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原创: 米筐老A
出口、投资和消费一向被称为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而今,出口受贸易风波影响,投资则受国内债务率高企和边际收益递减的制约……于是,稳经济/保就业的重任就压在了消费的肩上。
现实也在与这种期盼相呼应:2017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8.8%,而到了2018年则增长到了70%,消费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可现实是,我国的消费却呈现出高/低两端热、中端趋冷的走势,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征呢?这里面孕育着哪些机会?隐藏着哪些风险?
1
最近,白酒一线品牌正在忙着涨价。
第八代五粮液出厂价定为889元/瓶,同比提升约13%,零售价预计在1200元;
郎酒的青花郎品牌目标零售价为1500元/瓶,将在未来3年内分6次提价实现此目标;
洋河股份向全国经销商发出提价通知,供货指导价最高涨幅超20%;
泸州老窖在股东大会上回复投资人时说,会考虑择机提升终端零售价;
汾酒将旗下的青花30汾酒统一上调开票价、终端供货价和终端建议零售价。
……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不是说实体萧条、消费降级么?怎么这些白酒厂家还一个劲的提高价格呢?
懂些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供需影响价格: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所以,白酒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多、供给少,而这似乎跟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因竞争激励而价格难以上涨的日常感受不相符啊……怎么回事呢?
商品供应充足的感受没有错,以上白酒品牌的价格上涨也是事实……根源在于分化。
仔细观察以上白酒品牌有什么发现?对的,这些提价的都是高端白酒品牌。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高端商品面对汹涌的有钱消费群体,显得供不应求,所以价格能一涨再涨,而中低端的商品因消费群体收入受限,所以显得供过于求、价格难以上涨。
要说高端白酒涨得最凶的,其实并不是以上的品牌,而是被称为国酒的茅台。下面是一张近些年国酒茅台的出厂价走势图。
由图可知,国酒茅台自2000年以来一路上涨直至2012年——因中央反腐、打击公款吃喝,包括茅台在内的高端白酒深受冲击,可从2017年以来茅台价格却开始持续上扬。为何?公款吃喝又回来了?当然不是,是高收入群体推高了茅台的价格(目前市场上,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高达2000多元)。
其实不仅高端白酒,高端汽车、私人订制服务、奢侈品……几乎所有的高端商品或服务都出现了快速增长。
是的,我国内需的一个特点是:高端消费强劲有力。
2
最近,被称为服务城市五环外群体的廉价商品销售平台——拼多多,发布了一季度财报:总营收45.45亿元,同比增长228%;GMV(网站总成交金额)为5574亿元,同比增长181%;月活跃用户为2.897亿,同比增长74%。因营收远超预期,财报发布日当天股价一度大涨。
社交电商拼多多的客户对象多为四五线以下城市、直至十八线小城的人群,以低价、拼团的策略赢得了广阔的地市/乡村市场。这两年异军突起,成为红海电商领域的一匹黑马,要不是因为要在美国上市,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居民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电商平台的存在。
现在,互联网企业都在搞下沉——向四五六线地市及县城、甚至农村乡镇下称,向低收入人群下沉,当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其质量也难免差强人意,也因此还一度出现了“消费降级”的舆论呼声,而拼多多就是这一市场趋势下出现的下沉巨头。
下面是三大电商(阿里/京东/拼多多)年度活跃用户近两年的数据走势图。
由图可知,偏向中端消费的京东近两年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几乎停滞,阿里下的电商平台(主要是淘宝和天猫)增长缓慢,可成立才三年多的拼多多其活跃用户却增长迅猛,现已超越京东1亿多,达4.43亿。
其实不光拼多多,其他走廉价、性价比、甚至中低端线路的商业模式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社交会员制电商云集、二手商品交易平台闲鱼/转转、连锁火锅品牌呷哺呷哺……
是的,我国内需的另一个特点是:低端消费异军突起。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哪些趋势和影响呢?
3
2008年我国GDP为32万亿,2018年我国GDP为90万亿,增幅近200%。近十余年,是科技进步和信贷债务刺激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海量增长。
财富创造出来了,可都被谁分配了呢?很大一部分被社会前10%、甚至前1%的富裕群体分走了(这也是一个世界性趋势,美国的情况更严重),也就是有钱人占有的财富更多、贫富分化越来越大。
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现象,包括品牌白酒/奢侈品在内的高端商品供不应求、销售火爆的场景。
那为什么中低端消费会强势崛起呢?因为中低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也在上升(这跟贫富分化扩大并不矛盾,穷人财富的绝对数量或许也在增长,但其占社会总财富的比重在下降,对应也就是贫富扩大,前者绝对值、后者相对值),尤其是这些年扶贫力度的加大,如全民低保/养老/医疗补贴转移支付、政府推行的2020年前消除绝对贫困、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对口精准扶贫等,都为中低端消费提升打下了基础。
随着一二线城市中等收入靠上人群的人口红利吃尽,再加上中国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发达的物流配送体系,以及近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优势,瞄准并抓住了中低端消费这片蓝海的下沉企业迅猛崛起,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这也就是中低端消费得以崛起的原因。
我国内需高/低两端火热的实情在市场经营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在一二线城市的大街上或高档办公区随处可见整形医院、高端医疗、口腔诊所的招牌,每次花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他们赚谁的钱?赚有钱人的的钱,赚社会财富阶层前10%、甚至前1%群体的钱。
在大家高呼实体不赚钱的时候,反而是小区底商的夫妻店/沿街经营的小摊贩等低成本、低单价的小微经营者活得比较滋润。他们又赚谁的钱呢?赚中低收入群体的钱啊。
那内需的问题在哪呢?
4
通过以上分析也许你看出来了,我国内需高端和低端都很热,唯独缺了中端消费,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中产消费坍塌。
下面是近些年我国高中低群体的收入增长走势图。
由图可知,我国占总人口20%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幅由2014年的12%一路降至2018年的2%点多,而20%的高收入群体和20%的低收入群体,其收入增幅几乎一直保持在8%左右,高/低收入增幅是中端群体的四倍左右,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何我国内需中的高端和低端消费旺盛。
为什么中端群体收入增幅连年降低呢?
因为这些被称为中产阶级的群体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多为职场白领或传统行业职员,社会增量财富的一大部分被企业股东/老板分走、被新兴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分走、被会利用信贷债务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的群体分走……唯独缺了这些中等收入群体。
而这个群体又面临着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高费用支出,在收入不涨而高额支出费用刚性的情况下,也只能压缩消费了……于是就是我们看到现象,高/低端消费火,却偏偏中端消费冷、甚至塌陷的情况。
这就是隐忧所在:要想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必须得有一群收入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也就是要建立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这不仅关乎社会的稳定,也关乎着经济的后劲发展动力。
目前,针对中产增收的鼓励措施也就是个税起征额提高和增加几项附加扣除,这样每月大致能增加5000左右的免税额(起征额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三个常规附加扣除约3000元)——记住,是这5000元不用缴税、并不是减税5000元。个税调整能否提高中产收入、能否刺激中产消费,还有待观察。
高收入群体能分配更多的社会增量财富,低收入群体有政府强有力的补贴扶贫支持,唯独中产孤零零的……但愿今后,中产阶级不要变成中惨阶级。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