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熊市的后期都是绝望的,2008年的绝望在于经济数据忽然断崖式下降,有一种不知底在何处的恐慌;2012年的绝望在于经济增速换档后的迷茫,以及换届空档期间的大量观望;2018年的绝望在于恐惧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否已经终结。而2005年的绝望,不在于跌破1000点,而在于其与宏观经济面的背离,是一种“怒其不争”的绝望。历年熊市底部,宏观经济多多少少都有问题,或者货币政策是收缩的,唯独2005年的宏观,怎么看都应该是一轮牛市:4个季度的GDP同比分别为11.1/11.1/10.8/12.4,比前一年明显加速,制造业PMI全年在52-58之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在25%以上。货币政策是平衡中性,由于全年CPI/PPI从高位回落,10年期国债利率一路下行,政策利率没有任何变化,而人民币正是从2005年开始了长期升值。在标准的“高增长、低利率、低通胀”背景下,微观面投资者个体感受也很好,人均收入开始加速增长,加入世贸后沿海工厂外贸订单拿到手软,外资疯狂投资中国,创业成功率很高,大量体制内官员下海,房价开始不断上涨……为什么A股与宏观经济如此背离?那时最流行的解释是,中国股市跟经济无关,连赌场都不如,有制度缺陷,要推倒重来。其实,下跌并非全无道理……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