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影响当地房价的因素有很多,按照任泽平的说法: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说到底,还是钱的流动性和供需关系问题。
土地少,供需紧张,人口多,土地少,会引起供需紧张。
资本如果大量流入楼市,同样引起房价上升。
过热的楼市,极有可能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接下来,笔者将带大家谈谈房价与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日本实体业的灾难
从60到80年代,日本的研发经费增长了18.8倍,且有70%直接来自于民众消费的带动。靠着海量的工业投资,日本在1968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工业产品在性价比和品质方面,只有当时的德国产品能相提并论,其电子产品,可谓打败天下无敌手。
东京街头繁忙的人
到了80年代,情况遭遇了大的转变。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6年间,日本大城市房价上涨1.7倍,由于楼市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大众对楼市相当期待。于是资本一时间仿佛找到了最佳洼地,不少本该投入研发的资本一夜之间涌入了楼市,进一步抬高了不动产资产价格。
东京鸟瞰
要知道在《广场协议》之前,日本工业虽然已趋于饱和,但社会生产率仍然保持着3.5%的中速增长。房价暴涨后,日本经济换挡进入缓慢增长期,经济增速低于2%。
从源头上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往往依托于技术革新带动的社会生产效率,而不是房地产的过度膨胀。
所以资本是否流向“正轨”,显得尤其重要。倘若大量资本“误入歧途”,很容易使本国的经济失去活力。
美国的技俩:把日本带进坑
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前,主要的投资风口在工业领域以及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民众通过购买企业债或者股票进行投资,使实体业获得了众多社会资源。
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轻重工业比翼齐飞,新技术如井喷般涌现。
就汽车制造业来说,由于新技术的持续出现和应用,生产效率10年内提高了178%,形成了“研发-产出-利润回报-进一步研发”的良性循环。
1920s底特律街头
又如上世纪末出现的互联网泡沫。新网络技术股是拉升股市的主力,各路资本蜂拥而至,给相关软硬件公司带来大量的资金支持。科技革新大大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美国生产效率连续多年增速超过3%。(3%在美国历史上属于高速增长)
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之后,苹果、谷哥、Facebook一类的大公司崛起
反过来说,倘若资本大量流入楼市,其他行业便失去了发展所需的必要资金和资源配置。不动产不像实体业,难以对社会生产有什么突破性的贡献。
正因为美国人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美国才有意操纵资本,“让日本房价涨一波”,以达到遏制日本制造业的效果。
张五常曾在访谈中提到:经济不好,而楼市却异常繁荣,这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制造业受限于税赋和政策,投资前景惨淡,对外投资又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无法得到高回报,那么资金最终会流入楼市,以求保值,推高了房地产价格。
藏富于民的好处,是让居民手里钱,消费欲望增强,从而拉动实物消费和服务性消费,最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年日本的情况正好相反,可谓竭泽而渔。漫画里,蜡笔小新的父亲野原广志,曾经背负了三十多年的房贷。当时他作为课长,年收入达到500万日元,但每月还完房贷,几乎成了赤贫。
野原广志
社会投资只有通过普通民众参与消费,才能得到回报。
日本的工业崛起,以及美国的两轮技术革命,都离不开全民消费的刺激和拉动。
过高的楼价会降低民众消费能力,不仅抑制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而且还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制造业低迷,进一步影响到各个产业的升级。
我国一线城市,超过80%的家庭资产被绑定在房产上。除了满足刚需外,大部分人手里没太多闲钱。如果刨去支付房贷的部分,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并不高。
同样,许多投资者本来抱着资产保值的目的进入楼市,谁知摇身一变成了“投机者”。当泡沫破裂时,跑得慢的那一拨人,往往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流动性增加,未必振兴经济
近日有粉丝询问过笔者:为什么央行停止逆回购,但物价却没有应声而涨?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反问道:你看其他资产的价格有没有涨?
由于央行释放出来的货币,并未通过工资和福利的方式发给民众,所以消费品市场的资金池没有扩大。
相反,释放的流动性,大部分都被截流或者流入到了其他行业。
例如08年后美联储的三轮QE,留在本土的资金超过30%,都通过杠杆进入了股市和债券市场,带来了“史上最长牛市”。
钱流入股市与流入楼市不同,毕竟股市投资具有相当弹性,股民可以根据股价波动,自由卖出或买入。泡沫漫天时,你还大可以避免进入股市。
但是楼市不同,楼价再高,刚需人群还得买。尤其是在中国,如果结婚没有房子,是件很尴尬的事情。
大妈要把女儿嫁给你
倘若放出来的钱悉数进了楼市,麻烦就会涌现。日本在广场协议后,其央行基准利率调低了50%,释放出了大量的日元流动性。这些日元最后都通过借贷方式,直接奔向了楼市,炒高了不动产价格。
此时决定日本的房价,不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也体现不出住房功用的差别,房价只是单纯地被资本推高。
这就造成了“野原广志”一类的刚需购房者,原本只需承担15年的贷款,实际却被迫承担了2倍,青年的创造力和职业规划,都被房贷绑架,大大压缩了青年人的选择空间。
在日本,千千万万个刚需买房者,和广志一样,因为房价泡沫,放弃了自由消费,压抑了自身需求,反过来也阻碍了日本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说到机械制造和电子工业,喜欢把德国与日本放在一起对标,但是在房地产方面,两国非常不同。
德国人不喜欢按揭买房,多数德国人要么就是全款购入,要么就是租住,这样的好处是,无论货币流动性如何泛滥,德国人都不会倾向于借贷买房,资本可操作的空间不大。
柏林市中心
而且,德国政府对于炒房,制定了非常高的交易税(3.5%)和盈利税,如果房价评估超过合理房价的20%,炒房客还会面临5万欧元罚款,甚至牢狱之灾。
如此一来,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就会进一步流入科研领域,结果即使不是立竿见影,也是显而易见的。德国自二战以来,就是科技强国和制造业大国,如今是仅次于美国的AI科技驱动者,未来很有可能领跑新技术革命。
澳洲潜力股:布里斯班
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成规模以上的城市人口增加,有96%都发生在中西部。
其原因便是美国东海岸地区,地价已经“不近人情”。以新英格兰地区为例,楼价昂贵,除非是高收入群体,否则普通的外来人口很难流入该区域。
历史总在重复上演,前两日《澎湃新闻》一篇报道称,已有74万常住人口迁出北京,真正实现了“逃离北上广”。
一线蜗居的年轻人
可见,高楼价会将无法继续贡献青春和汗水的“北漂”,难以继续追求理想与激情的“北漂”,无情地扫地出门。
他们中的许多人,或因人到中年为家庭所牵绊,或因技术被替代,无法继续高收入或有能力买房,最终被迫离开高房价的城市,同时,高楼价也阻隔了新劳动力的进入。
香港就是明显的例子,高房价让不少老一代的人才被迫北上,而新一代的劳动力又难以立脚,香港就越来越空心化。
布里斯班欢迎你
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由于布里斯班正处于城市建设重要时期,对人才和资本的需求量很大,未来将有大量人口和资本流入布里斯班。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布里斯班的楼市很有看头。
最终资本的流向是哪里?布里斯班的房价和规划,会用时间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