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执着于降低持股成本,是一种病!


2025年03月03日 
作者:人神共奋
来源:思想钢印(ID:sxgy9999)


如何计算持股成本才合理




1/4

三种持股成本计算方法


如何计算成本只是一个账户显示方法的问题,但从投资心理学的角度,成本对投资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是投资方法的折射。


主流的经纪商软件有三种计算成本的显示方法:摊薄成本法、先进先出法和平均成本法


以某人在一支股票上的三次操作为例:

1月:10元买入1000股

2月:15元买入1000股

3月:18元卖出500股


3月减掉四分之一的仓位,现有1500股,该投资者目前的持股成本应该是多少呢?


如果使用券商主流的“摊薄成本法”,获利的部分将降低你的持股成本,导致现有1500股的持有成本为:


(10*1000+15*1000-18*500)/1500=10.67元


如果使用“平均成本法”,这个方法认为,计算所有买入仓位的加权平均成本,卖出的部分不对成本产生影响,不管卖出多少,不管什么价格卖出,都不影响成本,计算方法为:


(10*1000+15*1000)/2000=12.5元


如果使用“先进先出法”,同样不考虑卖出的获利部分,但与“平均成本”法不同之处在于,该方法要考虑卖掉的到底是哪一天买的,先进先出的意思是,卖出的应该是你1月最早买入的那一部分,所以成本就变成了:


【10*(1000-500)+15*1000】/1500=13.33


这三种证券交易常见的成本计算方法,后两种都是会计准则上存货计算方法的延伸:


“平均成本法”源自最常见的企业计算存货成本的“移动加权平均成本法”,每一次收货都要重新计算成本,但发货不影响成本,主要适用于那些存货周转率较高、价格波动不大的企业,如大部分制造业企业。


“先进先出”也是常用的存货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企业是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行业,比如化工,或者产品保质期短的行业,比如零售、食品。


“先进先出”是最能体现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成本核算方法,在价格上涨时,财务上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从而体现企业较好的利润水平;而在价格下跌时,则可能导致较高的生产成本,体现企业较低的利润水平。


实际上,以前财务还有一种“后进先出”的财务方法,主要是用于价格不断下跌的行业,比如汽车、电子、服装等,只不过因为该方法降低了财报利润,减少了当期的所得税负担——所以被国家叫停了。


只有“摊薄成本”,没有任何会计原型,是金融产品独创的,但实际上大部分股票经纪商都喜欢用“摊薄成本”,大部分的期货经纪商都喜欢用平均成本和先进先出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会计处理中,所有的成本计算方法都是为了更接近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股票投资也是一样,成本计算需要更符合你所采用的投资方法。



2/4

分批买入算独立交易吗?


“摊薄成本”是最受股民欢迎的方法。


图片


使用“先进先出法”,有一个隐含的假设:你在同一支股票上的每一笔买入都是独立的交易;而“摊薄成本法”背后的假设相反:你在同一支股票上的每一笔买入是同一笔投资。


“平均成本法”的假设介入两者之间,认为在同一支股票上的几笔买入是同一笔投资,但中途获利卖出是独立的交易,卖出的获利是“已实现利润”;而“摊薄成本法”则倾向于认为,在你没有完全清仓之前,你的这笔投资的卖出就没有结束,卖出的获利是“未实现利润”。


所以,凡是用了“先进先出法”和“平均成本法”的软件,都要区别已实现盈利和未实现盈利,而“摊薄成本法”把所有的盈利都视为未实现盈利用于降低成本。


这几种方法其实各有其道理,只是不同投资理念下对成本的看法的差别。


在“摊薄成本法”和“平均成本法”看来,当你看中一支股票,你可以选择一口气全部买完,也可以分批分时间段买入,不管你在什么价格买,买的都是同一个基本面同一个经营逻辑下的同一家公司,因此必须被视为一笔完整的投资。


但“先进先出法”看来,人不能两次进行同一笔投资,哪怕买卖的是同一支股票,2000元的茅台和1500元的茅台,在投资上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摊薄成本法”和“平均成本法”是一种偏基本面投资的方法,它的本质是投资公司,而不是交易,价格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更适合中长线投资的成本判断,在收益目标为三年一倍的投资中,长期股价变化主要体现了基本面的变化,至于你的成本是10块还是12块,对结果的影响并不大。


而“先进先出法”是一种偏交易的方法,因此价格是最重要的,标的并不重要。更适合短线投资的成本判断,在一定期限内有很多笔交易,最终的账户盈利水平是综合胜率与赔率后的整体收益率,大部分交易本身都是小盈小亏,因此对每一笔的买入成本和卖出价格更敏感。


最典型的是对“浮盈加仓”这种投资方法的理解,在基本面价值投资者看来,分批只是为了摊平市场波动,防止成本过高,第一笔投资的“浮亏”正是分批加仓的意义所在,把“浮盈”当成“加仓”的条件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在趋势交易者看来,股价上涨是上涨趋势的结果,而上涨趋势可能是资金的作用,可能是基本面的原因,但上涨不可能在一天内完成,上涨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导致上涨趋势延续,所以趋势交易者的买入至少分为两笔:


第一笔买入理由:预测上涨趋势形成

第二笔买入理由:认为上涨趋势将会延续


对于交易者而言,这两笔交易完全独立,且第一笔是第二笔的原因,卖出时也应该分别清仓:


卖出第一笔:预测的上涨趋势已经出现,在某个信号出现后获利了结

卖出第二笔:对“上涨趋势延续”的判断,在某个信号出现后,认亏卖出或盈利了结


这一理念下,当然不能把两笔买入视为一笔计算平均成本,哪怕行情出现了突变,导致交易者全部清仓,也只是一次清仓两笔交易。


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平均成本法”和“摊薄成本法”的差别。


两者的差异在于卖出的盈亏是否应该计入持仓的成本中,“摊薄成本法”把分批卖出视同一笔决策,而“平均成本法”把不同的卖出视为不同的决策,这种差异同样体现了两种投资方法对“部分卖出”的理解差异。



3/4

分批卖出算独立决策吗?


已实现的盈利是否能降低持有仓位的成本,只是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并没有实际的意义,从理性的角度,任何投资行为都不应该受到成本的影响,但人并非纯粹理性,在浮亏的心态下,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卖出有三个原因,贵了、逻辑变了或有更好的投资选择。


如果是“逻辑变了”,意味着你当年买入的理由不复存在,那么对应的操作应该是全部清仓,而不是部分卖出,所以部分卖出只对应“贵了”和“有更好的投资选择”。


“贵了”和“有更好的投资选择”,区别在于,前者是股价相对于合理估值偏高,后者是相对其他标的性价比降低,所以都是“贵了”。


在认为“贵了”之后,选择“部分清仓”而不是全卖,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股价正处上涨趋势中,后面还有更高的价格,再继续卖;

原因二:基本面非常好,只是估值偏高,因此选择持有一部分仓位,未来如果下跌到合理偏低的估值,就继续买入,如果上涨到离谱的估值,就选择全部清仓。


“原因一”实际上是趋势交易者的“动量投资”理念,上涨会带动更多的上涨。


中线投资往往同时考虑基本面和交易的因素,我之前分析中线投资的特点:


你觉得未来的一两个月内会出现一个催化剂事件,或者是财报、或者是新产能投入节点,或者是行业供需关系改变,或者重磅新产品的验证节点,总之,是那种能导致市场相信他有向上动力的事件。


中线投资的股价变化空间不大,而且意料之外的变数很多,大盘的冲击、风格的变化、资金的进出等,都足以让你“猜对做错”。


分批买入,是为了降低风险,应该计算平均成本,卖出的价格对收益率更重要,所以中线投资的卖出时更看重交易因素,也要分批卖出,第一笔先锁定部分投资收益,但投资并没有结束。


中线两笔卖出的价格一般相差不大,“摊薄成本法”更有利。如果第一笔卖出浮盈,降低成本,则有更好的心态去把握第二笔的卖点;如果第一笔卖出浮亏,意味着当初的投资理由失败了,抬高的成本,有助于投资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了结投资。


根据统计,大部分A股散户的平均持股时间在三周以上,属于中线持股,所以券商显示的持股更喜欢用“摊薄成本法”。


图片


“原因二”是长线价值投资者经常做出决策的理由。


股价的持续上涨,往往是因为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段时间中,投资者还需要观察企业基本面的变化,查看每一季的财报,以提升该公司的合理估值。在上述卖出理由下,两笔卖出的间隔时间常常会比较长,无论是回到偏低的估值还是涨到离谱的估值,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导致两笔卖出价格差别较大。


所以长线投资者如果选择分批卖出,且时间间隔较长,每一笔卖出对应不同的基本面,那么每一笔卖出都应该视为独立的决策,不受之前的卖出影响。


而且长线投资往往获利巨大,很可能你卖出一半就把持股成本降为零,那是否意味着后面不管股价怎么跌,你这笔投资都是成功的?当然不能这么认为。


巴菲特从来没有谈到他的持股成本,在你买完的那一瞬间,成本就跟你的投资无关了。



4/4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回顾一下文章:


1、持股成本计算有三种方法,先进先出、摊薄成本和平均成本,分别适合短线、中线和长线投资。


2、“摊薄成本法”将分批买入和分批卖出视为同一笔投资,“平均成本法”将分批买入视为同一笔投资,分批卖出视为不同的决策,“先进先出法”将第一笔买入与卖出都视为不同的投资决策。


3、成本对投资心理有一定影响,但更可能是误导,两笔卖出价格相差不大、时间间隔不长时,“摊薄成本法”更有利于投资心态,相反,“平均成本法”更有利于投资者作出客观的决策。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技术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投资者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不断做出决策,很多细节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包括成本,我们并非完全理性,受投资心理的影响极大。


比如券商普遍使用的“摊薄成本法”,并不适合长线投资者,很多投资者在显示成本的影响下,老是想要做差价,甚至做T降低成本,远离了长线投资的初衷;这个方法也不适合以趋势投资为主的短线投资者,他们需要精确的知道每一笔买入的成本。


除了中线投资者,“摊薄成本法”也适合以区间震荡套利交易为主的投资者,比如网格交易,不断摊薄的成本更能评估网格交易的成果。


很多人券商软件都可以选择显示成本的方法,建议大家还是要改成更适合自己的成本计算方法。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4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要支持民营企业,要一直支持民营企业!
下一篇:中国县城婆罗门的阶级性!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