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何提高“突破性创新”能力?


2025年04月01日 
来源:峰回路转本人

我看有些朋友送小孩去所谓“创新训练营”,还有很多家长问“应试教育会不会扼杀创新”。
其实你想知道创新是怎么回事,最好的办法是找个做出过突破性创新的一线科技工作者,或者他们身边的人,问问真实情况,而不是找所谓的“创新力训练导师”。
先讲一个小故事。
咱是做芯片的,N年前,我们团队碰到一个难题,我们需要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速度完成一个信号处理,我们理论分析后发现,根本就不可能。
但最后有个小伙给搞定了,原因是他的做法不符合理论,本质上他利用电路的误差实现了信号处理,你可以理解为用错误的设计实现了正确的结果。
这就像跑酷:不走正道。
问题来了:怎么做到一个不符合理论的设计?我私下里好吃好喝招待,问他怎么做到的,哥们说他有“通天之能”,这个设计思路是“神谕”,后来哥们上网找人把这块电路给刻在金属板上,上面写一个“神之馈赠”。
其实如果你经常接触这些传说中的“天才”,你会发现他们都是“脑子不大正常”,道理很简单,正常思维做出来的成果,怎么会超出预期?
人类的各种科技创新,从真实实验室走向社会的时候,会有一个“润色”的过程,基本套路是,去除“非理性”成分,补齐“理性过程”缺失,从而包装成一个“符合逻辑的科学发现过程”。
这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审美偏好,毕竟你要是跟大众说,你们心目中的科学家、发明家,有各种各样的奇特信仰,不符合大众预期。
说一个数据,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里面,无神论者占比不到一半,其他有信仰自然神的、人格神的,还有说不清楚的别的。
量子力学鼻祖波尔同志在实验室门上面挂马蹄铁,声称这东西“不信也灵”。
被尊称近代科学开山祖师爷的牛顿,大部分手稿都是神学和炼金术,力学只是一个小小部分,还是作为神学的一个分支存在。换句话说,在牛爷的知识体系里面,力学只是用来论证神的存在性的一个工具。
开创行星三定律的开普勒是个占星术士,研究行星轨道主要是为了提高算命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国内的例子就不细说了,免得影响人家的形象,我就这么说吧,国内科学圈里面,佛学大师、中医传承人、修士、气功大师。。。我都见过,按照“官方宣传”都是散发着理性的光芒。
这里面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咱们就说一些科学已经能解释的。
第一:人类大脑绝大部分能力都不能用来理性推理
从自然演化的视角看,人类大脑是在旧石器时代基本定型,其绝大部分能力是:隐喻、联想、发散、感知、身体控制等。理性思考能力只是最近一万年内打的小补丁。
当人类进行纯粹的符号化理性推导时,能够处理的信息单元数量是约5到10个,其实这也是“五行八卦”选择5个和8个符号的原因之一。
这导致人类大脑非常不善于处理:代数、计算机编程、符号逻辑等等。
大众天然觉得这些玩意“高级”,就是因为人脑不适合处理这些。
打个比方,你不会觉得呼吸牛逼,但你见到有人能10分钟不呼吸,绝对牛逼。
故而只调用大脑的“理性思维”,能产生的智力是非常弱的。
而我们常规的理科教育,用各种题目反复“揉搓”人脑,是因为人脑的天然理性思维能力接近0,必须使劲压榨才能产生一丢丢,这点智力只够阅读科学结论,而不足以进行创造。
因此回答“应试教育”能否开发创新能力的问题:应试教育本来就不是以开发创新能力为目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和筛选科技圈的普通工人,以能“读懂”科学语言为目标。本质上和英语、语文差不多。
所以大家会问的是,你“看得懂偏微分不”?从来没人问,你能发明偏微分不?
第二:教科书上的“科学史”不是“历史”,是便于记忆的重整的“科学叙事”
每个科技突破背后都是几十年的工作,根本不可能展开详细叙述,学校教育里面的所谓“科学史”是用来辅助记忆,它是一套用逻辑重整的,便于理解的线性叙事。
因为学校本来也不是以培养科学家、发明家为目的,它不关心你是否正确理解了发明、发现的真实原理,只要你记住结果即可。
典型的实际实验室过程是这样的:
不一定从哪里来的创意 -> 设计实验 -> 得到数据 -> 寻找规律 -> 发现新规律 -> 构建逻辑链条 -> 构造“科研过程”。
教科书版本是:
提出假设 -> 逻辑推理 -> 实验验证
所以如果把教科书上的流程当真,那么对科学发现的认知,不能说跟真相不太一样,只能说完全相反。
典型的科学发现是先“猜”到结果,再寻找原因。而形成“逻辑自洽”的完整理论体系,往往是非常靠后的事情。从得到结论到理论完备,通常要超过一代人的工作,但教科书上就是一句话。
那么问题来了:
怎么提高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很显然,想靠拼命刷题训练把理性思维能力突破人脑限制,那显然是没戏的,何况这个能力很快会遭受AI的暴击。
人脑的机会,在于利用我们天赋的“非理性思考”能力,突破现有理论框架的舒服,找到新的可能性。
中文有个说法叫做:得意忘言
可以“言”的就是“符号化,理性化”思维,人脑的天赋能力藏在不能“言”的区域。
有人要说了,那我要是想象力太放飞了咋办?我怎么知道想法是否靠谱呢?
所以要 实验验证
最疯狂的想象,就要搭配最严谨的验证。
等验证出来有效,再想办法“搭建理论框架”,凑个可以“言”的逻辑出来。
用非科学方法寻找创意,用科学方法检验。
有些人没创新能力,就是因为他只相信科学,在团队中只能负责检验图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3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美国海军的自信正在流失!
下一篇:工作的尽头就是灵活就业?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