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总是“吼孩子”怎么办?


2025年04月02日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01


“圆方,总是忍不住吼孩子,应该如何处理自己这个行为?”


过去这几天,每天早上我都带着大家读《看见孩子》这本书。在读完书的答疑环节,我收到了上面的一个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包括我在内,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总是能好好的和孩子交流。


但是一旦一个问题反复出现,又或者说了很多遍,孩子都不听。那么就会逐渐情绪上头。很多父母就忍不住开始“吼”孩子,更有甚者,还有动手的情况。


那么这种行为是否可以被解决?而这种情绪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02

在直播的时候我是这么回答的:


你之所以会吼孩子的本质,就是因为你没有看到。


我相信你肯定不是那种莫名其妙,没事儿就吼孩子一声的那种人。肯定是孩子做了一些什么事情,然后你才产生了反应。


但是,你有没有去理解孩子的行为?之所以做这件事情,有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当我们和孩子交流或者说和他人交流的时候,每当遇到别人做了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我们就下意识的想一想,他之所以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当我们只要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就能控制住自己情绪了。


比如说孩子写作业拖拉,我们首先就要想他为什么写作业拖拉。他在写作业拖拉这个行为的背后,他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问题可能不仅仅是他不会做,也有可能是他所感受到的压力。


只有当我们能够看到他所面临的困难,我们想的才不会是命令他,而是如何去帮助他。


也只有这样看到孩子,我们才能真正帮到他们。也只有这样看到孩子,我们才不会有情绪。


03


吼孩子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单向的情绪宣泄,而非双向的情感连接。


当父母被挫败感裹挟时,视线会被"问题表象"完全占据,就像站在迷雾中只能看见眼前的枯枝,却忽略了整片森林的生命脉络。


这种认知遮蔽源于成年人对"控制感"的过度执念——我们潜意识里将孩子的行为表现等同于自我教育成果的评分表,当孩子偏离预设轨道时,失控的恐慌便会转化为攻击性语言。


真正需要被照亮的,是情绪背后的认知困境。父母在怒吼的瞬间,往往陷入了三个思维陷阱:


其一是将当下行为永久化,"总是这么拖拉"的定性判断关闭了改变的希望;

其二是将具体事件泛化,"什么都做不好"的绝对化指责摧毁了孩子的自我价值;

其三是将教育异化为对抗,"必须听我的"的权力斗争取代了心灵共鸣。这些认知扭曲如同厚重的铠甲,隔绝了父母感知孩子真实生命状态的能力。


04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建认知维度。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成熟的父母应当启动三重觉察:


  • 首先穿透行为表象,看见背后的情感需求——磨蹭可能是对完美主义的恐惧,顶嘴往往藏着被理解的渴望;


  • 继而审视自身情绪源流,分辨哪些是孩子真实存在的问题,哪些是自身焦虑的投射;


  • 最终超越当下时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波动。这种认知升维如同为心灵打开天窗,让教育的阳光照见彼此的生命律动。


情绪管理本质上是认知系统的升级工程。终极的解决之道在于重塑亲子关系的认知范式。


当父母摘下"管教者"的面具,真正以生命陪伴生命的姿态与孩子并肩而立时,那些曾引发怒吼的"问题"将显露出新的意义维度——孩子的非常态表现不再是需要剿灭的敌人,而是有待破译的成长密码。


父母的情绪波动不再是需要羞愧的弱点,而是深化连接的珍贵契机。


这种认知跃迁让教育回归本质:不是完美主义的苛求,而是两个生命在相互照亮中一同成长。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3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胡搞刑罚,祸国乱邦!
下一篇:当场破防了:瓦工师傅一个月能赚2万5!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