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我们可能又叒一次,站在了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
五月七日,中国元首在出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的时候,发表文章,文章中说:
……80年后的今天,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
也是五月七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近年来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空战。
印度以打击“恐怖分子”为由,对巴控克什米尔发动代号“辛杜尔行动”的突袭,巴方随即反击 。双方共出动125架战机(印军80架、巴军45架),激战超1小时,交火距离一度达160公里。
巴方宣称击落6架印军战机,包括3架法国“阵风”、1架苏-30MKI、1架米格-29及1架“苍鹭”无人机,自身零损失。
这是法国四代半战机“阵风”自服役以来首次在实战中被击落。这也是中国的战机首次在实战战场,展示真实的能力。
还是在五月七日,胡塞武装宣称对红海北部的美国“杜鲁门”号航母及其护航舰队发动“高规格军事行动”。而就在前一天的六日,特朗普在访问加拿大的时候,刚刚“宣称”,胡塞武装“投降”并承诺停火了。
相信所有对于国际政治稍稍有些敏感的小伙伴,或许都会意识到,“国际秩序”这个天,或许真的要变了。
关于这个世界,为什么必然从美国所主导的“单级”全球化,向区域大国所主导的“多级”全球化过渡?
因为之前写过很多次论述的文章,今天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不光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是这样,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秩序的演化,也是这样。
这两天在英国看了看大英博物馆。看了看那些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英国在最鼎盛时期,从全球“收集”(掠夺)的艺术品,以及在维多利亚时期那些恢宏的建筑。
但是当有一天,英国维持殖民地的成本,镇压殖民地独立反抗运动的成本,超过了其殖民体系的收益的时候。
当新兴的工业化大国(美国,德国)开始带着更先进的技术,抢夺原本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时,英国所构建的这套1.0的全球化体系,就崩塌了。
当然,即便崩塌。
这套全球化体系的红利,依然又让英国吃了100年。包括在今天,英国的教育体系,伦敦的金丝雀码头和Bank区,依然还有那个时代的福泽。
而同样的事情。
在20世纪又发生了一次。
而我们今天,正在见证全球化2.0体系的崩塌。
毕竟,任何一次体系的重构,固然有文化软实力和金融力量的支持。但是最最关键的,最后比的还是谁的拳头够硬,谁的生产力够先进。
而当胡塞武装都可以对美国蹬鼻子上脸,当老欧洲的作战体系,作战理念已经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很多游戏规则就真正开始变化了。
我并不是搞国际政治研究的。也无法构想中国所主导的新的全球秩序会是什么样。
但是看看英国伦敦,看看美国纽约,单纯从城市的吸引力而言,有一些事情是相同的。
北京,上海,深圳这Top3的中国城市,应该有以下的特征。
有世界一流的大学
能够吸引全世界,中产及以上的家庭,特别是各国的政要以及企业家,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
教育这件事情从来不是算小账,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他未来社交圈,事业圈,以及三观的构建。
所以中国是否有更加先进,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对于全世界年轻人要有吸引力的大学其实非常重要。
有足够包容的全球化就业,生活环境
在伦敦也好,在纽约也好,你能够看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化背景的优秀年轻人都能够在这里工作,生活。
这些年轻人不是单纯的想在这里找份工作,赚点钱,或者搞搞贸易。而是真心希望能够留在这里生活在这里。
而我们今天的城市,能否展示出来这种包容以及提供相应的机会呢?
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
这一点,其实说起来蛮复杂的。可能并不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很多“魅力”都是来自于历史的沉淀和巧合。又或者,是赶上了某个时代的机遇。
历史的潮汐从未停歇,从大英帝国主导的贸易殖民体系到美国构建的金融霸权秩序,全球化的每一次迭代都伴随着生产力的跃迁与权力结构的重组。
中国城市要成为多极世界的磁极,既需深谙历史规律,更要突破传统路径。
当"开放"不再停留在关税清单,而是升维为制度创新的勇气;当"包容"不止于多元餐饮,而是内化为价值共识的土壤。
站在百年变局的裂缝处,中国城市既是被塑造者,更是规则的锻造者。这场文明接力赛的胜负手,不在于复制谁的昨天,而在于谁能为人类的明天提供更优解。
我期待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一天。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女人的肤若凝脂课:中医内调美肤,小V脸/美白/嫩滑/去皱/去黑眼圈!
2020-06-22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