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百家时评文章>兴趣阅读
沈庆走了,因为一场意外车祸。很多人不知道沈庆,其实在1990年代,沈庆非常知名,他的好几首歌,我至今仍会唱。在那个年代,他就像今天的李健一样受欢迎。刚闻悉他去世的消息,我的感触其实并不深,但看到他几个朋友的叙述后,我一整天都很惆怅感慨。他一个朋友说:“真是不敢相信啊,前几天我们还在一起喝酒呢……”他一个朋友说:“下午看到消息,总觉得不可能,他前几天还在朋友圈发自己做的剁椒鱼头。”他一个朋友说:“他前几天还跟我说,他创作的音乐剧《苏东坡》,不久就要在北京首演了。”人生真是太无常了,好端端的一个人,那天下午他骑着车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东航MU5735事故也一样。我当时看到坠机消息时,其实并没有那么感伤,但后来看到很多遇难家属的回忆后,也是一整天都很唏嘘。一个姓陈的女士说:“我的六位亲友都在飞机上,其中一位是我姐姐,还有一位是我闺蜜,其余4位都是家里的亲戚。广州老家有亲人过世,他们6人结伴去参加葬礼,没想到成了自己的葬礼。”是啊,谁想得到呢,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只是普普通通的天气,只是普普通通的航线,但132个人登上飞机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下了飞机后我要去吃一顿好吃的。”“终于攒够钱去广州玩咯。”“周二要交的方案还没写,落地后要抓紧弄。”“又准备完成一次飞行,可以回家陪女儿了。”“这次陪爸爸妈妈出来玩,他们一定很开心。”“落地后我就能见到他,先睡一觉吧。”“今天是男朋友生日,打算飞过去给他惊喜。”…………上一秒还有说有笑的人,下一秒突然说走就走了……
2022-06-132144
从0到1,从1到N的一路狂奔中,外部环境就像土壤。拼命长根,就能够到足够多的营养。活水来时,机会就会汩汩而至。可是,如果没有活水,如果土壤不肥沃,应该怎么办?或许,看一看大豆。他们和细菌共生固氮,合成肥料。除了自给自足,还能盈余,反哺土壤。今天,我们当中不少人在留恋2019年。特别是跨年夜。当我们满怀欣喜的迎接21世纪第二个10年,发现等来的是突如其来、毫无征兆的“危机”。新冠病毒。俄乌冲突。太多的魔幻,太多的不确定。之前那个我们熟悉的世界不见了。但是,先别急着叹气。我们看看历史,就会发现其实,危机它一直都在。19世纪之前,生产力还没有跟上,所以,一旦某个地方人多了起来。资源不够分,冲突就会爆发。用某种方式,消灭过剩的人口,来达到平衡。动乱、饥荒、流行病、或者是战争。这就是马尔萨斯陷阱。好在,工业革命后,我们的生产力迎来了大爆炸。可是随之而来的是,资本过剩、泡沫破裂,导致的大萧条。但是但是,你发现没有,伴随着大萧条出现的是,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提出。并以此为原点,出现了很多延续至今的经济学流派。所谓“大萧条是经济学的圣杯”。危机不是万劫不复。如果说,危机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结束,那么结束必然引出新的开始。1825年,普希金被流放到南俄敖德萨后,在幽闭期间。他写了一首诗。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危机是个常客,它不请自来,但也是……
2022-06-112109
为什么毕业两三年之后,人和人的差别如此之大?究其原因就是“潜力”两个字。一个人有没有潜力,跟他读书好坏其实没有必然联系。读书好的人不一定潜力就高,读书差的人也不一定潜力就低,这在我多年工作的所观所感中,得到过无数次证明。所以今天总结了5个职场上高潜力人士的特征,供大家参考,欢迎对号入座。好奇心都不陌生,但注意我加了一个前提:对专注的事情。什么意思呢?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吃饭,水为什么从高往低流,这也是好奇心,但这些跟你的工作,事业和生活没太大关系。换句话说,你的好奇心,一定要带有目标感。你不需要问十万个为什么,但每问一个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想当然脱口而出。比如做数据分析的人,数据异常就应该引起好奇心。做项目管理的人,项目流程一直卡壳就应该引起好奇心。做市场营销的人,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变化就应该引起好奇心。为什么会这样?产生这种现象的源头是什么?导致这种结果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哪里可以做出改变?改变的难易程度和顺序步骤应该是什么样的?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条件和资源支持?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或风险?你的好奇,一定要好奇在点子上,它要能启迪进一步的挖掘和思考,可以改善目前的现状,能优化不合理的流程从而提升效率。总而言之,都是让当前的情况变得更好。这样的好奇心越旺盛,你的上进心才会越活跃,才会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自然也就越来越厉害。当一个毕业工作了一年的人,把这一年的经验反复用了十五年,看似简历上十五年的工作经验很资深,实际上是在吃老本,还不如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这就是好奇心薄弱,不思进取,而裁员往往……
2022-06-102530
如何改变自己?这是我这几年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这些年的经验和见闻告诉我,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也许是:跟谁学习改变自己?因为跟谁去学,决定了「起点」和「起点的高度」,也决定了「终点」和「到达终点的效率」。跟谁学,并不是一句说跟有成果的人学,或跟牛人学就草草了事。原因是,牛人并不是一个可客观衡量的标准,反而随着参照系的改变,牛不牛都可以自己说了算。简单来说,只要范围足够小,每个人都可以足够牛。做一个不够恰当和得体的比喻,比方说在社会上,你可以啥都不是,但你只要回到自己的三口之家,你也可以成为一家之主。或者这么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我足够不要脸,我完全可以自封我自己是我所处地方的XX神。可是这样的「牛」又有啥意义呢?所以比起注意一个人牛不牛,我们更需关注的是,这个人在什么领域,哪个范围内会比较牛?这个范围足够大,还是足够小?因为只有足够大,才是客观,足够小的话,多半是自嗨。所以平日的成长,我最喜欢的,是找到各个领域的冠军或领头羊作为对标的学习对象。注意我说的不是专业人士,而是第一名,因为有时候,可能你很专业了,但你可能还不是第一。故学习时,我会注重那些他们之所以成为第一名,而不是第二和第三名的原因。我会注意他们做对了哪些事情,也会特别注意他们做对的事情之间的微小差异。改变自己心法一:改变顺序,重视微小的进步……
2022-06-091845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刘邦这个历史人物。首先是因为他真实、有趣,然后是因为他厉害,非常非常厉害。我读了那么多年历史,从没见过比刘邦更厉害的统治者;研究了那么多年的互联网和传媒、科技行业,从没见过比刘邦更厉害的创业者/管理者。许多企业家都很优秀,许多创业者都带着电气一样的活力和激情,但还是远远达不到刘邦那个水平。小时候,我觉得刘邦是个流氓、酒鬼、骗子、阴谋家,纯粹靠运气和不要脸拿到天下,一点也不值得尊敬。稍微长大一点,我觉得刘邦是个精明的政客、合格的将领、睿智的皇帝,出色的完成了历史任务。现在,我觉得刘邦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凡人是不可能望其项背的,我等只要虚心学习就好了。在互联网行业,以及任何行业,投资者都喜欢品评企业管理者——他们的格局大不大?水平高不高?马化腾与马云孰优孰劣、雷军和余承东谁更胜一筹、黄铮和张一鸣是不是一个档次……这些话题都是老生常谈了。企业的格局肯定是由企业领导者决定的。不过,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优秀的领导者?如果评判的标准就不对,那也谈不上评判了。所以我特别喜欢刘邦,他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明兴替;关键是以历史上真正厉害的人物为鉴。越是读关于刘邦的记载,我就越是由衷地感叹,要是我们这辈子也能遇到刘邦这样厉害的领导者就好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刘邦早年是个游手好闲的无赖,这个无赖可不是“混混”“小流氓”这么简单。他年轻时想投靠信陵君当门客,但是当时信陵君已经死了,于是就追随著名游侠张耳,在外面游荡了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那年头,在外游荡可是一件危险又辛苦的事情,何况张耳不是什么善茬,日后秦朝统一天下就被通缉了十几年。总之,刘邦早年是极其大胆、瞎折腾、见多识广的无赖,远胜今天的“社会人”;这是他多年以后发家的基础。早年的刘邦,被周围的人一致认为……
2022-06-083345
马克·吐温曾说过:“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很多时候,我们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其实是陷入了这些难以察觉的人生陷阱。01、群思陷阱。心理学上,有一种羊群效应。羊,是一种散乱的组织,总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可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狼和不远处有更好的草。羊群效应,本质是一种从众心理。《乌合之众》里说:“在群体中,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极具感染性。”狂热地跟风做一件事,如果没想清动机和缘由,那么,你极大可能,只是被口号收割的“韭菜”罢了。世间无数人,就这样中了生活的圈套,跳进了社会的坑。从众很容易,那属于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不从众却很难,需要一颗智慧的头脑时刻保持清醒。02、自律陷阱。持续性的自律,造就了高手,间歇性的自虐,才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飞速前进的社会里,充满了焦虑与压力,我们崇尚自律,希望自我改变。却容易陷入一个盲目的“自律陷阱”: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知道该做什么,反正先忙起来再说。我们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从……
2022-06-072396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社会已经发展到现在这样丰衣足食了,那我们为什还要发展、竞争呢?坐下来好好谈谈,让世界和平不好么?对啊?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发展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平静下来呢?不论是从国家还是到公司,从集体还是到个人,就像是有个噩梦中的奔跑一样。梦中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往前跑,但内心的恐慌和焦虑却像压住心口的大石,让我们喘不过气来。貌似我们一停下脚步,就会被那个明知道有,却又不知道在何处的恶兽追上并且吞噬。那么,到底是什么在追赶着我们,追赶着社会,让所有人都必须不断地发展,发展,再发展呢?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很冷的寓言故事:从前有一群猴,他们生活在一个四季如春山谷里,每天树上都有摘不完的果子,泉眼里都会流出喝不完的甘泉。有一天,有个神仙路过这里,看见了这群猴,于是就问他们:你们还想要点什么啊?我可以实现你们一个愿望。猴子就说:你能不能把我们这个山谷与外界隔绝开来?我们不想有人来打扰我们,也不想有人搅乱我们的幸福生活。于是,神仙用法术将这个山谷隔绝了开来,外人进不来,里面的猴也出不去。刚开始,猴子们过得逍遥自在,但是慢慢的,母猴生小猴,猴群越来越大。树上的果子开始不够吃了,开始有猴子饿死。泉水里也挤满了猴子,满地都是粪便,瘟疫也开始在山谷里蔓延。此时猴子们想要出去,但出路已经被神仙封死了,最终美丽的山谷变成了一座囚笼炼狱。这个寓言故事,是一个文科妹子讲给我听得,她讲述这个故事是在表达对伊甸园破灭的哀伤。当时的气氛感性而唯美,但一般这种会擦出点什么的唯美时刻,总是会有一个理科生跳出来搅局,他说:哦,这不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么?简称‘熵寂’。熵,表达一个系统“内采混乱程度”的词语,在一个封闭系统当中,如果没有新的动力对其做“功”,那么系统中的所有因素都会从有序走向混乱。最终,整个系统都会退化成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一团,它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内在的一切都将归于寂灭。所以,任何一个系统……
2022-06-062810
怎样才能赚大钱呢?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每个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渴望能赚一大笔钱。还有一些人,终身都在渴望。但残酷的现实是:赚大钱注定与绝大多数人无缘。因为赚大钱的能力,与冒大险的能力密切相关。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人如果不敢、不愿、不能冒大风险,就不可能赚大钱。你即便把一个能赚大钱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他也会瞻前顾后,被那一点点可能需要他承担的风险给吓住。他只能一辈子待在看似安全的地方,羡慕、嫉妒那些能赚大钱的人,为自己丧失的机会而懊恼。而对那些敢于冒险、愿意冒险、也有能力冒险的人来说,也不是每一种冒险都能赚到大钱。大部分冒险都会以头破血流而告终。只有一种风险,是你应该去冒,而且必须去冒的。那就是:正向不对称风险。什么是正向不对称风险呢?我们讲一个故事来说明。某年某月,一个35岁的人,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过往的岁月里,他由于足够聪明,足够努力,也有足够的运气,不仅拿到了名校学历,还在别人羡慕的机构做到了中高层的位置,年薪高达580万。这时,有人邀请他加入一家创业公司。这家创业公司刚刚成立不久,还窝在一个民居里办公;公司一笔业务都没谈成,连产品都还没有成型;老板长得像个外星人,言语中透着一股搞传销的味道;给他开出的工资,是每个月500元。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放弃580万年薪,加入这家创业公司,领500元的月薪吗?大多数人可能会直接拒绝,毕竟,这二者相差也太大了。但是,这个人接受了。若干年后,我们会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看到他的名字……
2022-06-052652
无论和谁交往,双方心中其实都有一把尺,在相互丈量。也许是在考量对方的人品,也许是在衡量对方的价值。生活中,要想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一定要知道这四条黄金定律。01、圈子定律。如果把人一生的社交关系流动,划分为上下两场:前三十年是上半场。这期间,你会遇到无数个人,和一些人成为好朋友,和一些人成为过客,之后你会经历聚散离别,弄丢一些人,又遇到另一些人。三十岁之后是下半场。社交圈子基本成型,和你来往的那些人一定是得到过岁月的淬炼和洗礼,能够和你聊到一处彼此珍视的人。无用的社交,当断。繁杂的社交,反而是块绊脚石,拦住了自我提升的脚步。能断就断,时间精力,留给自己。费力的讨好,当舍。选择讨好一个人,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低位,没了朋友间的平视,往后都是仰视。久而久之,心也累了。不同的三观,当离。人与人之间参差不齐,性格各异,看不顺眼,不需解释,也解释不清。既然不合,不必强融,默默远离,就是最大的尊重。02、面子定律……
2022-06-042953
文章正式开始前抛个问题:你觉得,到了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停止“成长”呢?也许你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停止学习的时候,大脑陷入退化状态,我们就会快速接近死亡。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称得上是真正停止“成长”了。也就是说,大脑能不能保持学习的状态,会决定我们接下来的人生,是持续获得成长,还是快速通往死亡。很简单一个例子,当你掌握了基本的驾驶技能,可以开车上路行驶之后,如果你满足于当前的驾驶技术,认为自己当前的能力已经足够应对各种驾驶状况了。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养成一种惯性的思考模式。没错,这种惯性的思考模式会节省你很多的精力,但同时也会导致你停止学习新的东西,你也因此不会投注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驾驶的操作技巧上。这样一旦你遇到一些突发状况,你就只能用惯性思考所带来的反应方式去应对,其结果不是油门当刹车,就是因操作不当而伤害到自己或其他人。但如果你具备一个学习状态的大脑,即便你基本的驾驶技能已经驾轻就熟,你每天依然会对驾驶的状况进行反馈学习,积累经验,永远让自己保持一种惯性以外的理性思考习惯。这样当你遇到一些突发状况,你在反应的同时,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运用一种半本能的理智思考方式做出正确的操作,减少自己和别人受到伤害的几率。只要你有过类似的这些经验,你回想一下就知道是不是这样。这不仅仅是驾驶技术的问题,背后更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厉害的人,一定要懂得自我增值,让大脑持续学习。否则,你整个人停止成长,遇到各种麻烦时,你就很难想出有效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了。而想要更好地让自己增值,以下六个方面……
2022-06-032294
本站旨在为会员用户提供精选优质文章阅读服务,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大部分文章均已获得转载授权,未联系到作者的文章也都有注明原创作者或来源信息。部分文章及图片因网络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并出示著作权属证明,我们会标注来源信息或者删除。如有其它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号:shiping001或联系QQ:1399558609。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