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为什么江一燕不值得被宽容?


2019年10月25日  浏览(18466)人
0
作者:缓缓君
来源:缓缓说(ID:huanhuanshuo520)


01


我很少写明星的那些事,但江一燕跨界获“美国建筑大师奖”这个事,实在让我忍不了,不仅是因为她严重冒犯了建筑师这个群体,更因为她挤占了普通人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那条通道。


事情的起源于10月21日,微博上突然出现了#江一燕获建筑大奖#的话题。



随后一些娱乐媒体就开始吹捧江一燕了,什么“才女”,“娶妻当娶她”,甚至连“为国争光”都来了。



10月22日,江一燕在自己的微博@江小爬LOVE 正式“承认”自己荣获美国建筑大师奖的室内,建筑,园林三个奖项,并称自己第一次跨界建筑行业参与设计,还不忘感谢她的团队。



然而这条微博引发了极大的质疑。


“您先告诉我dwg文件用啥打开再来微博吹牛逼好吧。


“你知道硫酸纸长什么样吗,知道什么是CAD吗,最起码的天正会用吗?我一个学给排水的都觉得有被冒犯到,让你的团队清醒点,前车之鉴有翟天临不知道吗?


“我要吐了,人家建筑专业天天熬夜画图,苦读了7、8年,你一个演员就跨界拿奖了……别随便在一个领域瞎卖人设可以吗,稍微尊重下还在一线奋斗的设计师可以吧!



也有人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甲方上台领奖的。



江一燕确实是获奖项目的甲方。


有知乎网友在奖项的主办方网站上扒出了这个获奖的项目名为「 LJ VILLA 」(而非江一燕在微博上说的「 LOVE JYY VILLA 」,有网友认为这是江一燕为了掩饰LJ代表的含义),项目的首席建筑师为德国人 Thore Garbers ,也就是和江一燕合影的这一位。


在项目的设计团队名单中确实发现了江一燕的名字“Yiyan Jiang”,并且还排在了第一位。



随后网友又找到了这位首席设计师工作室的官网(Garbers & James Architectural Studio),然后在官网上发现了获奖项目的介绍,以及一个视频。



这个视频里面的信息量就大了。


原来这个获奖的项目是江一燕的房子,她从2011年开始先后换了5任设计师,并最终选中了德国设计师 Thore Garbers 来帮他设计这个房子。


江一燕在视频中表示,这名德国设计师和她的想法高度吻合,“最终呈现出来的主要是我和他一起的想法”。



可能因为江一燕觉得自己在这个项目中自己提供了重要的想法,所以项目得奖理应有她的份。


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没有人赞同,比如有人认为提出创意更重要。


也有人认为公众质疑江一燕是因为“酸葡萄”心态,是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优秀。



持有这些观点的人,只能说明他完全不懂建筑设计这个行业。


建筑设计并不是说你有一个想法,想要把房子盖成什么样子,实现什么效果,就可以叫建筑设计的。


事实上建筑设计是一门跨越人文艺术和工程学的学科。


你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创意,你还要考虑你的这个创意在力学上能不能站得住,如果想要它站得住,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工艺,这背后就涉及到建筑力学方面的知识,而建筑力学又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在这些力学的运算中,甚至还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



所以现在的建筑师都是要有物理学和高等数学的学科基础的。


除此之外,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还要综合考虑通风、采光、隔音、隔热、耐火甚至是工程造价等等因素。


能够把以上一系列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并拿出一个切实可执行的方案,这才叫建筑设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对建筑师的定义是“指受过专业教育或训练,以建筑设计为主要职业的人。


注意这个前提——受过专业的教育或者训练


像英国对建筑师的定义就更苛刻了,根据英国《建筑师法案》,通常只有通过7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认可的三阶段建筑教育的人才能被称为“建筑师”。


如果江一燕只是提供了自己的想法,这只能称之为甲方的需求,或者叫甲方和设计方进行的“必要的交流”,而不能被视作参与了设计。


当然,如果江一燕一定要认定自己参与了设计,那就像微博高赞评论说的那样:


要么她能够拿出自己画的图纸,要么就开个直播接受建筑生的提问,至少要能够把这项设计的实现方案说得清清楚楚(上面已经说了,建筑设计必须是一套可实现的方案,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些想法和创意)



可事实是,江一燕最新的一条微博就是先扯了自己去山区支教的经历以及拿过所谓的摄影奖(因为这次的风波,这个摄影奖也被人扒皮了),然后又说自己参观了高迪的建筑,再然后说她发微博也只是和团队分享喜悦,根本就没有正面回应网友的质疑。


于是就遭到了更多的质疑。


02


2015年,江一燕拿所谓的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奖杯的时候,其实也有水分(这个后面再说)


但当时舆论场上没那么大的争议,也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个奖背后的猫腻,为什么这次秀建筑奖却“翻车”了呢?


有一个网友的评论很给力——因为她惹怒了"又秃又强”一群人。



这里的强,我的理解是指专业水平。


一个建筑生,他的专业科目里要学建筑力学,要学建筑美术,要学建筑构造,要学建筑史,要学建筑心理学,要学规划设计,要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可能会学到的景观设计、建筑防灾、古建筑保护、建筑法规等等;他们要会画画,还要会自己动手做建筑模型,所以真正的建筑生其实是一个专业面很广,专业要求很高的群体(顺便说一句,一些建筑名校,比如建筑老八校的建筑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很高的)


至于“秃”,是因为建筑师这个职业太苦了,长期熬夜加班,精神压力大,所以秃头的比例很高。


比如给江一燕做设计的那名德国设计师,秃得就挺彻底的。



知乎上还专门有一个话题:建筑师是一个令人绝望的职业吗?



里面有吐槽“无底线加班的”,有吐槽设计院管理问题的,有吐槽甲方随意修改交图时间或者甲方自己说不清楚需求,然后需要你去猜他的需求然后一遍遍推翻又重来的,有吐槽设计不被尊重的等等,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建筑师家属的吐槽:


“一个(令)家属绝望的职业。


刚跟老公吵完,原因是连续两三周加班到这个点(答主后来补充是半夜两点)让休息还不肯去睡,因为项目还没有忙完,还让我继续支持他理解他,他丫的竟然还觉得这样加班不错,自己又成长,呵呵,我要是老板我特么现在就给你摇旗呐喊。


这个行业加班是常态,常态到每天到这个点他们都觉得很正常,这种强度在以加班为常的我所在的互联网行业都觉得瞠目结舌。


我老公基本每天5-6小时睡眠,其他时候都是高强度的工作,问题不止我老公这样,他的同学同事都是这样!收入呢,只能说付出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
这是一个幸福感很低的行业。


这是一个老婆想掐死老公的行业。


这是一个老婆晚上醒来一摸老公还没睡就担心有没有猝死在书房的破行业!


这名妻子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嫁给建筑师。



据我所知,建筑师这个群体其实收入肯定不能算少,但因为加班太多,所以在生活和健康方面的牺牲很大。


而且这个职业的成长期极为漫长。


一个建筑生,先要通过5年的本科学习(也有学4年的,但4年制的毕业只能拿“工学学士”学位,只有5年制的才能拿“建筑学学士”学位,国内有资格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的学校一共也就几十所),很多还要再读2年半-3年的研究生,之后进入设计院从助理建筑师做起,一路经过建筑设计师(其实多数人就停留在这个阶段了)——主管建筑师——主任建筑师——设计总监——总建筑师,有些厉害的能够当上所长、院长的,或者自己出去成立工作室单干。


在熬的过程中,他们还要去考二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有些还会去考注册结构工程师、招标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等。


如果自己参与的设计项目能够获得某个奖项,那么他们晋升的机会就会大一点,未来上升的道路会宽一点。


所以对于建筑师来说,他们的职业上升通道,就是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熬出来的。


而江一燕作为项目甲方,把自己的名字加入到设计团队中,还拿了奖,首先从情感上建筑师们肯定就无法接受。


我花了那么多年接受建筑专业的教育,我工作后辛辛苦苦熬夜做设计,如果大家也都是这么过来的,那么这是这个行业的特征,我可以接受。


但如果一个有钱、有名望人,通过自己的资源找了牛逼的设计师来做了个项目,然后自己还跟着蹭了个建筑设计奖,那么建筑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那么多年通过严苛的专业课考试是为了什么?


就为了“陪太子读书”吗?


所以我非常能够理解那些建筑学子、建筑师的愤怒,甲方蹭奖的做法,是对他们多年的努力,对建筑师这个职业的羞辱。



这一次江一燕真的惹怒了这群“又专又秃”的人,这个话题在微博和知乎上都被顶上了榜首,顺便连她当年摄影奖里的水分也被“普及”了一遍。


2015年,江一燕自称获得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奖杯,但有人发现,当年的征稿截止日期是11月16日,而江一燕11月14日就在微博上宣布自己获奖了,这个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后来经过深扒之后发现,江一燕获得的是美国《国家地理》中国赛区的奖项,由《华夏地理》(《华夏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合作伙伴)主办,而江一燕拿的也不是正儿八经的中国赛区奖项,而是《华夏地理》专门开辟了一个“名人专区”,从15个名人中选了3个人来拿所谓的“华夏典藏奖”。



结果到了江一燕这边,她完全不告诉你这里的来龙去脉,专门发个感谢美国《国家地理》给她奖杯的微博,故意在公众面前营造一种她获得了美国《国家地理》大奖感觉。



包括这一次也是,她前后两条微博完全不提那名德国设计师,更不会告诉你她是项目的甲方,只说自己参与设计的项目拿了“美国建筑大师奖”。


其实这个奖项被曝出是一个伊朗籍美国人近几年才创立的一个奖,第一次颁奖时间为2017年,今年才第3届,到了江一燕嘴里就变成了“美国建筑大师奖”(原奖项名为 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翻译过来是建筑大师奖)



这种只呈现部分信息以及故意呈现误导性信息的宣传手法,明摆着就是为了给自己竖个人设,好对外宣传自己多牛逼多有才华。


03


明星竖人设,也算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了。


有竖好男人的,有竖独立女性的,有竖文艺女神的,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我也懒得专门为此写一篇文章了。


但像江一燕这样竖人设竖到专业领域去的,对不起,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因为这已经不仅关乎你们自己的事了,还关乎到了社会公平,关乎到了千千万万从业者的上升通道。


甲方作为出资的一方,如果被允许加入到了乙方的设计团队名单中并去参与评奖,这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是不是有权有势的人,就可以通过做项目的方式变相给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买荣誉,买奖项呢?


如果某领导或者某富商,他的孩子正好就是学建筑的,那他爸是不是可以通过做项目的方式要求乙方把他儿子的名字加到设计团队中,然后去蹭个奖,从而以这种不公平的方式去超越自己的同行?


你觉得这种做法一定没有吗?


其实未必吧?


只不过,过去这种事即便有,那也要偷偷干。


但江一燕作为公众人物,她做了这件事,哪怕她自己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认为自己提了重要的想法就能算作参与设计),但如果她的这种做法不受到舆论的严厉指责,那么未来一定会更多的人去效仿。


我们都知道社会学上存在一个“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去提升自己(以及下一代)的视野和受教育水平,他们的人生有更强的容错能力,也可以通过资源的交换去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所以拥有资源的人往往能够通过自己手中的资源去扩大优势。


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要想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有些靠天才的想法和强大的执行力,有些靠抓住时代的机遇,但这些毕竟是少数,更多人依赖于在某个专业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贡献。


建筑师就属于后者,通过长期的学习获得专业知识,通过长期从事项目设计积累经验,通过获奖去提升自己在行业的知名度,那么即便你的出生很平凡,依然有机会成为大师。


典型的如王澍,他在2012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即便不能成为大师,你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做上了主任建筑师、设计总监或者总建筑师,也能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而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


说白了,因为有专业门槛,所以这类行业能够给那些普通家庭出生的人,以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去和强者竞争。


但像江一燕这样既当甲方又当乙方去拿奖的,这是在破坏这个原本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所以江一燕的做法,不仅严重冒犯了建筑师这个群体,损害了建筑行业的专业性,更糟糕的是她挤占了普通人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那条通道。


这就是为什么我绝对无法接受江一燕的这种行为。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绝对公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但作为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反对不公平的行为而去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公平一点,去努力维护它的相对公平。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江一燕一点都不值得被人理解、同情以及宽容。

最后也奉劝那些娱乐圈的人,千万别再跑到专业领域来竖人设,别来挤占普通人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那条上升通道。

你要是有真才实学我们没话说,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你那可笑的虚荣心,那么对不起,你来了必让你翻车!



已有951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人生开挂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敢进窄门,愿走远路!
下一篇:我在国外寄快递,差点气到咽气······
评论或留言 0

关注公众号获取新网址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