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原创: 云小帆同学
大家都知道,最近国家发改委发了一个文件,要求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I 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很多人一看到户口改革相关的政策,往往会脱口而出,国家经济不行了,要找接盘侠了,需要割一波新韭菜了。拜托,不要这么庸俗,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级去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户籍改革,对于普通农民和工薪阶层,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为什么新中国会设立户籍制,而不是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允许人民自由迁徙?很多人喜欢开上帝视角,指责初代领导人没有远见,说他们人为制造了对立,导致农村人口永远在竞争之中处于劣势。
这样想的人,很显然是忽视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说,户籍制确实是一个带有封建色彩的制度,因为它保证了地位和财产的世袭。但是这个落后的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还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而这个发挥巨大作用的时期,往往是一个国家初创的时候。
朱元璋把元朝皇帝暴揍了一顿,赶回了沙漠,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又三犁虏庭,在蒙古人的地盘上,把成吉思汗的子孙打得落荒而逃,靠的真的是汉人的勇武善战吗?要知道,仅仅90年以前,赵宋家的小皇帝还要被蒙古铁骑逼的跳海,怎么不到一个世纪,汉人就跟开了挂似的,一下子就把蒙古给反推回去了呢?
这一切,说起来还是要归功于朱元璋开创的黄册制度。黄册制度,把当时的人口大体分为民户、兵户和匠户,也就是说,打从你出生起,你的职业就固定了,农民的儿子只能当农民,士兵的儿子只能当兵。这样虽然简单粗暴,但是便于组织,蒙古入侵的时候,皇帝一道命令,黄河以北的兵户全部随朕出征,很快就能调集百万大军。
简单明了的户籍制,有益于提高组织和生产的效率,提升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明白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会用户口来区别农村和城市居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最要紧的是如何维持新生的政权。当时国内外的环境不容乐观。在国内,有国民党留下的大量特务分子,有尚未剿灭的土匪武装,还有一些不甘失败的剥削阶级分子,他们时而搞破坏,时而暗杀,时而骚动,严重地威胁着政权的稳定。
而国外,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时准备把战祸引入鸭绿江西岸,台湾岛还有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在蠢蠢欲动,伺机反攻大陆。为了维持社会治安,保卫新生政权,公安部颁布了新中国最早的一部户籍管理办法《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城乡二元结构的真正确立,却是在1958年,那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户口登记制度和禁止人口迁徙固定下来。
维持治安其实只是户籍制度的表象,户籍制度更重要的作用,其实是为了解决城市无产者就业难的问题。那个时候,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远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城市居民的生活,过得也没有农村好。
农村人民都分得了自己的田地,告别了无产者的身份,而数以百万计的城里人却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彻底沦为无产阶级。为什么会找不到工作?因为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为什么会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层层封锁之下,想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血腥的资本积累时期,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对黑人的残酷剥削,日本、德国的侵略战争,无不是为了本国的工业化和资本积累
但是中国不能对外侵略,只能艰苦奋斗,全国人民一起过苦日子。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要将城乡二元制推行下去,保证城市无产阶级的就业,保证工业化的顺利进行。从那时起,农村就变成了城市的血池,承担着向城市输血的重要职责。
输血的第一阶段是粮食输出,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农民们生产出来的粮食都是要统购统销支援城市的,工农业剪刀差就这么产生了。三年困难时期,由于浮夸风和上级的胡乱指令,全国范围内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饿死了很多人。
在“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思想的指导下,从1952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4%。城市发展以后,下一步按道理来说,应该要停止农村对城市的输血了,城市要担负起反哺农村的历史使命。
但是刚刚改开的中国,并没有急于放开户口限制。因为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放开以后,中国的城乡究竟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是北美化,还是拉丁化?北美化当然是最理想的,美丽的城市和同样美丽的农村,但南美化,就不堪设想了,破败的乡村和更加破败的城市贫民窟。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没有放开户口限制,很显然是基于这层考虑。
城市渐渐开始反哺农村了,于是我们有了义务教育,有了村村通公路,还有了新农合。但是农村人又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使命,继续向城市输血,只不过把粮食输出,换成了人力输出。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大迁徙,拉开了序幕。
改革开放以后,每年都有数亿农民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城市,年老时落寞离场,他们一面艳羡着城市的医疗、教育和财政补贴,一面又为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成了孤寡老人而发愁。更让他们难过的是,某些靠吸农村人血才富裕起来的城里人,竟然也开始歧视农村人,动不动就叫嚣外乡人滚出去。
农村供养了城市接近七十年,30多个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大城市拔地而起,城市全面反哺农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中国的人口已经进入了负增长时代,但我们可以依靠户籍改革,再拉起一波人口红利。准确来说,应该是人才红利。
户籍制放开以后,农村人才和城市人才终于被放到了同一平面对待。随着农村人才的涌入,低迷的城市经济会被拉升一波,而抛荒的农村土地也能迎来大工业化和大机械化的时代。
发改委的这份文件让我非常激动,任何一份带有“改革”二字的文件,都是政府向既得利益群体动刀的宣言。整个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唯一处于不利地位的,只有那些靠“世袭”得来地位,却没有实力捍卫自己地位的城里人。
作为时代洪流之下的普通人,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我想对刚刚上班的朋友们说,不必急着把户口从农村迁到城市去。拥有农村户口,你就拥有对宅基地的处置权,这在未来说不定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