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原创:刀贱笑
21日,也就是今天,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抵达北京,开始为期两天的访华之行。来中国前,他已先后到访巴基斯坦和印度。
一路上,甚至在他启程前,西方媒体就已开始各种解读和分析。
这些解读,大都把王储亚洲之行与记者卡舒吉案联系起来,说沙特是在对西方的外交困境下,无奈转向东方。
这样的分析显然有些偏了,它忽视了背后一些更深层次的逻辑。换句话说,就算没有卡舒吉案,沙特王储早晚也要来亚洲。
“同甘共苦”
17日晚,沙特王储穆罕默德飞抵亚洲之行首站伊斯兰堡。夜幕遮挡不住伊斯兰堡的繁花似锦,热情洋溢。王储受到超高规格礼遇。
到访当天,他就敲定向巴基斯坦投资200亿美元,以示“与兄弟国家同甘共苦”。
王储一句“同甘共苦”,立即被签约现场一些敏锐的记者抓住,仿佛他们听出了背后有什么意味深长。
一些报道干脆直接问道:“共苦”,是共眼下巴基斯坦严重资金短缺之苦,还是过去半年来沙特饱受的外交孤立和舆论压力之苦?
早在沙特王储动身前,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一些西方媒体,就已开始围绕这个问题“预热”。它们直接给出解读,试图主导对王储此行的议题设置。
FT中文网专栏作家戴维•加德纳15日发文,直言去年10月记者卡舒吉案发生后,“沙特王储面临空间国际压力”。美英国家内部一些过去支持沙特的“拉拉队员”,现在转而反对这位王储。
加德纳没有引申沙特王储在这种背景下出访亚洲的“意图”,虽然他的结论已经不言自明。
这个活儿,留给了次日的华尔街日报。16日,一篇题为《西方批评之下沙特王储寄望培养亚洲联盟》的文章,被放上它的网站首页。
当王储穆罕默德还在飞往伊斯兰堡途中,这篇文章已被众多媒体翻译转载,“转向亚洲”“寻找新的战略支点”等被放上标题,为沙特王储的访问画上一条斜斜的影子。
但这些预热,没能在王储落地后成为“顺理成章”的焦点。
涵盖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200亿美元巨额投资,尤其其中投资总额100亿美元的瓜达尔港炼油厂项目,更受关注。
首站告捷,却给王储接下来的印度之行带来意外麻烦。14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的爆炸袭击还在发酵,印巴关系骤然紧张。
王储访印之旅因此被蒙上阴影。在印度要求下,他18日结束对巴基斯坦访问后没直接飞新德里,而是先返回沙特首都,次日再前往印度。
访印过程中,沙特王储甚至不得不临时扮演起“和事佬”角色,在原定行程中加入调解印巴争端的内容。
过程曲折了点,但贸易投资,还是成了沙特王储印度之行的重中之重。
印度总理莫迪打破外交惯例,以个人名义亲赴机场接机,热情不输伊斯兰堡。王储在会谈后说,沙特“有机会在印度投资超过千亿美元”。
前两站下来,舆论的焦点都聚集在王储受到热情接待、接连签署投资大单上。
当他终于结束访印准备来北京时,纽约时报“看不下去了”。它“及时”接力的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再次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回沙特王储访问亚洲背后的“真实意图”。
别有他图?
20日,纽约时报这篇题为《在与西方的困境中,沙特向东看》的文章,直接把历史上沙特与亚洲国家的关系说成是“交易性的”。而王储此时访亚,是在与传统盟友美国的关系陷入困境时,“越来越多地寻求亚洲在政治和技术上的支持”。
文章延续了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之前“预热”的调子。
卡舒吉案、沙特在也门军事行动带来人道主义灾难,导致沙特与美欧国家关系陷入低谷。在这个“视角”下,沙特做的一切,只是强烈“求生欲”下的应急反应,目的是“重塑自己的国际声誉”。
比如上个月,沙特政府宣布要投资数十亿美元支持娱乐产业发展。更早前,美国流行组合“黑眼豆豆”还被放行,在沙特举办了演唱会。
按照那些媒体的解读,这样的事以前在沙特“不可想象”,但它们现在发生了,因为沙特需要借此为外交纾困。
但事实是,即便没在美欧那里碰壁,这些在沙特也都不再稀奇。
2015年被任命为王储后,穆罕默德已在沙特国内开启包括社会领域在内的改革进程,类似女性开车、电影院、歌舞厅这样的禁令,都已经被陆续解除。
回到出访亚洲这件事上,即便没有卡舒吉案后美欧的压力,这次访问早晚也会成行。因为,强化与亚洲国家关系,符合沙特在改革中设定的“多元化”战略方向。
在纽约时报20日的文章中,“中国是沙特原油最大买家”被着重提了出来。其他不少媒体,在提到“印度和中国依赖沙特原有进口”时,也都有些意有所指。
就因为沙特面临外交压力,它与亚洲国家堂堂正正的能源买卖,就被说得好像别有他图。
而实际上,中印等亚洲国家一直有着巨大能源需求,这使它们与沙特形成经济互补,奠定了双方伙伴关系的基础。
现在,沙特70%的出口原油销往亚洲。在全球石油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下,沙特王储拜访一下它在亚洲的这些“大买家”,不是再正常不过吗?
除了维护“大客户”,沙特王储还有更长远的目标。
早在2016年,沙特政府就宣布了雄心勃勃的“2030愿景”规划,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市场、投资和出口商品多元化。
以往,沙特一直没能摆脱“靠油吃油”过日子的状态,出口单一,投资对象也多为欧美国家。
但这次来亚洲,王储穆罕默德在已经访问的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承诺投下巨资。到访中国,也在延续他这次访问真正的“主题”,着力促进“2030愿景”和中国“一带一路”对接,加强与中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和航天卫星等多领域的合作。
深层逻辑
王储走了一路,西方媒体解读一路,但一直没踩对点。
卡舒吉案和也门问题导致西方疏离,但这不是沙特“向东看”的全部动因,这样的解读低估了背后中东和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
一直以来,沙特都是美国在中东的紧密盟友。建立在“石油换安全”基础上的沙美同盟,也是沙特外交和安全战略的基石。
但过去一二十年来,这种同盟关系不断遭遇挑战。
首先,美国逐渐实现能源独立,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沙特石油,这直接动摇了两国关系的根基。
其次,美国现在和过去的两任政府,都不同程度表露出从中东战略收缩的倾向,这让沙特感觉越来越无法倚重。
再有,就是美国的人积压的不满被再度激活了。
2001年“9·11”事件中,袭击美国的19名劫机者中,竟有15名是沙特人。当时,美国人的愤怒一下涌上大脑,但在“沙特有价值”的大局观下,被强压下来。
但去年卡舒吉案发生后,不满再次迸发。美国两党议员站出来,援引《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提交报告,并对涉案人员实施制裁。
要不是总统特朗普明里暗里按着,政府在今年2月8日之间就应该给出定论,并对沙特采取行动了。
既然外交和安全战略的基石都动摇了,那么在经济、市场多元化之外,盟友或伙伴的多元化,也被提上了沙特的日程。
但从纽约时报们对沙特王储亚洲行的反应来看,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些精英,看到沙特真要向东看时,还是备感不爽。
他们一边抬头举目,密切注视着沙特王储在伊斯兰堡、新德里、尤其北京的一举一动,一边叨念着沙特在“寻找新的战略支点”。他们难掩心理的酸溜溜,生怕沙特真“倒向”亚洲了。
西方媒体炒作着这些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猜测和忧虑,但美欧国家内部掌控对沙特外交的那些人,智商和“站位”显然都高得多。
在前几天的2019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世界秩序破碎和跨大西洋关系困境,成为两个大热的主题。但很多人没注意到,中东北非局势,被组织者列为并行的第三大主题。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15日抵达慕尼黑参会前,刚在波兰参加了一场中东问题会议。
不管外界和舆论怎样议论纷纷,“中东地区很重要”,美欧国家领导人在用实际行动,准确无误地传达着这个信息。
既然中东问题如此重要,那么沙特作为地区大国,就是它们无论如何不能“疏远”的盟友。
于是,美国人惊讶地看到,卡舒吉案后没多久,特朗普就发表声明,强调“美国和沙特的坚定盟友关系不会改变”。美国政府也顶住国会两党议员的强烈批评,没在今年2月8日之前提交卡舒吉案调查报告。
也就是说,即便沙特真如一些西方媒体担心的那样,转向亚洲寻找战略支点,美欧这些传统盟友也不会轻易放手。
对沙特来说,追求经济、市场甚至盟友的“多元化”,一条腿走路换成两条腿走路,为的也是更平衡,而不是另一种“一边倒”。
归根结底,沙特王储到访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是着眼于自身长远发展而拓展这些重要的双边关系。任何超出这种双边关系的解读,都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