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为什么说川普的智囊开错了药方?


2025年04月23日 
原创: 慕峰
来源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
已获转载授权

反思超级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G2两边的研究人员都在做的。中国大陆侧,更多关注的是内需提升,研究者的思想目前比较统一,认识比美国那边更深刻、接地气,也没有那么极端;美国侧的反思,目前比较乱,也导致了政策的混乱。
作者再强调一下前提,超级全球化确实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不平等(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和一国内部的不平等),因此再全球化阶段,其实是要解决或者至少缓和这两个不平等问题。
作者认为,以Robert Lighthizer和Micheal Pettis为代表的川普第二任期政策的主要智囊,为美国问题开错了药方。
美国长久以来的真正问题,是内部分配问题,这个分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在超级全球化过程中,将生产制造部分大规模外包,品牌和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知识产权能力)保留在美国本土,整个生产都在低成本的海外。这导致美国内部的生产部门能够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
二是美国的医疗(含商业医疗保险)、教育、法律高度市场化,看似这些服务业收入非常高,其实是以全民高成本为代价的。这部分所谓高端服务业能够容纳的就业人数其实不多,但对民众生活成本的影响非常大。
针对上述问题,正常的解决方案应当是,对注册在美国的跨国企业征税,迫使他们把海外生产基地迁回美国本土,以及,尽可能降低美国的医疗、教育成本。
但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当前的政治现实,导致了针对美国既得利益的上述方案难以执行。两党只能在甩锅海外的时候,才能达成一致。既然不能对本土大企业征税,不能去压缩本土保险、教育部门的利益,那就只能找替代方案。
川普智囊们认为,导致美国今天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上述,而是对美顺差国故意压低汇率,从而获得了生产成本优势。
以作者长期阅读思考全球化问题的感受,川普智囊应当是过度关注了汇率问题,而忽视了使全球化走到今天的其他原因。
从2018年至今,作者始终在讲,相比美国制造业而言,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失去自我。德国和日本跟美国一样,在全球化过程中,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外包,中国大陆都成了它们的外包生产基地,但德国和日本本土的制造业并没有像美国那样衰败。按日本学者伊丹敬之的话来讲,日本企业的全球化是“披萨饼式”的全球化,也就是核心部分一直在日本本土,本土也长期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德国其实做了类似的事。当然,现在日本和德国也在经历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那是另一个问题。
所以,仅仅是汇率问题吗?并非如此。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经历了一轮主动地、大规模地去工业化过程,这是美国自己的选择。
当然,他们现在反悔了,觉得不对,需要恢复本土的制造业能力。但恢复什么,讲不清楚。川普的智囊没想恢复中低端制造业,也知道根本不可能,Stephen Miran在报告里就提到这个观点。但为了选票,不能这么宣传,宣传的是连衬衣都要自行生产。不少美国人自己都觉得好笑,网上全是段子。
美国真正希望恢复的制造业,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比如高端半导体生产,以及具有传统优势的个别产业,比如汽车制造。
由于政客不敢向美国的跨国企业征税,逼迫它们进行产业回迁,又要推进制造业回流,那提出的替代方案就是征收关税。为了征收关税,就要绕大一圈去论证,所有问题都是贸易逆差带来的,导致问题的原因是顺差国压低汇率。这时候已经是在“由果推因”了。
不敢直面美国本土的问题,让作者觉得美国当前这批智囊很懦弱,尤其是其中的学者,也不在川普政府任职,没什么既得利益,这种情况下都要罔顾事实,提供明显错误又得不偿失的方案,确实是很丢人的。
中国大陆经常也有不同的声音,但作者认为,当前而言,无论朝堂内外,关于一些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在研究人员那里,倾向性是比较一致的。比如对内需的重视,无论官方还是市场侧的研究者,看法基本是一致的,有一种齐心协力的感觉。当然,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和时机去推进,但思想方向上,并没有混乱。不存在美国当前这种,能够影响决策的研究者,故意提供胡思乱想的情况。
作者甚至认为,有一种可能是,川普当前这几位主要智囊可能长期郁郁不得志,希望把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不顾是否能建立一个新世界,来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那比起对美国本土跨国企业直接征税来,征收关税的问题主要在哪里呢?
首先,这两种征税其实都可以用来倒逼所谓“制造业回流”。因为对跨国企业的伤害都很大。相比较而言,直接对美国本土的跨国企业征税,摩擦成本其实更小。川普的智囊仿佛还活在日美贸易战时代,那时候,美国的生产和日本的生产是完全对立竞争的,美国的跨国企业还没有大规模外包,所以当时的贸易战,就是美国的企业在打日本的企业。但今天能一样吗?在今天全球化产业链下,美国本土的生产,其实是高度依赖中国大陆和其他顺差国的生产基地的。中国大陆可以讲许多生产可以完全不需要进口美国产品就能完成,但美国的生产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征收关税带来的摩擦成本非常高,会直接影响美国本土生产的正常运转。既然目标都是逼大企业回迁制造部门,有何必要通过关税呢?直接征税不是更好吗?毕竟,决定把生产线放在哪里,是跨国企业总部决定的,而不是它们的外包企业决定的。
其次,美国的目标如果是回流中高端制造业,那有针对性地对部分企业征税就够了,毫无必要对所有类别的产品都征关税。中低端产品,美国本来就放弃了,中低端产品的低价,是有利于压低美国的生活品通胀的,对稳定美国社会的好处显而易见。全面打关税战,推高通胀是必然的,这又导致美联储有充分的理由不降息,又反过来给美债问题的缓解带来巨大压力。
那除了关税外,阻止顺差国购买美国资产,就对美国真的有利吗?不着急,把关税先试完,还可以继续试,反正,空谈不花钱,有川普去背锅就好。
政客选择智囊,智囊也在选择政客。曹操能用郭嘉,刘备能用诸葛亮,孙权能用周瑜,袁绍就只能用逢纪,董卓当然就只能用李儒了。
反过来,郭嘉、诸葛亮和周瑜,又怎么可能在袁绍和董卓那里多待一天呢?
当然,这些典故,一个美国学者即便长居北京,估计也是看不明白的。
以上。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2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富豪不环保,别赖普通人!
下一篇:特朗普杀降的艺术!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