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一个问题,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到隋唐时期才正式出现?难道前面的这些个“帝王”,没有谁能想出来这个“好办法”么?只能依靠宗族,察举制,又或者九品中正制这种方式来推荐人才么?“非不愿,实不能”也,科举制能够实施,是需要前置技术条件的。一个是造纸术,一个是印刷术。隋唐时期,随着造纸术的进一步普及和纸笔的大量生产,使得书写材料变得更加便捷和普及。这为科举考试的大规模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更多的考生能够负担得起考试所需的书写材料。有史料记载:仅唐代向朝廷贡纸的就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11个州邑。由于产纸量大,社会上消耗量亦甚可观,只以唐内府集贤书院为例,大中三年(849年)一年内用蜀纸10000多张,抄写365卷书。虽然活字印刷术在宋代才得到广泛应用,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经极大的普及了。而正是因为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于知识的垄断才从原来皇亲国戚,勋贵手里,慢慢转移到了各个地方的中小型地主家(一般农民家庭还是读不起书)。这也就才有了科举考试的出现,这也就才有了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制度格局的深刻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会推动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提升,更会重塑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甚至……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8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