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百家时评文章>兴趣阅读
正常情况下,台湾伪当局设置的兵役期是不断缩减的。在最早妄想「反攻大陆」的时候,设置的兵役最短为2年,而海军空军作为特殊兵种服役期长达3年。那时台湾省搞的是全义务兵役制,即所有男子必须强制性服兵役,一旦过了15岁生日,就被兵役单位列管,出境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当时的台湾当局丧心病狂,即使服完兵役也不算完,退役后在55岁之前都视为准军事人员,随时准备接受军队的召集和参加军事训练,一旦违抗命令就会被视为逃兵,要被送去吃牢饭。在90年代前,台湾省号称百万熊兵,常年维持在70万人以上的部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到了90年代之后,实在是搞不动了。一方面是经济上扛不住,另一方面强制兵役越来越不得人心,关键所有人也都知道所谓的「反攻大陆」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民间反对兵役的声音越来越大,青年们各种想办法找理由当逃兵,达官显贵的子女们更不愿意,只要有机会就逃兵役,时不时就有丑闻爆出.....于是台湾伪当局开始不断减少兵役时间。到2008年将服兵役的年限缩减到12个月。但即使是这样,反对的声音依然波涛汹涌,根本没人愿意去当兵,当时做民调,愿意服兵役的10个人里面连3个都不到。于是在马英九竞选台湾省伪省长期间,承诺当选后将台湾省由义务兵制改为募兵制,就是不再强制服兵役,而是愿意当兵才去当,并准备用10年的时间将台湾省的士兵调整为全募兵制。马英九的想法是挺好的,也得到了台湾省各界的支持,可是推进的时候发现根本搞不定。因为强制服兵役都一堆人想着做逃兵,何况现在自愿去当兵,谁疯了才去给台湾当局去做炮灰.....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台湾省的军队开始严重的缺员,原计划的18万自愿役始终无法满员,而所谓的「主战部队」更是严重减员,没人愿意去当兵。台湾省联合新闻网说,台陆军、海军陆战队、防空暨导弹指挥部等,目前都仍有七成以上主战部队没有达到战斗标准,台海军更有九成以上主战舰艇没有达到编制要求的90%,还有其中许多主战部队编现比均低于七成。台军基层部队少尉、中尉、上尉军官与士官,目前大批缺员2.5万人以上,各军种的中尉、少尉、上尉都严重缺员,其中陆军缺员最多。看到没人愿意当兵,台湾当局很着急。为了招到兵……
2023-01-013769
“我阳了”。这句话现在非常火爆。不管是王石、刘强东,还是男明星、女网红,抑或是朋友圈的普通人,只要说出“我阳了”,瞬间就会引发巨大的流量和关注。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动机?社会学和心理学都有个词叫:“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的核心之一是: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当我们觉得,这些人和我们最终有着相似命运的时候。举个例子:我在医院照顾生病的父亲时,发现性格内向的他,和同病房里的其他病号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父亲做完手术,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浑身插满管子,依然鼓励临床等待做手术的病友:“你看我,这不从鬼门关闯过来了吗?不要怕,你肯定没事儿的。”那病友双眼含泪地握着我父亲的手:“谢谢你啊,老哥哥,你能好,我也行。”同病相怜,就是典型的“认同”心理。过去三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
2022-12-163363
乌台诗案的引子,其实早在六年前就已经埋下。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还在杭州当通判,接待了由朝廷到浙江来巡察水利的一位同僚。这位同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名叫沈括。按当时习惯,这种接待,难免互相写诗唱和。沈括就恭维苏轼的诗写得太好了,让苏轼把近期写的诗给自己抄一份,他要回去好好学习。苏轼很高兴地给他抄了一份。没想到沈括回去后,把抄的诗逐一划线,标注,往皇帝那里一交,说苏轼“词皆讪怼”。所谓“讪”,就是讽刺;所谓“怼”,就是怨恨。所以沈括这一招,也是挺狠的。——北宋期间的文人关系,就是这样,平时不妨互相交往,但是涉及到政见时,又互相攻击,甚至是陷害,我们很难用黑白分明的标准,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有时双方都是好人,但就是水火不容。例如王安石和司马光,人品道德都无可挑剔,互相怼起来也是非常狠的。这个特点在后面也会一再出现。虽然我们讲述苏轼的命运,必然会说到那些给他带来巨大灾难的人,但是大家不能就此认为,那些人就是大坏蛋。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去查那些人的资料,会发现,他们在历史上的名声,似乎并不差。沈括也是如此。他内心是偏向于变革的,所以对于苏轼这个死硬的反变革派,顺手打击一下,是当时常见的操作。不过,他的这个动作当时没起到什么作用,宋神宗直接搁置不理。到六年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当时苏轼到湖州任职,按惯例要给皇帝写一个“谢表”。本来都是谢恩的话,但是却被人挑出毛病来。出问题的两句话是……
2022-12-162671
程夫人是四月初八去世的,当时正值苏轼和苏辙高中进士,意气风发。但人生就是这么无常。谁知道,金榜题名的至乐,同时又伴随着母亲去世的至悲呢。由于古代通讯的不便,消息传到京城,已经是一个多月后。父子三人匆匆离京,回家奔妻丧、母丧。苏轼和苏辙从小跟着妈妈长大,前年离家远行,是第一次离开妈妈,没想到,第一次分别就是永别,伤痛可想而知。这里也普及一下古代的丧制。古人认为,人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也要为之服丧三年。前面说过,古人计算年份,是连头尾都算上,所以说是三年,其实是二十七个月。在服丧期间,孝子不能出来做官,有官位的也要辞掉。所以,虽然苏轼和苏辙刚刚考中了进士,但是还不能出仕,必须等丧期结束。于是,在安葬完母亲之后,苏轼和苏辙就在家乡守孝。守孝期间无事可干,就一边读书,一边在家乡周边会见朋友,游玩。这期间,他认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王巩,是宋朝知名宰相王旦的孙子,当时他父亲王素在成都为官,苏轼去成都拜会王素,王素非常欣赏苏轼,让王巩跟苏轼学习。后来,苏轼和王巩成为一辈子的至交好友。另一个是王箴,是苏轼妻子王弗的堂弟。苏轼当时也常常陪王弗回青神县娘家,常常会和王弗的兄弟们聊天,王箴当时才十几岁,但也是苏轼聊天的对象。他和苏轼日后还会有更深的关系,在此暂且不表。若干年后,苏轼会常常回忆起和王箴坐在大门口吃瓜子和炒豆的情景。时间匆匆,转眼到了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服丧三年时期已过,苏家必须得决定日后安家何处了。苏洵本人对故乡是没什么留恋的,他向往的地方是嵩山脚下,洛水之滨。由于苏洵的父母早已去世,现在程夫人也已经亡故,他决定带领两个孩子,从此离开家乡,永居他方。这年九月,苏洵带着儿子和儿媳们,从乐山登舟,沿水路东下,经泸州、重庆,下三峡,抵达荆州后,才舍舟登岸,陆行至京。这一次离开,前半程都是水路,舟中无事,父子三人就赋诗为乐,先后写了一百多首诗,后来以《南行集》为名,结集印行。这是苏轼兄弟自三年前名满天下之后,所写的诗集首次流传于世,一下子就风行全国。当然,苏轼也是运气好。在此之前十来年……
2022-12-092921
苏东坡,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古人之一,甚至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个“之一”都可以去掉。喜欢苏东坡的,往往并非因为他的才华,虽然这也是原因之一,但更多却是因为他的洒脱,他的情趣,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他在逆境中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境界。一个中国人,只要是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就一定会爱上苏东坡。你会发现,你想追求的状态,苏东坡早就达到了;你想表达的心思,苏东坡早就用最优美的文字歌咏过了;你想去往的梦想之地,苏东坡早就在那静静地等着你了。在那一刻,你会觉得:苏东坡,你真是我的心灵知己呀!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而感到更大的幸福,反而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空虚、无聊、焦虑、痛苦、迷茫的精神危机之中。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回过头来,和东坡先生聊几句,也许会找回内心久违的安宁。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苏东坡的世界。设想你是900年多前的宋朝人,从成都坐船,沿府河顺流而南,几个时辰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从狭窄的府河进入一条宽阔的大河,此即是岷江。岷江奔流向南,在乐山与从西北方向而来的青衣江交汇,形成了一个大约六十度的锐角。这个锐角区域,分布着丹棱、眉山、青神等几个县,隶属于大宋朝的眉州府管辖,这就是苏轼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苏氏一家从唐朝起就定居眉山,据苏轼的父亲苏洵考证,他们这一脉,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味道传下来的。唐中宗推翻武则天统治,恢复帝位后,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于五十八岁时逝世于此。其一个儿子遂定居在眉州,开枝散叶,形成了眉州苏氏大族。由于苏味道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家后人一直自称为“赵郡苏某”。世事悠悠。中华大地经历了开元盛世后,又迎来了安史之乱,经历了中唐、晚唐的苟延残喘,遭逢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大乱,才终于进入了宋朝,此时,已经是……
2022-12-082879
我在过去的文章里一直强调,做任何事情,掌握规则很重要,但都是蜻蜓点水地讲,没有系统展开,今天就把这方面的思考全写下来。首先,为什么规则很重要,或者说,规则是个什么东西?在我看来,规则是让你认知一个新体系的入门程序,是维系事物运转的底层框架和法则。比如,每个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包括你的游戏目的是什么(比如打败对手,或者获得XXX积分),你在游戏中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例如练级,经营,探索,出牌),你能获得什么样的正反馈(比如拿到更高等级的装备,吃掉对方所有棋子,或者进入下一个全新的关卡)。无论是战略游戏,对抗游戏甚至是休闲游戏,玩家必须在某个规则框架内行动,遵循一些既定条款,如此才能获得游戏的乐趣。所以作为新手玩家,进入游戏的第一步,一定是了解这个游戏的规则。怎么了解?有很多渠道。比如有人喜欢去网上搜攻略,有人喜欢自己实践行动,有人喜欢和朋友一起探索。但不管采取的行动是什么,目的都是一样的,先吃透规则。只有你吃透了规则,才有可能在规则上做文章。比如有人会找规则的漏洞去开发练级捷径,让自己快速升级。或者利用规则的BUG去刷钱。我还见过大神玩家,把游戏的整个底层源代码拿出来,重新开发一个山寨版出来玩的。有些行为虽然游走在灰色边缘地带,但能到这一点的前提,一定是把规则里三层外三层全吃透了,再根据自己的诉求进行利用。我们做任何事,何尝不是这个逻辑?之前我收到很多读者的提问,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遇到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但归根到底90%都能总结成一个问题:不了解规则。例如人情世故的规则。什么人想听什么话,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同样一个意思应该如何恰当地表达等等。再比如工作流程上的规则。什么事情应该自己做,什么事情应该求助于外界,什么时间点要提交什么产出物,出现什么情况代表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这些都需要我们勤加思考和摸索,就像拼图一样通过不断的实践甚至失败,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大纲。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吃透规则?我总结了3个步骤,下面一一解释……
2022-11-154388
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少年路过洪都(今南昌)。此时,洪都滕王阁重修落成,大领导阎都督在此大摆宴席庆祝。他筹划着在这次筵会上,让自己的女婿在众人面前露个脸,好为日后接自己的班做准备。酒过三巡后,阎都督便提议,今日美景盛事具备,大家何不在此为滕王阁做个序呢?早就看清其中门道的宾客们,自然是各种推辞,谁也不想扫了阎都督的兴。可这位刚路过的少年却是个愣头青,只见他从书童手里接过笔墨纸砚,徐徐铺开了纸张。这一举动,直接把阎都督气得拂袖而去。一个时辰之后,少年交上来的文章,却让他直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这篇令阎都督叹服的千古第一骈文,便是《滕王阁序》。这位惊才绝艳的才子,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正是王勃。可惜的是,王勃寿命不长,虽光芒璀璨,却如流星划过;而《滕王阁序》,才是真正悬挂在人们心头的皓月,千年来光辉不减。文中这六句经典的话,既是王勃对自己的勉励,也藏着对后人的寄语。当你读懂它,你也就明白了无常、孤独和命运。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译文:苍天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事物的兴衰成败皆是有定数的。感悟:《周易》有言:“世间万事万物,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这句话,读来玄妙,其实在生活中早有验证。比如,我们生命里的某些人,该走的时候怎么也留不住。生命里的某些东西,要失去的时候怎么也无法挽回。很多人为此沮丧、痛苦。但因缘聚散,成败得失,本就是自然法则。只有明白这一点的人,才能无惧兴衰变化,不会患得患失,从而过好每一个日常。俗话说,日月两盏灯,春秋一场梦。日月交替,四季变换,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而人生一切看似无常的东西,也都处处有序。有得到,便会有失去;有相聚,就免不了别离……我们只管做好眼前事,珍惜眼前人,坦然地等待……
2022-11-104498
中国有句老话,“月过中秋清辉减,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句话很有道理,人在年轻时,应该以“加法”的原则来行事,多与这个精彩的世界碰撞。正如一个沙滩上的孩子,将各种各样的贝壳尽收囊中。但是,到了中年,人生的主旋律渐渐浮现,精力也承载不了太多的繁杂。这个阶段的你,需要用“减法”来度过余生,扔掉一些贝壳,只留下最喜欢的几个。在此,我想谈谈中年人要避免的5种事,希望对你有点启发。去年参加同学会,一开始,一切安好,觥筹交错,举杯高歌。酒席过半,突然一位女同学对我怒目而视,大声苛责我。我一脸懵逼,仔细听后才明白她在说啥。她说,我有一篇批判性的文章是在针对她,虽然文章里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和她的经历很接近,分明是在含沙射影。讲实话,我和那女同学并不熟,也不知道她从事什么工作。我写了有近百万字,有数不胜数的案例故事,任何一个职场人都可以对号入座,也不知道这“针对性”从何而来。那女同学却不管这些,仍然不依不饶地声讨我。最终不欢而散。事后,一位好心同学找到我,说这都是误会,想组一个饭局,把那女同学叫上,大家说开了,就没事了......但我却说:“不用了,这样就挺好。”对方错愕,问我什么意思?我回答:“太费劲了,这种关系就别维持了......”这么说,不是因为我不够大度,而是因为精力实在有限,浪费在那些费劲的关系上,实在没必要。就随她去吧......人到中年,余生不长。如果不是生存必需,不舒服的关系就别维持了。你要知道,信任你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翻脸,也不会道听途说给你贴标签;而那些喜欢猜疑的人,即使你刻意迎合,处处小心,也难以避免踩雷,这种关系始终维持不了多久。所以,一切随缘吧,你来……
2022-10-315128
1929年10月,毛泽东身患恶性疟疾,身体十分虚弱,他被人抬着来到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修养。此时的毛泽东正值人生低谷,身体不适,前途渺茫,但他却不愿被现实所击败,看着楼下愈开愈烈的菊花,感慨万千的毛泽东挥笔写下《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人的一生何其短暂,正如毛泽东在诗词中所言:人生易老天难老。跟岁月的长河相比,百年时光何其渺小,那些平日里所见的磨难,不过是沧海一粟,又算得了什么呢?1933年9月,国民党军调集100万军队,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试图将红军一网打尽。但彼时敌强我弱,且红军领导权为“左”倾教导者所掌握,导致红军屡次失利,最终无力按照原计划突破。面对空前的困难,毛泽东站了出来,他迅速调整战略计划:撤离当前革命根据地,开始万里长征。这便是毛泽东,伟大的毛主席,任何的苦难在他看来,不过是沧海一粟,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珍惜当下奋力一搏。人生看起来漫长,实则……
2022-10-125679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朋友觉得日子越过越难。在网上,关于“日子好难”的各种倾诉、抱怨、吐槽越来越多,甚至“这届年轻人好难”都成了热议的话题。“难”,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感觉。但是也有一些相反的声音,说现代人矫情。因为要说难的话,过去的日子比现在难多了。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哪怕是世纪初,每一代人都有比现在难得多的情况,哪能想象我们能过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呢?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才有道理呢?我们今天的日子,到底是难还是不难?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衡量标准:第1种是从实际的生活指标来衡量,第2种是从个人的心理感受来衡量。从实际的生活指标来衡量,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是不难的。随着中国这些年来经济的发展,食物支出占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衣服等工业制品越来越便宜,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很少存在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情况了。同时,随着手机、电瓶车、家用电器等工业制品的价格相对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幅下降,很多曾经只能是少数有钱人才能享用的物品,也已经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即便我们买不起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哈雷机车、索尼液晶电视,但是在拼多多上买一个便宜的国产牌子的手机、电瓶车、电视,基本上还是能买得起的。今天我们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行的、住的、玩的,哪一方面都比以前强多了。从实际生活指标这一角度来讲的话,要说现在有多难,确实是很难说得通。但是从个人心理感受来衡量的话,现在确实又有很多难的地方。这不仅仅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社会集体情绪,也是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面临的压力。具体难在哪里呢?第一是难在不确定感。大多数觉得现在日子难的人,并不是说现在缺衣少食,而是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以往的社会……
2022-10-096018
本站旨在为会员用户提供精选优质文章阅读服务,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大部分文章均已获得转载授权,未联系到作者的文章也都有注明原创作者或来源信息。部分文章及图片因网络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并出示著作权属证明,我们会标注来源信息或者删除。如有其它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号:shiping001或联系QQ:1399558609。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