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习惯一个就业与失业共存的时代!


2025年04月04日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01

“圆方,未来几年就业都会很难吗?是不是机会越来越少?”


这是昨天直播的时候有小伙伴问到我的问题。其实关于就业和失业的话题,我前面已经写了很多了。


其实关于就业问题,我觉得是一个其实会超出我们这代人认知的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其实在未来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新的就业机会会越来越多,超出想象的多。


但与此同时,“传统行业”的就业的确会变得越来越难。


这两者很大是同时共存的,而且因为地域和行业的差异,温差会愈发的变大。


02


在直播的时候,我举了一个90年代的例子:


大家是不是都觉得90年代的时候充满机会,不管做什么都能赚钱。许许多多东南沿海城市都充满机会,特别深圳和上海有着一波一波的暴富机会。


很多人什么都没有,跑到海南炒房,用不了一两年都能赚出亿万身价。即便不在东南沿海,在内陆城市做点什么生意都还能发家。


今天的人回忆起来那个时候。感觉是一个创业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个“记忆”真实吗?其实不是的。


因为实际上你去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河南的农民,如果你是一个东北的下岗工人。如果你站在的是落后生产力的这一边,在90年代,感觉是极其痛苦的。


很多人不知道90年代的农村农民有多苦。2000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曾经写给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有一封信,信中说: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 农民真苦:农民收入下降、税费负担沉重,部分家庭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 。 

  • 农村真穷:因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基层财政赤字严重,公共服务滞后 。

  • 农业真危险:土地撂荒、劳动力流失,粮食生产面临危机。


那个时候的农村远比城市要苦的多。而且是我们父母那一代人所经历的。


我们今天我们这一代人也有我们所要经历的。在未来的几年中,所有不蕴含新之力生产力的传统行业,日子都不会特别好过。


我们很多行业会确定性的面对这种痛苦,很多城市也会确定性的面对这种痛苦。


什么时候国家能够顾得上“共同富裕”,往往都是在生产力已经趋于边际效应递减的时候。


过去的十几年,国家之所以搞了很多转移支付,搞乡村振兴。其中一个出发点是我们看到生产力的边际效应在过去十几年中逐步下降。


而今天,随着新技术的到来。新技术上的大量投资,边际收益是非常高的。这个时候国家也好,社会资本也好,就会大量涌向这些领域。投资涌向这些领域之后,其他领域必然会遭受一些削弱。


所以,未来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就业与失业并存的情况。这个趋势其实是不太可逆的。毕竟AI出来了,我们大家还能回到没有AI的时代吗,无人驾驶出来了,难道我们还要把这个技术再关闭吗?


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是说,尽量不要把开网约车等当做一份长期规划的工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这些新技术取代了自己,其实是没有太大结果的。


因为这就是时代的趋势,而在时代趋势面前,我们每一个人还是挺弱小的。


03


不过我觉得,大家也没有必要太悲观。


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北工人扛着麻袋去南方卖袜子时,绝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义乌小商品市场会诞生跨境电商巨头。


当年在深圳华强北倒卖电子表的小贩,也不会预料到这座城市将孕育出全球领先的无人机企业。


这种颠覆性跃迁往往发生在人们最困顿的时刻,就像暴雨前的闷热最让人窒息。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就业重构比想象中更剧烈。当年杭州直播电商基地里,70%从业者来自东北、河南传统工业区;而今天许多智能制造车间里,操作工也是昔日富士康流水线"逃兵"。


这像极了九十年代农民工南下闯荡的镜像翻转——当年是空间迁徙改变命运,如今是思维迁徙重塑人生。当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属敲击声渐弱,钱塘江畔的直播间却彻夜敲击着键盘。


04


但转型期的阵痛真实存在。


今年我在打车的时候和出车司机聊天,有位出租车司机给我算账:

十年前开夜班能挣八千,现在跑满十二小时勉强五千。不过就在同一座城市,新能源汽车研发岗的应届生起薪已破万,而且一招就是几千人。


这种对比残忍却真实,就像九十年代百货大楼售货员看着对面电器城崛起,手里铁饭碗突然变成易碎品。


政策制定者其实比我们更焦虑。某次座谈会上,有位市长坦言:"引进全国龙头企业能创造三百个高端岗位,但被替代的六千个低端岗位去哪消化?"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县城更突出,当沿海产业升级的浪潮拍向内陆,很多地方连承接的码头都还没修好。


就像当年国企改革时,深圳已经建起证券交易大厅,而东北老厂区还在为供暖费发愁。

05


而关于就业,最让我觉得最为担心的其实是教育。


教育系统的滞后令人心惊。


我这些年去了挺多的大学,参观很多学校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教材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而现在所教的一些技术,可能早已被机器和AI所取代。


这种错位让我想起,九十年代的时候打字员还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很多人觉得学个打字就能够一辈子旱涝保收。可那个时候企业已开始用电脑排版。


现在年轻人刷短视频学AI绘图的速度,比某些高校更新教材还快,这种民间自发的"野路子"突围,成了最鲜活的生产力培训。而我们的专业教育却好像落后于了时代大潮。


06


站在2025年回望,会发现每个时代都有其残酷的温柔。


前两天我参加省人大调研的时候,有一个议题是“审议新修订的《河南省道路交通运输条例》”。


其中在发言的时候,就有委员提到“长途客运公司的困局”,那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做过长途客运班车。


今天,我们每个人赞叹的是高铁所带来的出行便利,但是过去那几十万上百万,链接中国各个城市之间的客运班车的命运,又有多少人关注呢?


其实今天这次变革也是一样,区别在于,这次变革不再给人们"慢慢转身"的宽容——要么抓住数字经济的救生圈,要么被人工智能的浪头打翻。

站在时代洪流中,我们终将明白:抱怨自动化夺走岗位,就像马车夫诅咒汽车——历史的车轮从不为叹息停留。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前,向前,再向前!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2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特朗普的关税公式!
下一篇:教员的生死观!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