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大基建加速!地方债危若累卵?事情没那么简单。


2019年03月11日  浏览(9405)人
0
原创: 米筐老A

在纷纷争议声中,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基建投资快马加鞭。这也是我一向观点的体现:没有绝对的东西,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后的取舍——是要就业、经济、社会稳定,还是货币超发、通胀、甚至房价上涨?一切都是有成本的。


对中国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担忧由来已久,而现在债务非但不缓减、反而却增加,所以让这些担忧愈加严重。可正如中国崩溃论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纷纷崩溃一样,对政府债务的担忧会否也最终打脸挨砖呢?


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看中国政府的债务。


1

基建潮来袭


新年以来,上至中央部门及官员表态,下至各省市新一年的工作规划,其中的一大看点就是稳投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并加速发行地方政府债(如提前发行1.35万亿地方政府债)。


发这么多债做什么呢?搞基建啊。



近二十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通过加大铁路/公路/机场/地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投入巨大、成效显著,以致中国被封作“基建狂魔”。化解了水泥/钢铁/玻璃等过剩产能、改善了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托底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稳定,通过大基建来进行逆(经济下行)周期调节屡试不爽。


外有以中美贸易摩擦为标志的逆全球化势力、国际单边主义抬头,内有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下行的压力,通过基建刺激托底经济,再次被管理层运用。


本轮大基建除了旧有的“铁(路)公(路)机(场)+地铁”老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又增添了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建设、人工智能、新能源基础设施(如电动车充电桩等)建设等。


如果再加上今年要全面开展的雄安新区建设(领导层要求的“尽快形成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以通州北京副中心为标志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新近批复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全国各地的经济区建设等,可以确定的是——大基建狂潮正快马加鞭得赶来!


这么多的基建,需要数万亿的资金,可钱来自哪里呢?


下面是一张我国历年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柱图:



由图可知,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自筹资金。啥是自筹资金?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券。


西方一些国家(以欧洲为主)因政府债务高企而公共开支困难、抑制国家发展举步维艰(想想债务危机时的希腊),很多专家/学者/大V们开始纷纷炮轰中国的政府债务问题:什么政府债务高全民背债啊、每年税费/国企分红等收入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啊、政府债务破产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啊……


说的有没有道理?有那么一点道理,但对中国政府债务的特殊性缺乏全面认识——中国政府的债务跟外国政府的债务是不一样的。


2

中国政府的债务


中国的政府债务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务,所谓的政府债风险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债风险,而中央政府无论是债务额还是债务率都很低。


下图是我国历年地方政府债余额情况:



是的,截至2018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余额为18.39万亿,地方政府债务率为76.6%,而这一水平是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标准的。


有些人可能会反驳:这是政府统计的数据,所以会有所隐瞒、不一定准确。那好,我们暂不讨论具体的数字,我们暂且对一个结果达成共识——地方政府背负着很大的债务。


但是有一点很多人却忽视了:中国政府的债务和外国政府的债务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前者是投资型债务,后者是消费型债务。


中国政府发的债都做什么了?投资搞建设了啊。高铁、高速、机场、地铁、农田水利……绝大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而这是经济发展腾飞的基础,且绝大部分都能产生收益(收益高低暂且不做评价,因为还要考虑时间维度——当下亏损不代表未来也亏损。收益也不仅仅是金钱的收益,中西部高铁/公路建设还有国家战略上的政治考虑),是把债务变成了资产的投资行为。


外国政府发债都做了什么呢?被老百姓消费了啊。低收入群体补贴、子女教育补贴、医疗住院补贴、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养老退休金补助……绝大部分都用于消费了。


这也就是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外国百姓的福利好、而市政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却破破烂烂的原因——政府的钱是有限的,用在这个方面必然忽略另一些方面,甘蔗没有两头甜,一切都是有成本的:享用了高铁的快速、地铁的便捷就得放弃一些福利;若想享受更多福利,就得忍受破烂的道路、老旧缓慢的铁路。


只对医疗/教育/住房等福利对比、而不对高铁/高速/地铁等基础设施对比当然是片面的,对比不仅要横向比(跟周边好的比/跟周边差的比),还要纵向比(跟自己以前比),更要跟以前处于同一水平、而现在处于哪种水平对比……实话扎心,想必很多人会反驳我。


产生这种区别的背后原因是政治制度的不同:“民主”国家的政客为了赢得选票,自然要向选民承诺并兑现各种福利了,而普通老百姓要的就是福利——更好的医疗补贴、更好的教育投入、更多的住房补助、更多的低收入福利……钱来自哪里呢?要么向富人多征税、要么就多发政府债了。


所以,不应像担忧外国政府债务一样的去担忧我国政府债务,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而这对我们个人负债也很有启示。


3

良性债和劣等债


同样是债务,并不能简单的对比,因为其债务性质不同。


有的人用债务来构筑资产,比如买房/买股/投资等(暂且不论资产的好坏和收益的高低),这就是属于投资性债务,理论上说这是有益的、方向是对的。


可有的人是负债去消费、甚至挥霍了,比如吃喝玩乐/买豪车/买表买名牌服饰等奢侈品、甚至黄赌毒等,这就是属于消费性债务(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助力别人致富,甚至某些情况下只是财富转移给别人),这种债务很大情况下是有害的、尤其是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情况下。


有些人会说消费也有投资的功能:


买个笔记本看似消费,但会方便工作(如可以在家办公/甚至兼职);

添置高档职业服饰看似消费,但能给领导/客户展现职业气质、方便工作机会或业务达成;

生意人买辆高档汽车看似消费,但会让客户更信赖、起得是增信背书的功能;

一趟外出旅行看似消费,但放松身心、增长见识反而更提高工作的效率……


说的当然有道理,但消费产生收益的最大问题是无法量化——笔记本方便工作的程度如何衡量?高档职业装带来的气质怎么定量?高档汽车带来的增信背书功能依据什么指标?外出旅行带来的身心放松如何体现?与此相反的是,投资带来的收益就较好量化——赚了亏了、赚多少亏多少等。


所以更靠谱的策略是用债务去投资、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去适度消费。


投资性债务只是方向正确,但不一定就是良性债务。只有产生现金流、收益大于成本的债务才能算良性债。不能产生现金流、收益小于成本的债务就是劣等债,远郊不能出租的房子、山里海边偏远而无配套的旅游地产、农村不能出租/不能贷款的二三层小楼等都算劣等资产,构成这些资产的债务(如资金来自银行按揭贷款/亲友借贷等)就是劣等债务。


债务跟债务性质不同,所以无法直接对比,如中国政府投资性债务跟国外政府消费性债务;债务跟债务的收益不同,所以也无法直接对比,如能某些人能产生现金流的良性债跟另一些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劣等债。


换一个角度去看事物,能得出更接近真相的内核本质,比如中国政府的债务,专家/学者/研究员/大V的担忧判断也许大概率是错的。




已有909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周一,暴跌后的机会?
下一篇:告别房地产!中国正在上演一场财富大转移!
评论或留言 0

关注公众号获取新网址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