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中国人的转折点,到了!


2025年03月28日 
作者:云石(微信ID:yunshi911)

特朗普上台后,“关税战”重燃狼烟。虽然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2018,抗打击能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甚至还具备了相当的反击能力,但既然是战争,那损失都是不可避免的。

而投资方面,因为美国那边死扛着不降息,中国这边的“降息降准”也只能持续择机,最多用消费贷、房地产专项债等方式进行一些小填小补。没有汹涌大水,房地产止跌回稳可能在一二线城市还能做到,但想企稳回升,至少今年内,估计最多也就只能是属于少数高能级城市的特例了。既然房地产如此,投资这一块今年也难得有大突破。

外贸、投资、消费是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现在前两样都眼瞅着走不出来,唯一还能指望的,就是消费了。


所以这段时间,针对这一块招法频频。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最近炒的火热的消费贷。而再往前推,就是提倡周末双休和避免恶性加班。

消费贷促进消费比较好理解。可周末双休和避免恶性加班,这跟促进消费之间的逻辑,这就有点迷糊了。虽然理论上来说,休息多了确实会增加人吃喝玩乐的时间,但很明显现在消费不振的最大原因并非时间不够,而是没有钱。购买力问题没有解决,光靠增加休闲时间,这能解决问题吗?

这也是大家最不理解的地方。甚至很多媒体自媒体也讲不明白。这里,我就把这里面的逻辑捋一捋,争取把限制加班跟促消费之间的关系跟大家讲清楚。

我们都知道,除了极少数高精尖行业的研发创意部门外,绝大部分普通行业或者普通部门,员工的收入,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跟工作量挂钩的。

当然,工作性质和劳动强度也是决定员工收入的关键因素,但如果是同类型的行业和岗位,大家做的事差不多,所以会有一个单位时间内的市场标准价格。你想拿的多一点,那就只有承担更多的工作量,付出更多的工作时长。

站在企业的角度,它天然倾向于让单个员工承担更多的工作量——虽然企业会因此多付一点工资,但社保医保什么的基本是差不多的;而且通常来说,这种加班费的付出,也远比多雇佣员工的工资要低。通俗的说,就是雇两个人,让他们干四个人的活儿,最多却只需要支付三个人的用人成本——老板赚麻了。

由于我国就业环境普遍是供大于求,所以企业也不担心员工不接受——你不干自有人干。甚至,由于求职的人太多,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扭曲变形,有些行业可能都不需要给这俩人支付加班工资,直接就可以让他们干三个人甚至四个人的活儿。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大家的工作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卷。最典型的就是,一些24小时运转的制造业工厂流水线,明明可以非常科学的按照8小时工作制三班倒,可他们偏只雇两班人玩12小时工作制——为什么这么做?无非就是两班倒的用工成本,比三班倒更低呗。

一个企业这么干,就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然后同类型其他企业发现后纷纷效仿,那行业的薪酬体系就被整体压低。而这种玩法普及后,这个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就会缩减,被挤压出局的牛马又会涌入其他行业,加剧其他行业的内卷,让它们也有条件压低薪酬体系,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仅整个社会的失业率增加,那些在职员工,收入性价比也越来越低。

当然,从老板的角度来说,他开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员工只是他赚钱的工具,只要市场能接受,那他开出的薪酬就是合理的。

但站在政府的角度,你们这种卷法,不仅导致了更多的失业,在职的员工也因为劳动力供需关系的扭曲,并没有获得与自己付出相匹配的薪酬。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加剧,内需消费也因此起不来。

那怎么办?

只能打断这种恶性循环。限制恶性加班,推动双休落实。说简单点,如果你是自己创业,那你干死干活无所谓;如果你是高精尖领域的创新突破岗位——那你也可以随便整,毕竟这些领域人才稀缺,不压榨他们的潜力,活儿整不出来;另一方面,因为人才稀缺,你要这帮精英人才加班加点的同时,也必须要把钱给够,否则他们多的是机会跳槽,企业又因人才市场供小于求而难以找到替代者,最终损失的就是企业自身。

但对于绝大部分普通行业,绝大部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普通岗位,这么搞就不允许了。大家都这么搞,普通国民一个比一个穷,社会稳定就不说了,我还怎么拉动内需?

所以就有了周末双休和限制加班。很多人单线条的以为这只是增加休闲时间,但实际上,这是在变相增加劳动者的整体收入。毕竟前面说了,企业喜欢让两个人干四个人的活儿,然后只给三个人的工资。但如果严格执行劳动法,不能加班和占用双休,四个人的活儿就必须请四个人干。这样一来,企业的用工需求就必须增加一倍。

当然,你肯定会说,那企业把每个员工的工资砍一半不就对冲了?

看上去确实可以。但首先,你工资可以砍,五险不能砍——这玩意有社平工资硬标准在的;其次,劳动者,尤其是底层劳动者,他们的收入标准也其实也是有下限的——毕竟人也要吃饭住房养孩子,你再怎么低,也不可能低到让人每个月入不敷出饿肚子给你干活——那谁还给你上班呢?

最重要的是,劳动者的薪酬,是受劳动力供求关系影响的。以前企业敢肆无忌惮的压榨员工,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所以你不干自有人干。而越压榨员工的工作时长,整体来看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越少,失业者越多,所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就越扭曲,企业的话语权就越大,进而可以更肆无忌惮压榨员工——这基本上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但如果恶性加班被禁止,原来两班倒的工厂螺丝工就必须扩为三班;周末双休普及,原先原本一个月休四天甚至两天的工厂,还要专门招差不多一班人应付周末工作。这样一来,两班人就变成了四班人——劳动力需求就扩充了一倍。

一个企业扩充一倍用工,对市场没啥影响。但如果大部分企业都扩充一倍,那意味着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就业市场上企业的话语权大幅削弱,劳动者议价权提升。这样一来,企业用降薪一半来对冲扩员一倍的想法就无法实现。

这么说有点晦涩,我形象点打个最粗略的比方:一家工厂,以前雇佣200个螺丝工,每人一个月6000块;后来因为推行周末双休和限制加班,所以它要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就必须雇佣400人。如果工厂要对冲增加雇员的成本,那就必须把员工工资降到3000。但问题是且不说社保医保没法同比例压缩,最关键的是,由于你用工需求放大一倍,导致劳动力市场以前供大于求、资方说了算的局面被大幅扭转。

这就导致企业无法用3000块的价格招到足够的人——这样的价格,也许有一部分人会接受;但也会使很多人会退出劳动力市场躺平,或者当三和大神干一天休三天,让劳动力市场走向供小于求。而400个用工需求又是必须的,那企业怎么办?只能以3000为基数向上加薪,3500、4000、4500,可能到这时候才能召唤回足够的劳动者,达成新的就业市场平衡。

当然,单单一家企业肯定无法改变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但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政府所迫,进而限制加班、同意双休,那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就必然会改变。以前是200个人加班加点每月6000块,一个月企业要支付120万;现在400人八小时工作制每月4500,企业每个月要支付180万,多出来的60万,就是可以拉动消费的国民增量收入!

而且,还有一个增量利好:

大家都明白一个逻辑,收入越低的人越存不下钱——因为每个人都有最低标准刚性开销。假如两个人的的刚性开销都是每个月3000块,工人甲拿6000月薪,这样一个月他就有3000块存下来——也就是没有投入消费,没有流入流进经济循环。而工人乙4500块月薪,他就只能存下1500块——按比例兑换,就相当于他每赚6000块只能存下2250,有3750要用于消费——这就相当于内需多了750的增量资金。当工厂的用工标准,从以前的200人每月6000,变成400人每月4500,这不仅意味着国人整体收入增长,同样也意味着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将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更高。

劳动者整体收入增加的同时更平均化,这就会给拉动内需提供充足的动力,进而对冲掉外贸减少和投资不振带来的冲击。而未来随着贸易战、金融战、科技展的冲击效应减弱,房地产市场重回增速,内需消费繁荣的作用就不仅限于对冲,甚至可以作为增量,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这才是推动周末双休,以及减少强制加班的真实目的。你以为这政策只是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消费时间,但实际上,它的真正目的是解决消费来源,是在解决就业的同时,拉升劳动者群体的整体收入——部分在职996牛马的收入确实会降低(毕竟你工作时长和工作量少了),但就业会因此变得充分,进而推动国民的整体收入增加。

当然,很多人会说,你真是个大聪明!要是这政策真有这么好的效果,为什么过去几十年不执行,一直拖到现在才执行?

这是因为这项政策能执行,需要两个基本前提,

首先就是中国企业在整体性增加用工成本后,还能正常经营。

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过去的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生产力不够先进,而且全要素生产率不够发达。

这什么意思?说人话就是我们不仅做不了高附加值的产品,获取不了高溢价;拼成本的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由于由于工业体系不够完备,规模化产业集群等优势不够明显,所以相较于海外的其他竞争者,我们的全要素生产成本也没有低太多。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中国制造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我们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压低人工——你甭管是否政治正确,但它确实可以压低商品成本,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因为没有别的手段,所以政府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打工人累点赚的少点,总比企业没钱赚集体倒闭,大家全去喝西北风要强。

其次就是需要劳动力市场格局是供大于求。毕竟这次调整的逻辑,主要是从扭转劳动力供需的角度来倒逼企业,如果劳动力市场本身就供需平衡甚至供不应求,那就不是倒逼企业增加合理用工成本,而是倒逼他们支付不合理的过高薪酬——相当于逼他们倒闭。

那这个劳动力供求关系过去是什么样的呢?过去那些年,中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加上全球经济处于繁荣周期,所以就业市场也是非常火热的——不管你是码字写代码的白领,还是搬砖打螺丝的蓝领,只要你肯干,都能找到工作。

当然,那时候的工作收入不高,劳动时间和强度比现在还狠。但那个年代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这个样子。当时工作待遇差的原因不是因为劳动力供需不合理,而是我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本身就弱,企业就没太多的利润——劳动力密集、无技术附加值的低端产业一般也就3个点纯利润,你要是还刻意制造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倒逼企业扩大用人成本,它直接就没利润倒闭了——最后就是所有人都一毛钱也赚不到。

这就是过去为什么不能这么玩的原因。

那现在为什么可以了呢?

首先是我们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比较成功,从过去的造衬衫袜子为主,变成了造机电产品为主。而机电产品也从过去的组装厂为主,逐渐发展为全产业链通吃。甚至在智能单车等大工业门类跟海外拉出了代差,获得了高附加值。

这是高度层面的,而在广度层面,随着全产业链的建成,中国制造的产业集群优势越来越大,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劳动力成本在全要素生产成本中的占比逐渐下降。

当我们的经济过度到以中高端产业为主,能够赚取更多技术附加值,并且利用综合优势拉开与海外同行的成本差距后,我们就有了整体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底气——这些钱既分的起,分出去后也不会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竞争优势产生太多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自动化、现代化程度更高的中高端产业取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逐渐从过去的供不应求、供需平衡转向供过于求。

供过于求这种宏观大背景下,虽然中国企业赚钱能力比以前强了,但也没有主观动力给劳动者涨薪——毕竟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既然供求关系决定了,6000块就能买合格的牛马,那我何必非要花9000块呢?

这时候就需要国家出手了。过去允许你廉价奴役牛马,是因为知道你没几个利润,海外还有一堆跟你水平差不太多的竞争者——让牛马把草吃多了你是真的会死。现在你都产业升级玩高附加值了,利润都涨到七八甚至十几个点了,海外的竞争者也被你拉出了代差,一点点劳动力成本增加已经不构成威胁了,这时候于情于理,你都该要么给牛马喂点好的草料,要么多养几匹牛马——总之就是要多掏钱。

这就是周末双休和打击强制加班的逻辑所在。产业升级的成功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让中国企业具备了增加用工成本的空间。只不过不管是基于历史惯性,还是基于资本家逐利的本能,企业缺乏这个主观动力的。

所以只能是国家出手来解决。至于解决的办法——鉴于国家不能直接命令企业涨薪。所以就通过落实劳动法,落实双休和加班规定,来改变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合理合法的倒逼企业增加用工成本。

当然,凡事不是一蹴而就,落实双休和禁止强制加班,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在各行各业实现。先从规模大、利润高、承受力强的来,一点一点的扭转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一步一步往下推、往小打,最终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双休普及和强制加班禁止,并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实现劳动者收入的整体性增加。而消费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来自于广大劳动者的时间、金钱双重增量加持,最终将内需带动起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8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无中生有的高手!
下一篇:越南:不是“渔翁得利”,而是“九子夺嫡”!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