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一早起来,有看到了两个新闻,看完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8月31日,一位外卖骑手在送餐途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瘦弱幼儿独自坐在出租屋床上。这个一岁左右的孩子,体重仅有四五斤,严重营养不良,发育迟缓。骑手发现“疑似被遗弃的”孩子之后,立即拍摄视频并报警。视频中,孩子瘦弱的身躯显得格外刺眼。昨天警方回应,孩子并未被遗弃,孩子的母亲精神状态不佳,沟通不畅。孩子的父亲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从外地赶回,前往医院看望孩子。面对镜头,他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自责:“我一直在外面打工,家里的事都是她(母亲)在管。但我没想到会是这样……”也是在昨天,某省级媒体报道了一则“妈妈带着两个年幼孩子送外卖”的新闻。报道中,一个外卖员妈妈带着两个年幼孩子送外卖,女儿小小年纪已学会帮妈妈取餐……两个新闻都和“外卖员”相关,也都跟“孩子”相关。或者更应该说,这两个新闻和我们每一个人相关。这两个“新闻”出来之后,“舆情”汹涌。汹涌的点在哪里?可能从媒体报道的角度,有一部分考虑是想宣扬外卖员“见义勇为”,宣传外卖员“自强不息”。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留言都指向一个方向:
养不好为什么要生?
绝大多数舆论的都指向孩子的父母:
单纯从报道中看,第一个新闻中孩子的父亲为了家庭在外打工,想来应该也不容易,而第二个新闻中,那个努力送外卖的母亲,或许已经做到了她能够做到的努力“极限”。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慨叹生活不易,而这两个新闻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很多社会情绪的出口。客观来说,不管从时间维度看,还是从空间维度看,这两个新闻所描述的,是最最最困难的家庭么?我二十多年前高中毕业,跟团去贵州山区做公益时看到,山区里的孩子很多真的是没有一双完整的鞋,和一个结实的书包的。走访了几个学生的家庭,有的家里都还没有通电,有的家庭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而今天全职送外卖的话,大概可以有3000-5000元的月收入。从绝对数字上已经比当年的山区,比农村好多了。这是时间维度。而今天,如果你想要去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参差,就到医院的重症病房呆几天,特别是那些“重症儿童病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悲喜”其实并不相同。“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的事,每天都在发生。这个视频中的家庭,并没有遭遇到这样命运的打击。这是空间维度。那既然这两个“新闻”所体现的既不是最困难的家庭,也不是最悲惨的境地。那为什么却最能触动到我们每一个人呢?在今天,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如果单单靠自己的努力劳动,即便是很努力,也是很难在城市中安居乐业,成家养娃,是很难过上相对有保障的生活的。这种“可能”其实很可怕:
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一生永远平顺,我们也都不能假设自己的一生不会遇到风浪。那么,如果遇到了风险和波动,那么自己,是否会有沦落到这个状态的风险么?而这样的“风险”高高悬挂,那么一个相对理智的人,是一定不会选择去“结婚”,去“生娃”的。更不用说,选择去“创业”了……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思考,从国家的层面而言,今天我们是否有能力建立起来给所有人“兜底”的社会保障网络呢?和二十年前相比,2003中国的GDP是11.7万亿,2023年这个数字是126万亿。二十年间,这个数字提升了超过10倍。在2003年那一年,中国新生儿数量是1600万。而2023年,中国新生儿的数量是900万。经济发展了10倍,但是普通人越来越不敢生娃,不愿生娃,不能生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想来和我们现行的“社会兜底”制度,是有关的。这个“兜底”不是说政府要去养懒汉,但是让一个健康的勤奋的年轻人在努力的情况下,不会担心还“生不起,养不起”,或许应该是当今社会应该做到的的底线。希望这个问题早些被回答,也希望这样政策的转变,早点来,再早点来。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