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看病要趁早!


2024年09月09日  浏览(1608)人
0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忘记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学的了,尤记得这篇古文要求全文背诵的时候,还挺好背的。因为层次清晰,同时节奏紧凑。先带着小伙伴们复习一遍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因为这个文章还挺好懂的,所以就不逐字逐段的分析了。故事似乎逻辑挺简单的,大概就是一个“讳疾忌医”的故事,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良言难劝爱作的人,良医难治该死的鬼”。
这个蔡桓公就是“该!”
但是,这个故事真的这么简单么?“明明发现了问题”,想要改正却这么难呢?
昨天的时候,写了你,真的健康么?作为今年要写的书《组织,病了》的开头,今天接着这个话题说。
病了,怎么办?当然是“有病看病”了。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呢?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先说两个冷知识,蔡桓公和扁鹊,这两个人到底是谁?
先说蔡桓公,历史上的确有一个蔡国,但是国君被称为“蔡桓侯”,在公元前695年去世,而蔡国是在公元前447年被灭,那个时候“战国时期”的扁鹊还没出生。相对更靠谱的“蔡桓公”大概是战国时期的齐桓公田午,而当时的齐国国都在“上蔡”,所以也被称为“蔡桓公”也不是不行。田午出生于公元前400年,和“扁鹊”比较活跃的年代是差不多的。
而历史上所提及的“扁鹊”,其实是一个代称,从黄帝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一个称谓,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到的“院士”这种头衔。所以“扁鹊”在历史上好几个时期“活跃”过。而战国时期活跃的“扁鹊”大概也是公元前400年前后。
不过,历史人物是谁其实不重要,韩非子写这个文章,主要也不是为了“考据”,而是为了“说明问题”。
图片
那韩非子想要说明什么问题?是大家所理解的“讳疾忌医”么?其实并不完全是。
韩非子师从荀子,但对于《老子》的学说也很感兴趣,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他大概是第一个正式解读《老子》并将其解读流传于世的人,在他的著作中对《老子》的解读分为《解老》和《喻老》两部分。
而《扁鹊见蔡桓公》这篇出自《韩非子》中的《喻老》篇,写作目的是解读《老子》里面的一些观点。什么观点呢?
“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这句话出自了《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可能有小伙伴说,“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里面没有这句话呀?那是因为我们教材在选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所删减。
在讲“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前,韩非子说: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在讲“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后,韩非子说: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所以,韩非子其实想讲的,是一个【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故事。
是想说明“想要办成一件很难的事情,要从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做一个很大的事情,要从最细小的地方下手”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为什么难?因为有三不。
不知,不想,不信。
先说不知。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一个整体框架和认知的。绝大多数人缺乏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去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
根据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但是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有“隐患”就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试想一下,假设你今天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你看到乘客上车没有系安全带,你就拒载。如果乘客没有一个安全风险的认知,大概率就是反手给你一个投诉加举报。
所以,大部分不管是个人的健康问题,还是一个组织的健康问题。大部分人是没有察觉的。
即便有人指出来,大部分人也只会觉得“聒噪”。
再是不愿。
调整,是要花费成本的;决策,是要承担风险的;改革,是要触动利益的。
在问题还没有完全爆发的时候,没有到不可收拾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动力的。为什么?因为没有“正向激励”。
图片
试想一下我们生活的现实场景。两个县,一个县平时花了1000万进行防洪,一个县没花这个钱。等到洪水来了,第一个县平安无事,第二个县的领导身先士卒,带领团队花3000万堵住了缺口。
问,哪个县领导会受到表彰呢?而如果洪水没来,那个花1000万修堤坝的会被会被质疑浪费公款呢?
治病也是这样,你会感谢那个说你太胖了需要跑步锻炼的医生。还是会感谢那个,在你血管被堵住,给你心脏做支架手术的医生呢?
不管是治病还是改革,处理问题最高明的人,都是在问题刚出现时就解决问题,但这种人通常不会太有功劳,反而是救火队员会得最多的奖赏——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团队整天都在救火,谁会得益?大概只有救火员得益,团队整体受损……
所有人都知道,企业改革转型的最好时期,通常是在健康无事时,尤其是在上升期、做增量的阶段,此时企业资源多,状态好。但是,平安无事时人与企业都很难想要改革,毕竟此时钱好赚、日子好过。在这种时候搞改革,也最难凝聚共识,大家都会问——“真的有必要吗?”
但是往往企业什么时候最爱提改革转型?通常是遭遇挫折,内忧外困的时候,但经常已经错过最佳时机。
最后不信。
人心不能揣测。蔡桓公一开始对扁鹊的评价是什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是的,对于任何一个主动给我们提建议的,如果前期没有很好的信任建立,那么我们往往会怀疑对方的动机。
巴菲特曾经说过:不要问理发师你需不需要剪发。日常生活中,其实这样“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现象还是挺多的。
你去问药店买保健品,问销售人员女性缺血不缺血,男性肾虚不肾虚,孩子是否缺微量元素,大概得到的都是需要“补”。
而你去各大咨询公司咨询自己公司的问题,做品牌的一定告诉做好品牌就解决问题了,做定位的一定告诉你做好定位就解决问题了,做股权的一定告诉你要做好股权就解决问题了……
这些都可以归类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最顶尖的大师,当然是“上医治未病”,在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的时候就把问题消灭在萌芽。而最一般的“骗子”也可以“好治不病以为功”说的头头是道,因为无法验证。
而难的就在于,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无法分清“大师”和“骗子”的区别。所大多数人下意识选择“不信”。
不知,不想,不信
或许这就是明明很多时候问题就在眼前,却看不到,抓不住,改不了的原因吧。
那既然我们都知道“看病”要趁早。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才能避免上面提到的这种问题呢?
下一章节:自己做一个医生(不定期更新)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9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最后一轮的盛宴,今日开启!
下一篇:用“矛盾论”,看透投资本质!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