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北上广”将不复存在!上海的黄金时代已谢幕,这座城市注定要为它的保守付出代价。


2018年10月14日  浏览(9798)人
0

今天你去问一个刚毕业的人,如果要从事互联网行业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打拼?他一定会首选北京深圳,原因他也许自己也说不上来,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同学们——其他打工者也会这么选。

今天你去问一个互联网创业者,你会首选在哪个城市创业?他也不会首选上海,因为风投家们都扎堆在北京组饭局,那里才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试验场。

而BAT这种级别的公司,和上海从来没关系。

几年前上海的大领导就让下面反思,为什么阿里没有来上海。现在几年过去了,啥也没反思出来,倒是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去杭州工作了——上海人为了工作去别的城市当硬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现在连香港的banker们都跑了不少人去了杭州,上海人再不敢说什么“西湖是上海人的后花园”这种陈年大话了。

据说当年支付宝找建行合作,上海几个支行都不太愿意接手,现在这些支行来自支付宝的存款能占所有存款的一半,跪舔还来不及——这很好诠释了什么叫当年爱理不理,如今高攀不起。浙江海宁原来是的口号是:接沪融杭,前年改成融杭接沪,一字之差,一叶知秋。影响力是时间和质量的累积,等人家都成型了,你再要争取,当然不容易了。

曾经上海是妥妥的互联网第一梯队:先有全中国最高调,最烧钱的亿唐,然后是电商先驱的易趣。论内容输出平台,谁能比榕树下要早?论游戏吸金利器,80后男生谁没买过九城和盛大的点卡?现在十几年过去了,除了查餐馆(大众点评)和叫外卖(饿了吗)以外,你还在用几个上海本土互联网公司的服务?连携程我都很少用了,直接上官网买机票更省心。

上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掉队的?

要知道上海的位置得天独厚,本不缺资源和人才,为什么跟过去十年来的历次互联网风口好像一直都不对付?

就连风投都普遍不喜欢投上海的公司,认为没有发展性。曾经火热的互联网企业只要是上海的,总是没几年活头,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势头消沉得特别快。要知道当年上海的易迅是可以PK 京东的,上海原来的新蛋、丁丁地图、百姓网,都像被下了降头一样,没一家做大的。

但凡有一点做大苗头的上海互联网企业,也总是逃不出被人兼并的命运:本来上海出了个土豆,结果创始人自己闹离婚作死,最后被优酷收购。大众点评本该是上海本土最有希望的互联网公司,结果被美团合并,管理层出局。易迅被京东收购,德佑被链家收购,安居客被58收购,一号店被京东收了。

等自己的种子选手全倒下了,上海政府意识到不对劲了,终于开始推动互联网了,然后整个思路居然还是做好服务。这个反应太迟钝也太晚了。因为上海长期没有互联网大公司大平台的存在,因而难以获得人才集聚效应,没有人才聚集就没有活跃的氛围,不信你自己去发几个招聘广告就知道在上海创业有多难了。

现在互联网跑马圈地都差不多了,各种共享经济就是烧钱打仗,马太效应。中国的城市间竞争不是闹着玩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上海在互联网方面只会与北京深圳乃至杭州越差越大,已经没有了赶超的希望。

很多人自我安慰说上海靠的是金融贸易制造业,互联网只是很小一个Sector,这其实是格局和眼界不够才会有的看法。互联网和水、电一样已经成为全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为丧失了先机,所以也就丧失了其后一系列的新事物落地和爆发的可能性。一轮10年的机遇损失,影响可能会持续整整一代人。错过这波互联网红利可以说是上海近年战略发展上的重大失误。

这口锅到底应该谁来背?

简单的说,这口锅和上海的金融机构、上海的头头脑脑、以及每一个上海老百姓都有关系。三者结合到一起,给外人的印象就是这座城市相当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互联网基因。

上海金融机构有牌照的1500多家,全国第一多,本外币存款十几万亿,上交所,人行双总部,各大银行总部或者地区总部扎堆。但是在如此的金融加持之下,新兴企业在上海依然很难拿到融资。

现在互联网创业和十年前那种车库文化早就不一样了,现在就是拼钱的游戏。

idea谁都有,你能想得到的东西别人也都能想到,做法步骤没有质的区别,所以一开始起跑线谁也不会差对方多少,关键就看谁弹药充足,钱够烧,看谁先拿到融资,看谁先用低价打名气抢人头,看谁先发动兼并大战。上海的金融机构对新兴企业如此保守,年轻企业家们一开局手里弹药就比别人少,怎么和人家拼?

当年有好多互联网草根企业都跑去浙江落户了,当地政府提供各种税费土地等的支持。如果同样规模的公司跑上海来,上海眼皮估计都不会翻一下。当年的张江和漕河泾都是荒的不能再荒的农田,才会拿来做所谓创新基地。现在真的有点名气以后,要再吸收新的初创公司又把门槛提的很高。上海这个地方从上到下,只会正眼看待“已经是个人物”的人,对于“尚未证明自己”的人,充满了无限的警惕。

樱桃好吃树难栽。风霜雪雨的风险又不想承担,怕脏,怕事儿,只想等着摘果子,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呢。起步阶段没有深圳那么risk taking,发展阶段又没有杭州那种扶持,最后的结果就是留给更有背景和政策的北京资本摘了果子。没被北京同业竞争者收购的,结局基本都是投靠了腾讯系或者阿里系。

过去的成功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

不可否认上海90年代引入外资总部经济是一场巨大的成功。

外资在铁幕外足足等了几十年,憋足了一股劲快速涌入,这波资金直接引爆了上海经济的起飞,再加上国家在当时放松了对上海的税收上缴义务,上海财政终于有钱进行基建升级,这才有了徐匡迪时代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力波啤酒在2000年的时候推出了一个电视广告歌叫《喜欢上海的理由》,给上海人黄金般的90年代做了个里程碑式的总结,当时几乎所有上海人都会唱这个歌。

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本土民营经济还很弱鸡,基本上都以初级加工品为主,苏南浙江的乡镇企业只能做做炒瓜子和塑料脸盆,传说中的牛仔裤换飞机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而当时进入上海的外资都是通用,大众这种公司,一来就是一条先进生产线,产值把民营小虾米爆成渣。上海人骨子里二三十年代留下的买办血液被瞬间激活,立刻把这波红利啃了下来。

因为这轮大发展的记忆实在太过深刻,以至于外资和总部经济深深的刻入到了这座城市的记忆里,严重影响了其后的发展路线。上海人上到政府官员,下到街坊大叔,对外资往往充满了无限的敬仰,而对民营经济留下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村炮和土鳖的阶段。这种偏见造成了整个城市的买办文化和高级打工仔文化成为主流价值观。

上海的国际化其实就是买办文化。过去上海的名校学生以进世界五百强为目标(当时500强基本可以和外资划等号),在五百强里打工的人都觉得有面子。哪怕是国企个个都觉得土。没想到现在风水轮流转,最有成长性的反倒成了中国本土企业。

前几天问了一家荷兰500强上海办公室的人,他们居然到现在工资还停留在6,7年前的水平。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现在已经开到多少钱?没概念的上网去搜一下,吓死你。那些一毕业就进外企的,现在也就过个中产日子,基本都卡在玻璃天花板进退不得,一把年纪了还要天天看大老板的脸色,和那些身家过亿的BAT早期员工同龄人的差距早已是几辈子也追不上了。

拜错师傅学香港

董建华说得一口老派上海话,比90%的上海人说的好听的多。因为香港上流社会中的上海籍政商人士和上海的特殊历史渊源,这群人一直以来是上海市政府的座上宾。也因为两个城市有共同的西方殖民地背景,导致上海的管理层在90年代的时候直接借鉴了香港的许多城市发展经验。

这些经验在当时看来是先进的,但现在随着香港自身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回头看这些发展思路,其局限性其实给上海埋下了不少祸根。

香港给上海上的最坏一课就是房地产经济。

董建华后来自己就掉到这个大坑里到今天也没爬出来。当然房价这个问题其他城市也不能幸免,但因为其他城市除了房价以外的成本并不高,所以房价造成的营商成本尚可接受。上海则不然,各方面成本高企,房价再翻上几番,那中小企业基本就没活路了。

香港自己现在就为此所困,如果你很久没去香港的话,你再去会发现很多老字号现在都找不到了,因为房租太贵,所以每天都在不断的关张。沿街能活下来的都是那些高附加值的金店化妆品店,以及满街的房产中介。老字号尚且如此,普通年轻人要创业搞点小餐饮什么就更没戏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怨念,成天搞事。如果能像大陆现在这样,互联网提供这么多新的机会和可能,我想香港年轻人也不至于戾气爆棚。

上海学香港学错的第二课是精细化管理,直接后果就是上海开一个企业,合规成本太多。精细化管理其实是好的,能带来更好的城市管理水平。但错就错在时机不对,上海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还远远没到能承担的起精细化管理的时候——要知道精细化管理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非常昂贵的成本。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讲究野蛮生长,先污染,再治理,先擦边,再洗白,太规矩是做不成事的。像马云这种人,在杭州他可以胆大包天搞出支付宝,如果在上海,大概老早就被经侦抓起来了——几十个亿沉淀在支付宝里是闹着玩的?赶快给我研究合不合规,赶快给我关掉。广东那边就更是了,为了留住大户什么都可以谈,连劳动法可以商量。这在上海不可想象,所以需要容忍踩线的行业,上海都发展不起来。

过度谨慎同样也让香港错失阿里,几年前阿里ipo的时候首选香港,结果一群腐儒跳出来说AB股不符合香港公司治理传统,最后马云去了纽约敲钟。香港政府后来终于反应过来了我操我干吗要和钱过不去,终于同意双股权了,但黄花菜都凉了。这种鸡掰气质决定了香港是搞不出互联网的,只能眼睁睁看着深圳把港科大那帮人吸走,自己的数码港最后只能沦为一个房地产项目。

屌丝完胜体面

无论你是否接受,得屌丝者得天下已经是互联网这个最依赖规模效应的行业的第一信条。整个中国互联网过去10年的发展路径就是一部rise of the rest的故事合集。我们几乎是眼睁睁见证了各种应用和软件一步步的堕落,见证了娱乐内容不可救药的向低智商方向滑去。到今天为止,体面和高雅已经全面溃败。

屌丝们的数量是压倒性的,这意味着从商业最大化的考虑,最理性的选择是把你能动用的所有的资源都堆给屌丝们——你要揣摩屌丝的心理,你要压抑自己critical的品味,你要忍着恶心去伺候好他们那些愚蠢恶俗的需求。而作为回报,你可以从中国无穷无尽的屌丝身上榨出巨量的财富。而这正是大部分互联网巨头崛起的不传之秘。

这个过程对上海人来说,实在太难了。因为对高级品味的追求和对低级品味的鄙视是刻在他们血液里的东西。他们很难忍着恶心去serve那些自己所鄙视的人。上海的城市气质和残留的互联网人才,相当不适合中国互联网后半场那种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可以说他们在对产品的设计和理解这件事上已经跟不上中国屌丝们狂奔的步伐了。

这种“节操”和“底线”让上海在互联网大潮中错失了无数发财的良机。因为本次互联网泡沫本质是以消费傻逼为动力的泡沫,哪个地方屌丝越多,哪里的互联网发展的就越好;哪些人骗屌丝的水平越高,哪些人的互联网创业就能做的越好。假医假药广告,卖假货,约炮色情,这些都是BAT的第一桶金。企业都有原罪,越是爆发原罪越大。上海太decent,第一桶金就这么没了。

我身边的上海人,要创业的人说出来的想法都无比文艺高端清新——这显然不可能有前途,因为他们幻想中那些高层次高消费的人们,数量级比起屌丝那是沧海一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上海本地的网红店根本赚不了钱,只是场面好看而已。

这种差异在文化领域体现的最淋漓尽致,上海的本地文化决定了他们生活方式和文化是一种“小资、矜持、低调”的文化特色,像很多地方卫视那种大大咧咧,说话和行为经常出格的综艺根本不是上海人的菜,但也正因为如此,以雷人、奔放和大尺度来吸引屌丝的内容制作团队,能抓住全国的屌丝的心,迅速获得流量而暴富。

根深蒂固的打工文化

BAT起家玩的是偏门,恰恰上海人是最不愿意玩偏门的一群人。上海普通老百姓相比北京,其实不是很待见互联网企业,这其实是个导致出不来互联网独角兽非常重要的因素——人都是有社交压力的,当你的父母,你的同龄人都反对你瞎折腾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扛住不受到一点影响。

几个年轻人合伙搞个皮包公司,中老年人感觉就是吃青春饭,胡闹。年轻人有很多自己也觉得不靠谱,所以你想靠一个初创公司招到上海本地年轻人是很件稀奇的事情。上海人讲究的是大平台当买办,就像《围城》里相亲的张小姐那一家一样,用着洋货,过上有腔调的生活,讲求的是一个生活的品质。这是一个城市的基因,就跟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很难去改变。

上海人对于高大上的工作环境有极强的偏爱。我记得最夸张的一个例子是几年前开心网还活着的时候,那时候上面流行各种话题投票,我记得有一个上海本地的投票是,如果可以在环球金融中心(当时上海最好的写字楼之一)工作,但是每个月少1000元工资,你愿意吗?我看了觉得这也太可笑了,这还能有人愿意?点开发现居然有几千人点了愿意。

在我毕业的那几年,一份所谓的好工作,指的有且仅有陆家嘴的高楼大厦里的各大金融机构,或者静安寺、淮海中路附近的咨询、律所、奢侈品巨头、快销巨头。再不济混个四大,方便以后跳槽。连进政府做公务员都自觉低人一等,你互联网是什么鬼?跟一群屌丝混一起,想想就丢人。张江那么远,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荒芜之地,鬼才去的地方。

十年前,复旦出来的人,去商业银行都是差的。你们别看现在复旦系的基金经理数量全国第二,掌控的金额全国第一,新财富排名什么blabla的,当年去中资的都是二流货色,经院和管院最好的学生都被GS掳走了,刚毕业起薪就快小一百万港币了,下面还有一堆麦肯锡什么的追着要我,我为什么要像去开宝箱一样的互联网行业?


所以出不了BAT那种大型互联网公司上海人民根本无所谓,也不捉急,过得开开心心,根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对于互联网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上海这个城市最一流的人才都被外企和垄断国企刮的一干二净,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还招个屁呢?

阿里巴巴创业的时候,十几个人挤在小区一套房子里,换了上海这么高的机会成本,有几个人才能够坚持下去?当年蔡崇信放弃了百万美金年薪跑到阿里巴巴跟马云混,年薪只有600美金。上海人是绝对做不出这种事情了,所以活该人家今天发大财。

年轻人进取心严重不足

外地人看到这里可以不用看了,该说的都说完了。下面的内容是写给上海本地男小为的。

我知道看到这里很多上海人都要在评论区骂我了,先别急着反驳我。我自己就是上海人,所以我非常了解上海这代年轻人在想什么。所以我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你一个事实:

有句刚句,我们上海年轻一代确实就是进取心不足,而且我们极其贪图安逸。

饿了吗大概是上海少有的现在还算拿得出手的一个互联网公司,他们CEO也是上海人,交大的。他对上海人的评价如下: “上海人不行的,互联网行业就没有上海公司做得好的。上海人,想赢怕输,喜欢守着自己的自留地,没有搏性、没有赌性、没有狼性!”

除掉狼性这个词到底好还是不好我们不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挺确切的。上海整座城市的气质就是这样,精致而又现实,慵懒又胆怯。顺便说一句,饿了吗这个公司一点都不像上海人办的企业,据说他们里面的上海人背后都当他们老板神经病。

上海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吃喝玩乐有重的迷恋,而对上进心过重,事业心很重的的人评价非常低。上海话里有一个字是形容吃相难看的奋斗逼的,这个字是“要”。千万别被这个字挂钩上,一旦挂上了,那你本地社交圈瞬间就崩坏了。这字在别的地方也许是中性词,但在我们大上海绝对是个贬义词。

相反,如果你努力往“要”的反面走,那你就会被赞誉为有腔调,有个性,总之肯定是褒奖你的。比如那个阿大葱油饼就很反应上海人的观念:五点下班,不管排队多少人,人不稀罕你那几个钱。关键是涅节一定要过的瑟瑟一一,这是最重要的。


年轻人缺乏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和他们的上一辈人有很大关系。上海的上一辈老人被体制化的特别厉害,导致上海人大部份普通人遵纪守法的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多,不爱来事,小心谨慎,亦步亦趋,讲究和家人在一起随遇而安,平淡过一生。到了我们这一代的观念就变成只想当标准模范员工,但当不了也不敢想,去做一个腥风血雨杀出来的老板。

有点钱的上海家庭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上海历史遗留人才都来和欧美外企有关系,习惯了那种压力和氛围工作,根本无法接受初创互联网式的鸡血工作方式。最向往的工作一定是事少离家近的,钱多不多是次要的。百姓网的创始人是河南理科状元。据说是娶了上海弄堂女后也开始喜欢小资生活了,后来就没声音了。现在进入上海的外地人也学上海的样子追求小资情调,喝喝咖啡,泡泡女人,这样自然是不可能有创业氛围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活的太精细是个很奢侈的事情。现在这个年代想赚大钱都要拿命搏。过度的守成思想和既得利益的稳定 使得上海很难有那种草根拼命自己创出份天的土壤。就算出的苗子也很难长成参天大树,持久力也不够,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局面。

我们父辈这代就快要要推出历史舞台了,但是我们准备好了接班没有呢?

一点后记

没有上海的发展,那现在的中国经济不可能上一个台阶,上海对国家有恩。但上海这几年逐渐没落也是事实,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

上海没有抓住这十几年的机会,足以让人痛心疾首。上海这十几年来优势已所剩不多。 互联网这种发展潜力巨大,政府插手又少的东西可以说是几十年才有一次的机遇,上海没抓住。没有优质企业冒出来,外资红利也没了,大量的高薪高位流失到其他城市,最后本地人只能混日子,搞到连地铁划旗子都有大学生去抢。

互联网是一个极度年轻化,特别需要坚持和冒险的行业。京东曾经持续巨额亏损,亏到连外人看了都害怕,小米的崛起像极了一部玄幻小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然这样。最近几年,属于中国战略机遇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后的十年变化更大,这代上海人要是抓不住,前途堪忧。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澳洲Mirror,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上海错失互联网机遇?真乃无知者无畏也!

最近,一篇名为“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的十万+文章,不但刷爆了朋友圈,还引起正规媒体如《解放日报》的注意并评论,影响不可谓不大。该文认为,在互联网大潮中,上海落伍了,至今没有产生互联网大企业,它更严重的指责是,上海的大环境不欢迎创业者,不拥抱创新者,而上海的市民文化谨慎有余,冒险不足,互联网企业在上海很难延揽到所需人才。因此断言,今后上海也不大会产生互联网大企业。

不能说文章一点道理没有,否则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但文章的基本判断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和现实。

二十多年前,大家都笑说,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意思是上海人既高雅又赶时髦。互联网这么时髦的玩意,上海人怎么会错过呢?实际上,上海也真的是互联网大潮的弄潮儿,网上的老司机们,几个没有上过易趣、盛大和榕树下呢?天下又有谁人不知携程网?所以,上海不但孕育过互联网大企业,还产生过超级互联网企业呢。

其实,文章仅仅正确地指出了一个现象,当今的互联网独角兽,BATJ,要么在北京,要么在深圳、杭州,就是不在上海。但由此推出上海不适合互联网创新企业生存,就太牵强了,它说的一些上海人的毛病,全世界哪都有,包括北京、深圳、杭州。

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BATJ出现在北京等地的原因。这个不难想明白。马云在杭州创业阿里,马化腾在深圳创立腾讯,李彦宏、刘强东在北京搞出来百度、京东,直接原因是各自在这些城市上学、成长,熟悉这里的环境,有感情,有人脉。事实是,他们创业都不容易,都是四处碰壁之后,才有了转机,最后站稳做大的,如果非要说当地当初就慧眼识英才,鼎力相助云云,就是罔顾事实了。如果他们选择来上海,不敢说更好,但起码不会差太多。携程不就是在上海成功的吗?

当然,也有其他因素。比如互联网企业,也属于政策性很强的行当,和政府政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第一代以新闻评论为核心的门户网站,好比新浪、搜狐,它们要紧跟政策,在北京,便宜行事。以至于网易也从广州搬到了北京。即便是第二代、第三代公司,也有类似的问题。尽管北京并不是中国商业气氛最好的城市,起码不如上海,但互联网企业还是愿意选择注册在北京。因此说上海没有互联网独角兽是整个环境不够好,逻辑是不通的,或者是搞反了的。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上海不具备北京那样的“得天独厚”,还是产生过上述以携程为代表的互联网明星企业,现在还在不断有后起之秀,如九零后念兹在兹的B站,外卖巨头饿了么,以及洋码头等等。这似乎只能证明上海更欢迎创业者,小人物,更适合互联网企业成长吧。

其实,BATJ都在上海设立了分中心,有的对总部还特别重要,如阿里的蚂蚁金服。难道这些分公司,和上海没有一毛钱关系?恐怕是关系大的很。要知道,腾讯也好,阿里也好,京东也罢,当它们发展到较高水平后,都要变成某种形式或者某种程度的金融公司,比如腾讯的微信支付,阿里的支付宝和余额宝,京东钱包等等。上海是中国金融中心,人才济济,市民金融意识素质世界一流。无论是谁,都不能忽略上海,利用上海的金融资源呀。

有人说,上海好几家不错的互联网企业都被北京深圳的企业收购兼并了,上海还是不适合互联网企业做大。确实,土豆和优酷合并成合一集团,最后又被阿里巴巴收购,大众点评卖给了美团,易迅被京东收购等等。并购很正常,被并购说明企业很优秀,而企业不会因为并购就消失。

更重要的是,上海的一些优秀互联网企业,不但没有消失,退步,也没有被兼并,而是一直在努力进取,还并购其它企业,其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比如携程,就一直在追随甚至引领自己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业态的进步,如今,已经完成了对在线旅游市场的新的整合,是全世界最大的流量入口之一,最顶级的在线旅游服务商,提供海外当地导游,全球24小时SOS服务等贴心服务。

携程这样的企业,也许不如BATJ那么拉风,那么火爆,天天上头条,但它们秉承了上海人和上海文化中的细腻、精致、安静和低调。它们的服务可是实实在在,熨贴得很啊。这难道不比热宝有价值?怎么说互联网公司也是服务消费者的吧。

如果一定要说上海错过了互联网的某些发展机会,那就是互联网的那段野蛮生长的日子。想想十多年前,新浪的聊天室有多疯狂吧,它们与上海的气质有些冲突。

有人说,携程不是也出事了吗?是的,但和BAT的毛病相比,简直不值一提。百度的魏则西事件,淘宝卖假货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连续拉入黑名单,是不是更大的负面消息?携程知错即改。有人说从此卸载,不用携程,我想这是气话,不用它,用哪家?

再比如,陆金所。这几年P2P遍地开花,热闹非凡,可是假的平台,跑路的公司也多了去了。值得信赖的平台,坦白说不多,而优质服务的大平台,更是少的可怜。但陆金所却靠着优质服务积累起卓越声誉,是目前中国最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一。它也在上海。

携程、陆金所也并非上海互联网企业的全部,你能说上海互联网企业不进步?

BATJ的创始人都很牛,一举一动都能吸引媒体的注意,演讲啊,饭局啊,总让人津津乐道。但在我看来,携程的当家人梁建章更值得尊敬,他创办携程外,还多年持续地不遗余力地为中国人口政策鼓与呼,是二孩政策的主要推动者。

也许,还应该指出,互联网存在的初衷,就是打破行政和地缘的界限分割,在互联网时代,画地为牢是落伍可笑的,硬说百度是北京企业,腾讯阿里是深圳、杭州的企业,未免有点迂腐,它们只是注册在那些地方,而且具有偶然性,它们实际上都是国际化公司、跨国公司,在全世界布局、融资,当然也必须包括大上海。

因此,只能说上海互联网企业有自己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它们不同于BATJ,尤其是它们不愿意在聚光灯下展示自己。

上海现在是,我想将来很长时间内依然是中国经济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GDP第一服务业制造水平也第一的城市,最国际化的大都市。携程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足以证明,上海在将来,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互联网独角兽公司。我期待也确信这一点。

所以,与其武断地批评,不如静下来,好好总结沉淀一下,过往上海互联网企业的特色发展路径和优势、特点,这些优势和特点,恰与上海整个经济文化环境相契合,是未来上海培育更多更强的互联网企业所要重视和借鉴的。



已有933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中国对美国系统“植入间谍芯片”?别逗了,前段时间不是还叫嚣说没有美国芯片,中国啥都造不出来吗?
下一篇:为何总是等到反映强烈,政府部门才开始动作?为企业减负该“壮士断腕”了!
评论或留言 0

关注公众号获取新网址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