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01
不管是在线上直播的时候,还是在线下跟小伙伴们聊天的时候。我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
“你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呢?”
当然,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不管是哪个时代,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不管物质如何充沛,将会始终被一代又一代人问起。
因为“工作”也好,“家庭生活”也罢,付出的多不多,很多时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一种心里状态的感受。
所以。关于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其实没有标准的答案。
不过今天,在国庆假期的第三天,我可以试着给出三个“暴论”,给小伙伴们一个思考这个问题,不太一样的角度。
02
暴论一
不管在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你的个人综合年收入没有达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五倍,不要去谈什么平衡。
是的,上面这个论断很粗暴,可能令很多人不舒服,但的确是很多人所忽略(或者说所逃避)的问题。
因为当你的收入连这个门槛都达成的时候,你每天睁开眼,脑子里转的大多都是怎么凑够房租、怎么还清信用卡、怎么应付下个月的孩子补习费。
这些现实压力很多时候像一座大山,逼着你把绝大部分时间,精力,注意力,都不得不砸进工作里,加班、兼职、拼命赚钱,哪还有余力去琢磨什么“生活”?
平衡工作和生活,听起来美好,但它本质上是种“选择权”。
你得先有足够的收入和保障垫底,才能从容地说“我今天想早点下班陪家人”或者“周末该去旅个游放松一下”。
如果收入没有达标,你连说不的资本都没有,生活就被工作裹挟着往前跑,所谓的平衡,不过是自我安慰的空中楼阁。
所以,我觉得,在还没有达标之前,与其空谈平衡,不如先埋头苦干,把收入冲上去,再来谈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
而这个标准,大概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五倍。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而不同城市,其实应该参考该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比如北京就是85415元)
屏幕前的小伙伴,你达标了么?
03
暴论二
恭喜你,现在你的收入已经达标,你现在可以尝试去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现在要告诉一个让你扎心的事实,其实没有平衡不好,有的只是你不想平衡。
为什么这么说?当你已经跨越了温饱和小康,迈上了中产这根线,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后。
所谓的“无法平衡”,不过是你“不想平衡”。
你在深夜加班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疲惫,更是项目推进带来的掌控感。
你在周末回复工作消息时,嘴上抱怨,心里却享受着“被需要”的满足。
这种用业绩证明价值、用收入衡量成就的快感,早已成为你新的多巴胺来源。
而反观生活呢?陪伴家人需要耐心倾听琐碎日常,经营感情要面对无法量化的付出,发展爱好更是一场没有KPI的长期修行。
这种没有足够正反馈的状态,和在职业生涯上突飞猛进的获得感,我们内心到底更喜欢哪个呢?
当工作的即时反馈遇上生活的延迟满足,你的本能早已替你做出了选择。
所以,你其实不是不能平衡,而是你根本舍不得放下那份让人上瘾的成就快感。
04
暴论三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有些“局促”,想要解释
“我也想陪伴家人,只是……”
“谁不想轻松下来,不过……”
嘘……不要解释,我直接给你解药。
那么,什么时候你就学会平衡了呢?
大概,需要你工作中经历一次重大挫折,又或者你好好的生一次重病,又或者家庭关系面临不可挽回的危机……
因为,稳定的家庭生活就像空气中的氧气,平常你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自由呼吸时从不觉得需要感激。
直到某一刻,你被工作压到窒息,被现实扼住喉咙,才会猛然惊觉:
原来那些看似平凡的陪伴、无声的支持、温暖的日常,自己的爱好,才是让你敢拼敢闯的底气和能量来源。
工作不断用奖励让你去攀登更高的塔,而家庭生活却是托住你坠落时的网。
当你真正面临失去这张网的风险,当你深夜在医院醒来只有手机屏幕亮着,当你发现所谓的“不可替代”的项目转眼换了主角,当你发现最熟悉的亲人眼中只剩下疏离……
你才会顿悟:哪有什么平衡不了的难题,只有不肯转身的自己。
那在你学会转身的那一刻,你不是学会了平衡,而是终于看清:
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05
当然,我今天趁着假日在这里絮絮叨叨的这些话,估计作用也不大。
懂得平衡的,不需要看这些自然都懂,不懂得平衡的,再说几遍依然觉得聒噪。
只是想和小伙伴们说,趁着假期,趁着这几天陪伴爱你的和你爱的人……
对ta说一句:谢谢你,辛苦啦。
祝小伙伴们双节快乐!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