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我为什么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基于奥派经济学的分析!


2025年04月29日 
以下文章来源于风灵,作者风灵之声


首先我们要知道,奥派经济学的特点是以个人的行为为中心,重视微观分析,而不是以总量,以各种抽象的大词泛泛而谈。

比如这两天网上流传的一些学者关于贸易战的文章,就很宏观抽象,很难评价。

当奥地利学派说到自由市场时,是非常具体的,主要是指自由发挥企业家精神,自由竞争。

在我两年前移民加拿大之前,确实更多关注国内市场的诸多问题。

产权问题、管制问题、产业政策问题、货币政策问题等等。

至于美国,虽然去过几次,但都是短期逗留,没有身在其中的观察。

等真正移居北美后,却让我大跌眼镜,中国市场的问题与他们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先说两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

一是我们2023年7月底8月初到加拿大时,加拿大的汽车仍然十分短缺。

我们所在的大西洋省份,新车是毛都没一根,有少量二手车,但车况差,价格贵,选择很少,各大车行的停车坪都是空空荡荡。

据说多伦多这样的大城市好一些,至少二手车比较充足。(听美国的朋友讲,美国汽车供应恢复的情况比加拿大好,但考虑到北美的汽车生产和销售高度整合——至少川普今年上台之前是如此,我仍将其视为同一市场)

这种短缺状况,在我们所在的小城,过了一年左右才慢慢缓解。

与之相比,当时国内车企的价格战已打得飞起,车企只愁汽车卖不掉,完全没有短缺这回事。

众所周知,美加是车轮上的国家,宁可没有腿,也不能没有车,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是真正的刚需。

北美有成熟发达的汽车工业,疫情会对供应链产生影响,这个能理解。

但到2023年年中,疫情已经三年半了,等到短缺有效缓解,已经是疫情后四年半到五年——简直颠覆三观。

这说明什么呢?

1.要么企业家过分迟钝,没发现有短缺的情况。

2.要么企业家虽然发现了严重短缺,但无法有效组织资源来改善这种市场供不应求的不均衡状态。

也就是说,不管是扩大生产还是扩大进口,都有着难以克服的严重障碍。

3. 要么即使能扩大生产或扩大进口,在零售价如此高的情况下,企业家仍然难以赚到足够的利润,让他愿意实施计划。

或者虽然实施了计划,但实在太慢,缓不济急。

第一种情况不可能,预定的订单已排到一年以后,二手车的价格比新车还贵。

市场信号如此明显,就算是瞎子也知道缺车。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表明市场不自由,企业家不能自由地进入存在供求失衡的领域。

这可能是因为管制、垄断或其他什么。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那表明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为低下,有大量的浪费和不当配置。

可见市场缺乏竞争,未能将低效的市场主体淘汰出局(包括低效高价的劳动者)。

市场的功能就是调节供求,满足消费者。

四五年都不能解决消费者的必需品汽车的供给,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或者是第二第三种情况混合,都证明市场机制的严重缺失。

或者说,市场状态已经不在正常范围内了。

第二件事就是很多国内不起眼的小东西,在北美却卖得很贵。

手机膜、手机壳、充电器之类,在国内就几元钱的事,在美国或加拿大竟然要十几美元/加元,差价高达十倍以上。

顺便说一下,挣美元花美元的说法在这里完全不适用。

这些中国能生产的东西卖到美国,出口商不是按挣美元花美元的方式来要价的,进口商也不是按挣美元花美元的方式来付款的。

从中国买来到美国销售,如此简单,竟有这么高的价差,而且长期保持。

至少我去的时候是这样,现在变化也不大,除了中国出海的拼多多把价格压低了一些外。

这说明什么呢?

1. 要么是美加很少有人发现这种价差。

2. 要么虽然发现了价差,但不能自由地进行贩运。

3. 要么即使能贩运,即使有十倍的价差,潜在的销售商预期也不能得到足够的利润,让他从事这种生意。

分析过程类似汽车,第一种情况不太可能;

第二种情况表明市场准入不自由,哪怕是简单的进口销售;

第三种情况表明资源利用极为低效,有十倍的价差都无利可套。

当然,也可能是第二和第三种情况混合,就是既有准入障碍,资源利用也低效。

这还仅仅是贩卖制成品,生产的困难更是可想而知,几乎不可能。

从重要的大件商品汽车,到不值钱的手机膜,都表明美加所谓的市场经济已是徒有其名。

作为消费者,不出意外,消费体验也是相当差的。

各种事态也一再验证我的判断——

比如,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多,美国作为军事第一大国,重炮产量一个月还不到10万;

去年两场飓风过后,美国医院就短缺生理盐水,一个月都未缓解;

还有人尽皆知的鸡蛋暴涨,等等。

鸡蛋暴涨,媒体归咎于禽流感,但禽流感也有好几年了。

以鸡蛋的生产周期,这几年市场本应该能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调整蛋鸡的饲养方式,增加蛋鸡数量,或更多地进口鸡蛋,等等。

但价格竟然一路向上,从1美元1打,涨到9美元甚至更高,以至于川普需要在内阁会议上讨论蛋价问题。

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全部作废了。

说了美国(包括加拿大),再来看看中国。

我第一年在加拿大,手机膜坏了,愣是坚持到春节回国。

刚才我查了一下淘宝记录,去年1月底,我花3.72元人民币在淘宝买了两片防蓝光钢化膜(包邮)。

为什么我要反复说手机膜?

因为这东西太普通太不值钱,肯定不是国家战略物质,也没有哪个企业非要亏本抢占市场。

所以这应该完全是市场定价。

也就是说,3.72元两片手机膜包邮,淘宝的销售商是有钱赚,有利润的,不会是赔本赚吆喝。


那么,我们可想而知,生产商的批发价是多少!

肯定有人不假思索地说,价格低是因为中国劳动力工资太低,是“低人权优势”。

大错特错!

这些小东西不是一直这么便宜的。

十几年前,劳动力价格更低得多的时候,手机电脑配件的价格反而高得多。

比如最普通的鼠标要几十元一个,现在只要几元钱。

前几年我买的10元左右快充数据线,现在只要2、3元。

劳动力价格更高了,商品的价格更低了,而厂家商家还有钱赚,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劳动生产率或者说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

生产力是怎么提高的?

肯定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什么高精尖的生产工具,生产力就突然提高了,而是在生产中逐渐改进,逐渐优化的。

很多人谈到分工和专业化,包括相当多的经济学专家都似乎是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天然给定的。

在市场经济中,在既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者生产某个产品,从一开始就知道该怎么做。

这种是主流新古典或者经典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模式。

但现实绝不是如此。

回到手机贴膜,我们可以想到,从原材料到成品,小小的贴膜一定经过了许多道工序。

但谁来规定该按照什么样的分工模式进行呢?

任何人,就算是中央计划委员会,也不可能知道最好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即使今天是最好的方式,明天可能又发现了可改进的地方。

何况现在也并没有人来计划手机膜的生产。

生产和销售的每个环节都是靠利润联系在一起的。

某种分工的存在,是因为有这种分工比没这种分工,能产生更多的利润。

某种资源而不是其他资源得到利用,道理也是类似。

终端销售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劳动力价格上涨,或至少没下降),那么表明各个市场主体在不断发挥企业家精神。

不断发现不足之处,改进生产、运输、销售的方式。(这是奥地利学派的竞争与企业家精神理论)

企业家精神的不断发挥表明:

1. 竞争非常激烈(能一直卖高价的话就不必改进了);

2. 企业家们积极地应对竞争,积极地发现问题;

3.企业家可以调配资源解决问题,改进生产。

这揭示了相关市场的基本状态:

1. 没有严重的准入限制和垄断;

2. 信息(这里指的是生产相关信息)流通较顺畅,资金、物质、人员等资源的流动较自由;

3. 履约情况较好,或者至少因违约带来的成本可接受;

4. 管制成本、税负和法律成本等至少可接受;

5. 劳动力价格没有人为高于市场价(即高于边际劳动产值)。

有人可能说,手机膜这种低价的东西没有代表性。

但事实上,手机膜的生产销售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网络通讯,机器设备,技术人才,原材料的供给与加工,物流运输,乃至制度环境。

现实中价格如此之低,显然分工必须精细专业,上下游的合作也必须顺畅丝滑,否则哪有钱赚?

价格下降的趋势则表明产销流程各环节都越来越高效。

如果任何方面有卡壳的短板,都会导致成本明显升高,最终体现为售价。

手机膜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小例子。

目前中国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门类,最全的产业链,这其实很难做到。

虽然部分产业有国家明确扶持,但大部分产业是靠企业家们打下的江山。

也就是说,只要能赚钱的生意,不管是哪个国家最早发展的,中国的企业家都是能做尽做,排除万难,也绝不愿漏掉一星半点。

竞争如此激烈,效率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优势(其实不止是制造业,服务业方面,比如电商、网络金融、物流的发展也类似)。

所以,所谓的产业链优势,绝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一堆静态的工厂和资源等,而是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环境的结合,是人的行动的产物。


中国企业家适应市场变化的调整能力令人惊叹。

现在日常生活很少有短缺的情况了,这并不是简单的生产得多,而是市场供求反馈更为灵敏准确了。

比如去年夏天因为各地水灾,蔬菜涨价,特别是黄瓜暴涨。

但短短一两个月后,补种的蔬菜就大量上市,价格重新回落。

即使是突发情况,国内的企业家也表现出色。

以疫情为例,中国供应链遇到的挑战显然比美国更为严峻,但除了特殊时期,基本没有发生供应链断裂。

一旦解除紧急状态,各行各业的生产和供应很快就恢复了。

另外,川普第一任开打贸易战后,中国企业家纷纷出海。

在异国他乡克服各种困难,迅速建厂投产,迅速形成规模,体现了一流的灵活性和韧性。

中国有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有全面且深入的产业链分工,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

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则取决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这才是真实的优势,不是泡沫的GDP。

当然,我并不是说,国内的市场环境就没有问题,问题确实不少,有时候还比较严重。

但需要注意:

一是国内有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区别之大,几乎类似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二是政治与经济绩效并不是线性相关;

三是国人多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能想出办法来;

四是中国的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日渐显现出其重要性;

五是现实中没有完美的市场经济,这里只是讨论中美两国的相对优劣。

总而言之,如我前面的分析,在国内,企业家精神大多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市场也能不断调整,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至于现在人人都在说的产能过剩,我认为要区分情况讨论。

产能过剩并不能以产量或价格来判断。

凡是有利润能维持的,不管价格多低,都不算产能过剩,而是正常的竞争结果。

没有利润产生亏损的,如果能自由进行调整,也是正常的市场出清,不算大问题(市场经济就是有亏有赚)。

因为外部条件突变而过剩,比如眼下的贸易战,确实会对经济造成冲击,但并不会动摇市场机制,只是需要时间调整。

破除妨碍市场运作的各种障碍,会降低调整的难度。

真正成问题的产能过剩是那种明明亏本,但在国家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等)的倾斜下,继续生产甚至扩张产能的情况。

这就是浪费宝贵的资源,扭曲市场机制。

这种情况确实有,比如前些年房地产过热,现在泡沫破灭中,社会面临转型的痛苦。

但只要企业家精神(每个人都有企业家精神)有发挥的空间,困难终究可以克服。

如果有黑天鹅事件,直接让经济体系崩溃,劳动分工瓦解,比如恶性通货膨胀或全面国有化,实行计划经济,那自然另当别论。

但既然是黑天鹅事件,就不用多猜多评论了。

综上,运用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和企业家精神理论分析,现在美国的市场绩效远不如中国,而且关税战贸易战也很难改善其基本面。

因此,在这场贸易战中,我更看好中国经济,绝非意气用事。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0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特朗普对美元霸权的摧毁,就是美国底层人想看见的!
下一篇:俄乌战争是否要结束了?现从十二个方面进行分析!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