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香港问题时,大人物说,“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鸿章”。由之前到其后,一顶“卖国贼”的帽子便在李鸿章头上结结实实,挥之不去。其实,李虽有卖国之名,却足有爱国之实。梁启超所写的《李鸿章传》里记录有一个动人的情节: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赴日谈判遇刺,需要静养一段时间,不能再劳心费神。李听说情况后慷慨地说:“国家有难,议和之事刻不容缓,我怎么能拖延时间耽误国事呢?就是死,现在也不能做手术!”遇刺第二天,有人看见他官袍尚有血迹,说这是为报效国家而流的血啊,李鸿章听后老泪纵横,说:“如果我的性命能换来国家的利益,我会义不容辞。”和俾斯麦见面的时候,尽管双方都已是失势失意之人,李鸿章心心念念地还是国家的改革与复兴大业。诗言志,李鸿章晚年所写的“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读来触目惊心,落日旌旗、黄昏晚景中满是一个“孤臣”对“国”与“民”的牵挂与忧伤,诗句文辞背后是一颗老疲无奈、伤痕累累的心。在历史剧《走向共和》里……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7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