱让权重更重的用户把好评改成差评,还愿意为此支付千元“差评费”,恶意抹黑国产影视作品,就这样成为一条发财之路:

只要能抹黑,什么借口都能成为理由。去年9月,距离上映还有一个月时,《攀登者》放出一条预告短片,结果收获了2000多条差评……

无论是《流浪地球》、《攀登者》还是《战狼》、《红海行动》之类的国产片,我们当然要承认它们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但都是值得大家讨论的好电影。

可是关于这些电影的话题,成了大型意识形态撕逼现场,你骂我恨国党,我骂你被洗脑,已经没有多少人专注分析电影的优点和不足。

平心而论,无论是《教父》、《肖申克的救赎》这类封神大作,还是漫威宇宙的快餐电影,都有人打一星差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无可厚非。

但是为了抹黑而打一星,还带节奏引战,就真的太恶心了。

现在想来,这帮嚷嚷着要“站着”的人,不正端端正正地跪在西方国家精神殖民的力量前吗?


迫于这种“精神殖民”,他们往往会以“客观”和“理性”之名,然后对待国内外同类型的事件采取双标态度——

比如:马斯克载人火箭上天,他们欢呼这是人类之光;北斗发射,他们诟病中国的科研水平仍然落后美国一个时代喳呼什么。

他们主张让国人“睁眼看世界”,而他们自己不见得能相信西方国家不少人过得“水深火热”,只要没有“眼见为实”,他们可能绝不相信西欧地区电费贵、电器贵、税收高、人工贵、底层民众消费大家电吃力的现象:

这种坚信外国的月亮更圆的坚定态度,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位久违的“老朋友”——

因为坚信的“立场”摆在那儿,所以见不到也见不得中国的好,一看到中国有什么好作品,先批为敬;一挖到什么对中国不利的新闻、证据,就如获至宝,赶紧添油加醋匆忙发布,带节奏引战。

豆瓣,是这类酸腐恨国者的聚集地。

关于“为什么总有中国人不看好中国”这个问题,我想引用知乎上一个回答来解释:

“失意的人很怕对比,不仅怕和别人比,也怕和国家对比,如果一个国家蒸蒸日上,他自己还落魄就特别害怕,但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能,只能骂能体现国家强大的东西来给自己撒气。”

在这帮“恨国者”的心中,理想的中国也许应该是这样的:

拥有北欧的福利、美国的国际影响力,荷兰的开放和自由。

最好他们自己是统治阶层或者拥有资本家的地位,所有人都臣服、崇拜他们,而他们自己不用辛苦奋斗,只需要躺着打游戏、追剧然后等政府给发钱,大把的钱。

唯有那样,他们或许才会看好中国。

03

“中国人,你要自信”!

今天的中国,是软实力弱国。

很多媒体、公知利用公众对自己国家能力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以及对外国存在美好想象,用莫名其妙的证据来证明中国人的“劣根性”,来定义中华民族的“精髓”,以此来证实“中国人不行”。

即使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国家的巨大进步,可为什么还摆脱不了对西方的“崇拜”呢?

是因为我们的对手,已经掌控国际话语权长达一个多世纪了,他们有着更成熟更完善的舆论体系,喜欢打着各种美好的旗号,来美化、宣传他们的真实主张。

平等,民主,人权,自由,女权……这些充满力量的美好词汇,最初就是从西方传来的概念。但任何脱离了本国国情土壤的种子,都可能长出恶魔之花。

比如,西方媒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拿中国工厂工人的工作强度、工作环境来搞新闻,然而在祖国经济飞速攀升、工业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们不去流水线上工作又能干什么呢?

▲ 1989年,长沙市银盆岭大桥建设者。钟友援 摄

无良公知和西方媒体一样,刻意忽略了时间链上的历史发展变化,刻意忽略中国近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改进。

的确,民国时期先贤曾主张压低中国人身段,宣扬西方之先进。因为那时候中国仍处于迂腐的封建时期,无从谈及先进的现代理论,在美国人摩天大楼都快盖好的时候,我们连自行车都不会造,自然要“贬中扬西”。

可如今这个时代,我们虽有短板,但不至于样样不堪。不少人还在用那套老旧的观点自我作践,足以见得摆脱西方国家长期的“精神殖民”式宣传,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我们且得需要一段时间呢。

好在中国正在变强,上一代在西方工业文明面前的战栗和颤抖,羡慕和惊惶无措,怀疑自己、怀疑国家、怀疑民族,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用了。

因为今天的中国,是硬实力强国。

我们今天依然在强调:“我们和美国有巨大差距”。

当然,这句话在1919年,1949年,1999年,2019年说都可以成立,而这个差距的大小和意义却不可同日而语:

1999年,中国只有1.09万亿美元,而美国高于中国8倍之多,高达GDP为9万亿美元;

2019年,IMF预测美国GDP为21.5万亿美元,中国为14.2万亿美元,双方差距缩短到1.5倍。

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要达到七八千美元,个人的年收入才可能四五千美元,因为GDP不会全部分给个人,还有庞大的国家机器和企业需要支持。而从地理上来看,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均GDP都不如我国高:

下一个20年呢?

有数据分析表明,中国GDP将在2030年超越美国,我们的确存在许多不足,但我们正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我们有足够硬的底气挺直脊梁,坚定而自信地走在前进的路上。

同样经历了新冠疫情,中国的应对能力、强大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展现了我们独特的文化优势和制度优势。中国有能力应对各种天灾人祸,就能攻克前进路上的一切难题。

张维为教授在他的演讲中提到:世界上多少民族的文化中就是缺少了那么一些基本信念,结果发展毫无起色,甚至一个接一个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强不息”的民族信念感,支撑起中国人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经历了此次疫情的我们,再次靠着这股信念,回归正轨——

就在周二,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经济从第一季度历史性收缩中逐渐复苏的趋势,新出口订单分项指数攀升至42.6,制造业就业指数下降至49.1;非制造业的就业指数上升至48.7。

我们即将再次恢复中国速度,大步流星奔向更辉煌的未来。

写在最后:

网上曾流行这么一段文字,我读来觉得特别好,愿与大家共勉:

一个民族总有些东西是不能亵渎的:

天破了,我们自己炼石来补;

洪水来了,我们自己挖河渠疏通;

疾病流行,我们不求神迹,自己试药来治;

东海淹死人,就把东海填平;

太阳暴晒,就把太阳射下来;

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和民族精神。

愿自信与你们常伴。

资料来源:
[1] 旁观者回顾丨亲历张维为与福山在“历史临界点”的大辩论 
[2] 蓬辉堂:张维为新书《中国战疫》在豆瓣被恨国党疯狂打一星以后,豆瓣官方终于出手了
[3] 为什么总有些中国人不看好中国?- 李哪托的回答

[4] 宁南山:宣传的艺术——2019年中国软实力思考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849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生命中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下一篇:毛泽东思想是解决人类当前重大危机的关键钥匙!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