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消费降级”的提法已经明确的被有关部门明确否决了。反倒是一篇名为《低物欲、拼命存钱,他们在35岁提前退休》的公众号文章在朋友圈里悄悄的热了起来。
• 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
• 每年就靠4%的理财收益生活
• 在30岁出头就退了休,过上了闲适的生活
简直是条条直指人心。不少朋友在转发之时还加上按语,表示自己热泪盈眶,终于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佛系退休之困
其实说白了,这种“佛系”的提前退休生活拆解开来,就是两个方面:一是之前有些积累,二是以后尽量减少开销。
如果说还有什么诀窍,那就是调整心态,不要“物化”生活,要讲究禅意,要想开,要放下,自然也就乐得怡然。毕竟,客观的世界也需要每个人用脑袋去进行“解码”,所以只要解决了思想问题,只要饿不死冻不死病不死,就都能活下去。
• 我们曾经有一个星期都喝同一种汤,把很多不同的蔬菜豆子煮在一个大锅里面,但营养是够的。
• 不要看电视,也不要看微信。
• 在交通上,不买车,尽量走路和骑单车。
余华的名著《活着》,不就讲述了这么个顽强的故事么。
△1994年《活着》,葛大爷、巩俐、老谋子的巅峰之作,可惜无缘于大银幕
这其实只是“海边的渔夫和富翁”故事的翻版。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渔夫和富翁一样在沙滩上晒太阳、喝啤酒,何其平等。
但是如果不只是讨论岁月静好的今天,而是也要讨论10年、20年尺度下的选择、发展和后果,还有抵御风险的能力,那么只要不是傻子,就会明白还是当富翁更靠谱一点。
一场海啸、一轮通货膨胀下来,渔夫和佛系退休者弄不好连裤衩都不剩了。田园牧歌、岁月静好,其实一碰就裂,脆得很。
人类在文明中熏陶了几千年,终于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在做事之前,要找到一个完整的说法。告慰自己的内心,抚平四方的争议。所谓的“35岁退休”“极简生活”,是一种选择,没有问题。但本质上,还是放弃,还是停滞,还是丧。
这种选择,可以留给极少数人,但是一定不能鼓动、普及和推广。并且,一个发展和进步的时代,必须用残酷的事实证明那些不放弃、不停滞、不丧的人,更有价值、更值得赞许。
路都是自己选的
我们每次陷入困局,在抱怨之前,不妨想想自己最初选的是什么道路——考量的究竟是“眼前”还是“长远”,追求的究竟是“成长”还是“安逸”,选择的究竟是“费心”还是“省事”。
很多人对康洪雷的《士兵突击》赞许有加,但是都看不太明白他拍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团》剧中,主创人员借着男主龙文章之口说出这么几句话“(中国人)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就这毛病”——对岸的日本人只要不打枪不放炮了,这边的中国兵就恨不得立刻安营扎寨、搭台唱戏的安逸两天,直到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脏兮兮的画风不太符合中国观众的屏幕审美
我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真正值得尊重、值得钦佩,甚至我们并不喜欢但是又不得不边吐唾沫边佩服的人,他们选的是什么道路?是勤于折腾、不断折腾,还是停留在了某个稳固、安逸的状态,然后就从此停了下来?
多少人选择配偶的时候,求的是当下的富足和安逸?
多少人选择职业道路的时候,就是简单的追求“事少钱多离家近”?
多少人在做工作的时候,秉承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少人在沙发抠手机和工作台之间,扭扭捏捏的选择了沙发?
……
是的,我们可以有一万种理由来解释自己的选择。什么家学渊源,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公司文化,什么看不见的天花板,还有大形势无法抗拒。然鹅,到最后这个世界其实不太顾虑动机和理由,拿来做评判的,只是行动,还有结果。
我老公念的是某985院校,按道理说是属于学霸级别的。有次我问他,你们学霸是不是“谈笑风生”间就把学习都搞定了。他哈哈大笑,说高中三年我每个月只出一次校门,去城里打打牙祭放放风,其余时候都闷在教室做卷子。真觉得自己苦得不行、累得不行了,就抬头看看那些比自己更聪明还更勤奋的学霸们——有的人会说,反正会比不过,何不躺下歇一歇;但我还是觉得,哪怕比不过,还是要奋力争一争!
香港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无间道》里,琛哥对着要派去考警校的马仔们是这么说的:“路怎样走,让你们自己挑咯”。
△琛哥说得对
其实,对于每个普通人的人生而言,又何尝不是。
人生疲惫是正途
我素来反对那些没有卵用的毒鸡汤,去跟人讲啥远在天边的励志的故事。当然,万达王总的日程表晒出来,依然很有杀伤力。
△网传王首富的行程安排
当然,我也不觉得一个人奋斗了、拼搏了、疲惫了,就“理所当然”能得到回报。因为,真正的问题是,你的奋斗和疲惫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完成成长。
很多人的生命其实停留在了二三十岁的某个时刻,后面漫长的余生,只是几千次的简单重复而已。这样的疲惫,或许有迫不得已,但是何尝不正是我们应该去反省、去面对、去突破的局面。
所谓的“消费主义”,其实只是在这种简单重复的劣质疲惫上盖了一层光鲜变化的外衣而已。今天爱马仕,明天上GUCCI,川北西藏土耳其,海南巴厘大堡礁,看起来是自己的日子丰富了,实际上呢?只不过是用内容的重复去换取形式的变化。要命的的地方在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也就如此。
当然,相比于奔着“消费主义”的多元化而奋力重复生活的人,更丧的做法就是彻底“放下”了。
• 我不买房子了,还贷款好累好辛苦。
• 我不生孩子了,带孩子好累好辛苦。
• 我不想加班熬夜念书攻学位了,我就要开开心心的玩。
你要问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啊。
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人生疲惫是正途。
疲惫了未见得能好,但是一路轻松下去,一定更差。毕竟,向上攀的阶梯千万人在抢,向下滑的大门却是日夜洞开。
不信?试试咯。
克制舒适,对抗脆弱
公众号写文章夸大其词的“兜售焦虑”是不对的。这不,最近这一把咪蒙团队就踩了个大坑,遭了千夫所指。
但是,保持危机意识、保持适度的刺激,又确实是奋斗者的良药。“黑天鹅”理论的提出者塔勒布后来又写了本书《反脆弱》。普通读者不用挣扎了,80%的中国群众是啃不完这本书的,啃完了也会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不用被这个比例打击到,毕竟,念过大专以上学校的人口在整个中国人口中只占5%不到,因此我说有20%的人能看进去这本学术型的大部头,绝对是非常尊重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了。
△塔勒布《反脆弱》
塔勒布对学院派和学术界颇为不屑,但这并不妨碍他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脆弱,就是在不确定性和风险中容易受损;而脆弱的对立面,并不止于不惧风险的“强韧”,而是进一步还从危机和不确定性中受益的“反脆弱”。
而造成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逸的固化,久居舒适区,规避压力、规避风险。
多少人都心念念的想要一头扎进体制内。固然其中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愿望,但何尝不是对“稳定”“有尊严”的生活方式的向往。问题在于,对个体而言,体制这种大型系统反过来也是脆弱的。因为体制最厉害的地方有两个点:第一是高度分工的元件化,进入体制者,首先要服从服务于整个系统,成为其中的一个元件;第二是高可靠性的元件可替代,系统本身想要“可靠”,就不能容许出现某一两个元件“不可替代”,而必须要留足余量和备份,确保挂了一个,分分钟有顶上去的。
想一想那些在摩托罗拉、华为等大公司里安安生生做单一工种的员工们,到了40岁以后被各种理由裁员的惨状;想一想那些在90年代国企改制中大面积下岗的单一技能的普通工人们的悲凉。在人们洒出同情泪水的时候,可否想一想,他们是不是选择了一条安逸、平稳、舒适的道路,并且觉得自己可以永远依赖这条道路?他们是不是享受到了原本就不可持续的福利和保障,并且认为这种福利可以一直继续下去?他们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停止了自己的成长,而是集体的重复自己过去的工作和生活,直到最终被市场和时代所淘汰?
即便是跳出个人的视角,站在集体、公司和体制本身,一旦进入一个“舒适区间”,并且产生“如此可以千秋万代”的错觉,那么一样是很容易被竞争者超过,然后死透透的。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35岁退休”。低物欲倒是没有大问题,但是就此过上闲适生活,在面临着风险和挑战的时候,这种生活是脆弱的、强韧的还是反脆弱的?
结语
谁TM不想安逸、不想巴适啊。
但是冷静的认识到,长久的安逸和巴适是死路一条,这个很重要。
我们也许做不到那种永不止歇的成长,更做不到李笑来说的那种高加速度的成长,但至少我们心里应该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途。就好像某官媒虽然不能提google这个名字,但还是情不自禁的把“不作恶”的信条拿出来赞许一番一样。
只有我们自己想明白了,2019年,我们才能在风险和挑战中奔出个模样来。
低物欲,不被消费主义所把持?这个可以有。
佛系?提前退休?还是算了吧。
愿你活过半生,依然锐意,依然进取,依然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