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现在全世界有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痴迷于考试?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一个外国人看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大楼发出了自己的灵魂质疑:那栋楼是什么?天天灯火辉煌的,是一个工厂吗?
听闻他的质疑,旁边一个中国人无奈的告诉他:不是,那是个学校。
得到这个答案之后,外国男人满脸震惊,他惊叹道:什么学校晚上9点20还开着?在美国高中孩子下午2:20就放学了,小学生的上学时间也只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30,如果是这个样子,那中国的孩子们恐怕将没有一点个人时间。
视频的最后,这个外国男人还再次强调:这真的太疯狂了!
这就是很多外国人对咱们应试教育的第一反应,完全不理解,他们想不清楚,寒窗苦读十余年,付出了家庭一半以上的财富,结果一场考试就要决定孩子人生的胜负,他们搞不懂为什么会有这种离奇的事情。
事实上不只是外国人搞不清楚,现在就连国内都在大规模反思这个事情,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得抑郁症的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500万人,其中30.28%是18岁以下的群体,也就是中国有2876万的未成年人已经得了抑郁症。
这2876万人我不说全部吧,保守估计,至少有7成以上,大概率是因为学习的事情,而中国学龄人口总数大概也就是2-3亿,也就是说你现在随便找一个初中或者高中,里面每10个学生就有一个是抑郁症患者,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学生乘风飞翔的案例。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你看看中国家长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就清楚了,为了孩子,直接花几百万去市中心买一个老破小陪跑,一家三口放着100多平的大房子不住,硬是要挤在一个不到40平的小房子里。
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期间家长们手拉手人墙封路,亲人去世不敢告知,就连路边的青蛙乱叫,都会被他们直接毒死。
这种疯狂到极端的态度,直接把压力传导到了孩子身上,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高考就是自己人生唯一的出路,如果学不死,就只能往死里学,最后学到半路精神崩溃,被迫走上了极端之路。
这就是中国很多家庭面临的共同困境。
看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就开始质疑,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卷?一场考试值不值得整个家庭去赌上自己全部?今天我好好聊下这个问题。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结论,咱们如今这套应试教育体系,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最终演变的结果,其根源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选拔人才?
中国五千年历史,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如何才能源源不断的为国家供应人才?
夏商周三代使用的是世卿世禄制。
大概意思是岗位世袭,爷爷死了爸爸上,爸爸没了儿子上,通过世袭罔替的方式去保持国家的稳定,这套人才选拔机制过于僵化,一旦有一代人水平参差不齐,就会有亡国的风险。
秦国发现了这个问题,率先进行了人才选拔改革,用军功授爵制度打破了世袭垄断,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并最终完成了六国一统的壮举。
到了汉朝的时候,当朝者想要仿效秦朝成功的案例,把选拔人才的范围放大到了全国各地,继而诞生了察举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举孝廉。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你讲孝心,有德行,有能力,地方就能推荐你去中央为官,通过这种全国推荐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这种方式在当时很先进,的确为朝廷供应了一大批天之骄子,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推荐权下放到了地方,导致地方豪强崛起,朝廷里全都成了他们的人。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三国时期的袁绍,袁家四世三公,听起来强大无比,但反映的问题则是官员的选拔被地方大族给垄断了,最终又逐渐变成了世袭罔替的那套模式。
曹操的儿子曹丕上台之后,本来是想打压世家大族的,但是当时他急着取代汉朝称帝,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拥护,被迫向世族妥协,搞出了一个九品中正制。
大概意思就是人才由中正官(士族)去评级,你能当什么官,发展到什么程度,全都由士族去判断,最后士族做大,形成了门阀垄断的局面,皇族经常性的被士族压制。
最搞笑的是,唐朝建立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惊讶的发现,李氏皇族竟然只是四等门阀,像清河崔氏这种世家大族竟然还瞧不起他,由此可见隋唐时期,门阀垄断的局面依然非常严重,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出头之路。
所以正是从隋唐开始,当朝者才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在现在看来是无比落后的选拔制度,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这却是划时代的创举,因为他让普通人也有能力通过考试进入帝国权力的中心,所以一经发明之后,立马就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大进步。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痴迷于考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的惯性。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能中举,至少能获得三大好处:
第一, 获得了国家编制,大概率会成为乡县一级的领导,朝廷会稳定的发放俸禄,衣食不愁。
第二, 不仅有国家补贴,还能享受免税的特权,家里的土地收成可以全部归于自己。
第三, 部分混得好的举人,还有能力庇护族人,让亲人免去徭役,也就是不用去矿里挖矿,不用服兵役等等。
所以对于古代的人来说,科举这场考试,是真的可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所以当时很多氏族都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供应有天赋的族人,因为一旦考上举人或者进士,就意味着家族可以继续繁盛几十年。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很多人之所以无法理解范进的疯狂举动,是因为不了解中举对于一个古人意味着什么,你看看原著的介绍,范进中举之后,原本瞧不起他的岳父对他恭恭敬敬,原本无视他的乡绅大户亲自登门拜访,还有当地的官员也热情祝贺。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就是因为中举就等于人生逆袭。
而科举制的终结是1905年的事情,距离我们,也就是大概三代人的时间,这个时间离得太近了,让我们至今都没有走出科举制的影子。
不信你看看现在的教育制度,有两个领域深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个是教育功利化。
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当大官等等,总之,教育是带有功利心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到知识,提升认知。
当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的时候,教育就不再是教书育人这么简单,而应该被理解为一场投资,前期你投资几十万上百万,投资周期15-20年左右,最后等到孩子毕业之后,你就想着获得收益,在中国绝大多数家长眼里,高考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为了保证自己的投资不会亏损,他们就会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进而出现了各种鸡娃行为,这是教育内卷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是现在的局势大家也清楚,一场考试(高考),已经无法寄托家长如此重的厚望了,当你花了十几年时间,上百万人民币去培养孩子,最后的结局却是,你的孩子毕业之后只能找到一份月薪4000的工作,如果选了一个冷门的专业,可能还会家里蹲,当这样的现象广泛存在的时候,家长们就会备受打击。
而且被打击的也不只是各位父母,同样受到打击的还有广大的学生群体,这就是我要说的科举制度的第二大影响。
第二是学生思想的固化。
科举制度被大家诟病的一个重点就是八股文,没有创新,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如今的很多学生,面临的是一样的困境。
网上有人做过一张图,大概意思说的是,欧美学生,学前学生活管理,小学学环境探索,中学学梦想找寻,高中学生涯抉择,大学学实务能力培养,最后让学生成为一个能力均衡的成年人。
但是中国学生不一样,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都学的是读书考试,最后到了大学里面,发现自己啥也不会,要不要参加社团,要么出去兼职,如何追女孩子,这些事情全都不清楚,网上有人说大学生的眼神清澈且愚蠢,其实说的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只会死读书,到了毕业的时候,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一下子就集体懵逼,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选择读研或者家里蹲?很大的可能就是不敢面对社会,只能缩在自己的世界里。
可是这真的能怪他们吗?从他们3岁入学开始,到22岁走出大学的校门,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与异性相处,也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赚钱,更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从家长到老师,几乎所有人都在告诉他们,你只需要认真读书,读不死就往死里读,他们听从了长辈们的建议,结果现在大学毕业了,毕业即失业了,社会又在怪他们眼高手低,你说问题出在哪里?
当然,我不是说应试教育不好,应试教育再烂,也比美国目前的快乐教育靠谱,可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现在已经有点不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了,以前中国一穷二白,靠应试教育可以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培养大量的人才,中国的崛起与高考制度的成功息息相关。
但是,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后发国家可以靠这套制度取得成功,因为哪个行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有欧美在前面给我们探路,可是当我们走过了那个初级阶段,自己将要成为时代的引领者时,就不能沿袭老路,继续用一场考试来决定孩子的人生了。
因为当教育的内容全都是为考试而服务的时候,从学生、家长再到老师,他们就全都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了,任何和考试无关的项目,全都会被集体砍掉,比如说游戏、体育项目还有兴趣培养,都会被视为洪水猛兽,剩下的只有学习、考试、睡觉这套模式不断循环。
这样的模式会锁死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他们的童年,也不利于我们未来作为世界科技的引领者不停的进行科技创新。
所以教育内卷的局势,我们一定要尽快改变,因为一个浩瀚的时代,正在向我们奔腾而来。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