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穿35元衣服,喂饱8亿人,这个令美日德吃惊又羡慕的中国专家,刚刚要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


2019年09月25日  浏览(9757)人
0

获得过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和未来科学大奖等荣誉的袁隆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获得“共和国勋章”。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以及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感叹: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在沙漠与盐碱地里种水稻、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90岁高龄的袁隆平,精神与干劲比“90后”还足。


如今,他依旧穿梭在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悉心培育着他的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示范田查看超级杂交水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这位当代“神农”为中国和世界做出的卓越贡献。


文 | 李浩然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这位“老农”原来是个公子



 袁隆平,

虽然看上去像一位朴实的老农,

但他却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1930年9月7日,

袁隆平出生在皇城根下的长安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父亲是国民政府官员,

母亲是一名教师,

两个人都是知识分子。

袁隆平自幼便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档案:“神农”袁隆平的田园梦》)

 

正值动荡年代,

为了躲避战火,

他不得不跟着父母到处搬家,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北京跑到湖南,

又从湖南跑到重庆,

从一个战区跑到另一个战区。

 

虽然在战火中长大,

但袁隆平调皮捣蛋的天性却没有丝毫收敛。

他从小就不喜欢待在屋子里死读书,

而是愿意到外面游玩,

因为贪玩,他没少挨父亲的巴掌。

 

最离谱的一次,

袁隆平一家搬到重庆期间,

正赶上侵华日军在重庆进行大轰炸,

他嫌防空洞里不透气,

竟然怂恿弟弟一起去江里游泳。


侵华日军重庆大轰炸(图片来源:新华网) 


那时候的袁隆平,

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样子,

就算是天塌下来,

也得先玩了再说。


 

幼年袁隆平(左)(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样一个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公子哥”,

为什么愿意一辈子蹲在田间地头跟水稻打交道呢?

 

袁隆平后来回忆说,

小时候去逛汉口的园艺场,

进场后他发现,

各种各样的花,像地毯一样铺在地上,

苹果、葡萄等鲜亮的水果随手可摘,

园艺场里到处香气四溢。

这幅场景,让小袁隆平当即想到了看过的美国电影,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其中的一个镜头让袁隆平难以忘却:

卓别林和女主角在乡村田园中定居下来,

窗子外面就是水果,伸手摘来就吃;

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


《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随手接牛奶(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真实的田园之美、农家之乐,

让喜欢户外的袁隆平对田野充满了向往。

随着袁隆平的长大,

他的“田园梦”也一天天强烈起来。

 

1949年,袁隆平潇洒自由地长到了19岁,

高中毕业,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

为实现自己的“田园梦”。

他不顾父母反对,

毅然填报了西南农学院的遗传育种专业。


西南农学院老校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这里走出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戈壁滩上的明珠”吴明珠两位农学院士

2

立志将中国农村改造成美好田园



上大学后,他经常随老师下乡实践,

在这里,他才看到了中国农村真实的样子。

 

解放初期破败的农村房屋(图片来源于网络)

 

 百年来,

中国农民生活十分窘迫

除了要历经战乱之苦,

还要忍受恶霸地主的高额地租,

常常连余粮都不剩,

许多人吃了上顿没下顿。


民国时期摆地摊的农民(图片来源于网络)

 

解放战争后,

国民党败逃台湾,

留给新中国政府一个烂摊子,

当时,农村的状况很凄惨。


解放初期辛劳的农民(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应有的土地,

一切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温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950年,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左)带领农民进行分田(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样的乡村,

跟袁隆平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相比,

画风截然不同。

自己要跟贫困、饥饿打一辈子交道吗?


青年袁隆平(图片来源:新商报) 

 

他想起了小时候随着家人颠沛流离,

一路上看到的尸横遍野的境况。

他意识到,

中国要强大,必须让老百姓填饱肚子,

农业是重中之重!

于是,他立志:

要把心中的乡村改造成梦中的田园

 

农业研究毕竟枯燥乏味,

雄心壮志树立没几天,

袁隆平就回归到“自由散漫”的本性上来了。

大学时期的袁隆平和他小时候一样,

不喜欢约束,

是老师和同学中的“另类”。

这样的个性,

让他差点去当了兵或者运动员。


少年洒脱的袁隆平(图片来源:北京卫视《档案:“神农”袁隆平的田园梦》)

 

1952年,

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政府组织学生报名参军。

袁隆平凭着一腔爱国热情报名参加了空军

随即被录取。

本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军人,

但后来前方局势好转,

所有参军的大学生均被退回。


袁隆平(后排居中)读大学期间拟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欢送时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网)

 

同年,袁隆平又参加了西南区游泳选拔赛,

此次比赛的前三名有望进入国家队,

以他的游泳水平,进国家队绰绰有余。

然而,因为贪恋成都的小吃,

“吃货”袁隆平吃坏了肚子,

以第四名的成绩被淘汰了。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档案:“神农”袁隆平的田园梦》)

 

没当成空军、运动员,

他开始踏踏实实从事农业研究。

 

3

顶着巨大压力埋头苦干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校毕业,

先是被分配到湖南省农林厅,

随即被下派到安江农校担任教师。

这一待,就是16年。

这期间他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从那时开始,

他立志要研究水稻,

让所有人都有饭吃。

为了实现这个梦,

袁隆平从此踏上了一条艰难之路。

 

当时,为了增加粮食产量,

最火的就是搞嫁接。

简单地说,嫁接是无性杂交的一种手段,

不能改变作物基因。

袁隆平多次尝试“无性杂交”,均以失败告终。

他想研究出真正改变基因的种子,

但当时,研究基因可是犯大忌的!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图片来源:央视国际网)

 

为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

研究基因遗传学的科学家几乎都是欧美人,

但欧美人的学说都被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

苏联的教育模式才是主流。

苏联人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

被中国学术界奉为真理

大学的讲台上只允许讲他们的学说出现。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图片来源于网络)

 

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曾通过著名的豌豆试验,

发现了三大遗传定律,

米丘林就此与其激烈争论了几十年。

 

格雷戈尔.孟德尔(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隆平想要研究基因,只能偷偷地进行,

他把摩尔根的《遗传学》夹在《人民日报》里,

用《人民日报》打掩护。

 

谈了三年的女朋友认为,

袁隆平这样是不求上进,早晚会出问题,

于是另嫁他人。


早期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偷学摩尔根的《遗传学》之后,

袁隆平马上就开始研究水稻。

每天一有空,

他就拿着放大镜、弓着腰,

在成片的稻田中,

不厌其烦的寻找壮实的秧苗,

这一找,就找了两年。

 

4

终于找到了正确路线:杂交水稻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终于在学校的早稻田块里,

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


2007年拍摄的电影《袁隆平》中,还原了当时找到这株水稻的情形(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简直是如获至宝!

袁隆平和学生们还给这株水稻系上了一个标识,

天天去地里看它的长势,

望子成龙的心情也莫过于此。


电影《袁隆平》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等到第二年把这株水稻种子种到试验地后,

长出来的秧苗却让人大失所望,

秧苗长得参差不齐。

没一株有他们“老爸”的风范,

“龙变成虫了”。

袁隆平很灰心,

他呆呆地坐在田埂上,

望着眼前形态不一的水稻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突然,袁隆平想起了自学过的遗传学来,

他有了一个灵感:

水稻之所以千姿百态,

会不会是因为混合了不同基因呢?

也许正是因为杂交的存在,

同一株水稻的种子里才有了高低美丑之分。


袁隆平发现的第一株天然野生杂交稻(图片来源:北京卫视《档案:“神农”袁隆平的田园梦》)

 

从此以后,他知道自己应该往哪走了:

研究杂交水稻

 

于是,他开始一天到晚蹲在田地里。

原本白净的书生变成了黝黑精瘦的“农民”。

他天天对着水稻唠唠叨叨,

很多人就在背后偷偷地议论说:

袁隆平研究水稻,都快成神经病了。

 

可是,四年过去了,

上天并没有让这个执着的人尝到一点点的甜头:

水稻研究毫无进展,连终身大事也耽误了,

到了34岁才张罗结婚。 


袁隆平与妻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妻子邓则原本是袁隆平的学生,

因为对农业研究的兴趣,

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谈恋爱不到一个月,两人就“闪婚”了,

当时引来不少闲言碎语。

 

可是,袁隆平仍旧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也正是这种“散满自由”的个性,

让他在“文革”初期,差点遭了秧。

在“造反派”看来,

袁隆平具备了被他们攻击的一切特质:

平时大大咧咧;

说话很随意;

整天闷头在地里鼓捣水稻,不关心政治。

于是,批斗他的大字报贴满了大街小巷,

随后,“造反派”就把他抓走批判。


5

一篇论文使他幸免于浩劫



别人以为,这个“愣头青”必将遭受一次大劫难,

这时,奇迹竟然发生了!

上级领导突然下达命令:

放了袁隆平,不要批斗他了。

而且还特意划出了一块水田,

让他大大方方地研究水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袁隆平早年在实验室进行水稻研究(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袁隆平的“救命稻草”就是他的一篇论文——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篇文章救了我,我成了保护对象。”

当时,国家科委九局认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在国内外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若能研究成功,将对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

国家科委党委书记聂荣臻元帅当即表示支持。


 

聂荣臻元帅(图片来源:中国网)

 

袁隆平的这篇论文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

 

我们都知道,水稻是雌雄同体

自己便能繁衍后代,产生种子,

这好比是“近亲结婚”。

而袁隆平所说的雄性不孕水稻,

是由于自身功能退化而不能自行繁衍,

只能与无血缘关系的水稻结合、产生种子,

就好比“自由恋爱”。

“自由恋爱”当然比“近亲结婚”繁衍的后代更“高大壮”。

这就是杂交的优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环顾整个世界,

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类粮食作物中,

只有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停滞不前。

各国在这方面屡屡碰壁:

美国、日本从1926年开始投入大笔资金、设备进行研究,

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

他们只留下一声叹息:

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

可袁隆平仍坚持认为:水稻具杂种优势

 

早期袁隆平与助手李必湖(左三)等在实验室(图片来源于网络)

 

6

美国、日本干不成的事,中国人干得漂亮



太多失败的经历使国际同行并不看好他,

很多人断言:此路不通。

袁隆平依旧不管不顾:

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在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后,

他和助手们开始培育雄性不孕株。

1968年春天,

他们把精心培育的700颗雄性不孕株种子撒在试验田里,

这些种子也不负众望,

长出了嫩嫩的幼苗,

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

 

然而,意外发生了:

袁隆平的700棵秧苗,

一夜之间,被人拔了个精光!

这可是袁隆平1964年以来一期又一期,

好不容易才培养出来的。

就意味着,这四年来的研究成果全都泡了汤!


 

 

袁隆平跌跌撞撞的回到家,

一头便晕倒在了妻子邓则怀里,

晚上噩梦不断,一直念叨着“秧苗啊秧苗”。

这个乐观的男人第一次感到绝望。

 

面对莫名而来的骚扰,

袁隆平十分后怕:再有人来捣乱怎么办?

更何况,要寻找优质且合适的雄性不孕株,

单靠这一亩三分地远远不够,

必须撒开大网才能捕到大鱼。

 

 

1967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隆平和助手带着从枯井捞上来的5棵幸存秧苗,

离开安江农校,离开妻儿老小,

他们跑遍了: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广西。

两年过去了,依然没找到雄性不孕株。

 

闲言碎语也来了,

很多人认为袁隆平他们就是骗子团伙,

骗取国家经费。

舆论也是一边倒,

认为他们的研究毫无起色,

简直就是在浪费经费。

 

“袁隆平们”依旧苦苦支撑着。


 

1976年12月,袁隆平(右)和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在云南,他们遭遇了里氏7.2级的滇南大地震,

别人忙着逃命,

他们却一次次冲到危房中,抢救珍贵的种子。

“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

 

路上,为了催芽,

袁隆平把种子绑在了腰间,用体温温暖种子,

长此以往,落下了腰疾。

然而,这些努力,仍不见一点成效。

 

执拗的袁隆平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

“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经过一次又一次讨论,

大家仿佛悟到了问题的所在:

他们寻找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稻之间的杂交,

基因相近。

这会不会就是找不到合适雄性不孕株的原因呢?

袁隆平决定改变策略,寻找野生的稻谷

转机在此刻出现了。


1970年11月23日,冯克珊、李必湖(当时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命名为“野败”。(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1970年11月23日,

他们终于在海南南湖农场发现了一株非常合适的稻谷。

通过检测,

袁隆平确定这就是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袁隆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后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大部分人是因为发现所以去相信,

而“袁隆平们”是因为相信所以去发现

“有人讲李必湖等发现‘野败’只是靠运气,

这里有一定偶然性,

但必然性往往寓于偶然性之中。

一是李必湖是有心人,是专门来找野生稻的;

二是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当时全国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时间比较长的,

只有李必湖、尹华奇和我,

所以宝贵的材料只要触到我们手里,

就能一眼识破!

别人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识宝。

这就是李必湖发现‘野败’的必然性。”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西方国家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先是震惊、质疑,

等确认后,赶紧打听是谁,

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名乡村老师。

日本人是很骄傲的,但是在水稻面前他折服了,不如我们。”


7

“东方魔稻”风靡世界



此后,“袁隆平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

使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提升。

全国的农业工作者纷纷慕名而来,

到袁隆平的杂交稻基地学习。

杂交稻技术也很快被推广到了全国,

从此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

 

1982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

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导袁隆平走上主席台,

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颁发当年“科学奖”证书(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在国内,袁隆平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到了198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这国外人眼中的“东方魔稻”,

让美国、德国、法国等等几乎全世界国家

都又吃惊又羡慕,

他们纷纷请袁隆平去讲课指导。


 

1986年10月6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田里向出席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外国专家学者介绍情况。(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1996年,

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

4年后,他的稻种亩产已达700公斤粮食,

再次轰动了世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6年 ,也就是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10年 ,

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

 袁隆平给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截至目前,

杂交稻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

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

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

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

“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5亿吨粮食,

可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图片来源:中国网)

 

20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学家布朗曾发出这样的疑问: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随着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大规模的种植,

再也没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了。

 

“中国人不但能养活自己,

而且能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贡献。”

现在,饥饿仍是全球性难题,

世界上仍有8亿人口处于饥饿之中,

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饥饿。

毋庸置疑,

袁隆平团队的研究让全人类看到了解决饥饿问题的希望。 


(图片来源:北京晨报)

 

8

坐拥“一千亿”的国民男神有点抠门



如今,他已经名利双收,获奖无数(20多个国际国内大奖),

却依然洒脱的像个少年,质朴而幽默,

对待金钱的态度更是“够用就好”。

早在1998年,

湖南一家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

但他却坚持不注册。

他穿的衣服价值35元

“豪宅”里面也堆满了科研仪器,

没有一点居家生活气息。


  

 

在科研方面,他却“大手大脚”。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他的1.5万美金,

被他全部拿来成立了杂交水稻基金,

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如今,他一把年纪,还在学英语,

只为跟国际最前沿的科技接轨。

 

袁隆平带各国朋友参观试验田(图片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这样的人,

必然得到了国民的极高推崇。

2008年,网络上出现了袁隆平逛车展的照片,

报道里说,袁院士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

还是被一辆奔驰敞篷车所吸引。

经证实,袁隆平只有一辆十几万的赛欧,

平时开着下地。

可当时网友们的评论却打破了“仇富”定律,

一边倒地支持袁老买豪车。


(图片来源:洛阳日报)


仇富不仇袁隆平

“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

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

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

对于这样的富裕,人们何恨之有?


袁隆平还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图片来源:当代中国)

 

用自己知识和汗水创造财富、造福人类,

给我们带来一次次震撼和惊喜。

这样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

就是我们心中的“国民男神”。


延伸阅读:


袁隆平: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本文转载自“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原文首发于2019年9月23日,标题为《袁隆平: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一生致力于
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
以及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在他的努力下,我国杂交水稻技术
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



袁隆平说,他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毕生的追求是
把中国人的饭碗

牢牢地掌握在

中国人自己手上


1

意外发现

坚定培育杂交稻的信心



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袁隆平,笑称自己是个“90后”。如今,他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


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袁隆平说,我好高兴,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结果没有一株像它“老子”长得那么好,高的高,矮的矮。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我失望了,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



在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发现坚定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

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在稻田里逐一寻找三年后,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再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2

“谁来养活中国”  

袁隆平给出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3

爱国就是粮食增产 

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作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第一人,袁隆平接连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重大奖励和荣誉。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但袁隆平始终认为,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对于袁隆平来说,爱国就是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2016年,86岁的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实验阶段表现良好的海水稻品种,今年也将迎来关键之年。



袁隆平说,我们计划发展到一亿亩,每亩按最低的产量300公斤。一亿亩就是每年产量300亿公斤,300亿公斤可以又多养活一亿人口。


4

“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

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袁隆平说,他曾梦到,超级稻试验田里,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和科研团队在下面乘凉。


目前,他正在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计划把光合效率提高30%。梦里梦外,皆为国家粮仓丰盈鞠躬尽瘁。



袁隆平说,我得过很多的奖,这个共和国勋章是最高的奖,对我是一个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尽量发挥新的贡献。


“年纪大没有关系,我还没有痴呆,今后要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袁隆平说。



这才是我们要追的“巨星”!

点亮“在看”

一起向袁隆平老先生,致敬!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已有1015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政策改写!这是近20年最后一次改变命运和财富的机会!
下一篇:国庆勿忘开国领袖毛泽东,纪念别忘建国之后30年!
评论或留言 0

关注公众号获取新网址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