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丘吉尔和罗斯福远赴重洋来到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小镇雅尔塔。此次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拿出了非常详细的“联合国方案”,以此作为战后新秩序的框架。在最核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方面,除美、苏、英三大强权外,罗斯福力主将中国也纳入该名单。我们很容易理解,罗斯福拉抬中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制衡苏联在亚洲的影响力,至于说蒋介石后来败退台湾,则是其无法预料到的。以今天的视角看,罗斯福此举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我们很难想象假如中国不是常任理事国,当今世界将是怎样一般情景,会对联合国发挥全球影响力带来多么大的冲击。至于说法国,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常任理事国,要归功于两方面因素。其一当然是戴高乐将军和他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法国本土沦陷后,迁到英国从事抵抗的戴高乐一直在整合法国海外殖民地,至诺曼底登陆前夕,法国临时政府已在北非阿尔及利亚挂牌成立,麾下拥有38万人的地面部队,戴高乐本人也是以临时政府首脑的身份重返法国。其二则是英国的大力举荐。为了阻止苏联势力深入欧洲大陆,英美急需扶植德法与苏联抗衡,同时还要德法相互制约,于是把法国拉入“五大国”行列便水到渠成。在联合国众多制度性安排中,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向来备受关注,它本质上是在二战末期特定国际形势下设计的一项制度,为了保障主要战胜国的意志。随着国际形势进入美苏争霸年代,“一票否决权”迅速成为……
赞
赞
已有21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