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为什么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在重要决策时昏招迭出?


2024年07月12日  浏览(2830)人
0
作者:马卡卡   来源:知乎

在1948年8月3日召开的南京军事会议上,蒋介石质问各个将领:

为什么匪军的将领作战这么积极主动,而我们的将领抽一鞭子才能走一步?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的各个作战计划,并不是毛泽东亲自布置的,而是刘邓根据形势变化,自己决定的战略,然后打完报告就直接执行了,为什么你们不能也有一点独立自主的能力呢?

千古完人的话发人深思啊!

是啊,为什么国军将领都要领袖亲自告诉了以后才会做,领袖不说就不知道做呢?

不久之后,救火队长杜聿明为了配合总统的这番讲话,主动在淮海提了一个作战计划:

趁匪华东及中原野战军分离之际, 集中国军主力, 先寻求陈匪一部, 予以击灭后, 再进而击灭其主力, 规复山东;

同时, 以华中国军主力, 在豫西方面发起攻势, 以牵制华中地区刘匪伯承部, 阻止其向东转用。

这时候,粟裕的小淮海战役计划还没有提出来,如果真的按照杜聿明的计划进行,华东野战军的情况还是比较危急的。

我们不能说国军一定会胜利什么的,但是最起码不会被动挨打了,这比真正淮海战役大爆发时候可好多了。

图片

杜聿明拿着这个作战计划去南京找千古完人,他不在,去了北平指挥辽沈战役了。

杜聿明问参谋总长这计划行不,行的话我直接执行了。

顾祝同不敢吱声了,说你还是去一趟北平吧,杜聿明后来说:

蒋听了我的报告后, 并未马上决定, 只说 :待研究以后再说 。

十月三日, 蒋再次找我谈话。

他说:徐州的计划, 可以照你的计划实施, 你回去同顾总长商量着办。

我说:我已见过顾总长, 总长说请委员长批准后才可以实施。

蒋当即批了“此案可行,交顾总长核办 ”十个大字 。

我当日飞南京, 四日见了顾祝同。顾见到蒋的批示后有点踌躇不决。

又经再三协商,才决定 10月 15日照这个计划行动。

到 15日清晨, 蒋介石得知锦州危急的消息,又来电叫杜聿明不要执行这个计划,并随他到东北去,指挥锦西、葫芦岛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恢复锦州的行动 。 

徐州国民党军此后二十一天 (至十一月六日 )一直停止在原来状态未动 。

就这??

你让人家学共军,搞作战计划,人家搞了你左推右等不批,批完了又不准执行,那你在开会时候还要求个屁。

李宗仁后来回忆,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蒋介石的问题:

凡是中央系统的将领都知道蒋先生这项毛病 。

他们知道奉行蒋先生的命令,往往要吃败仗,但是如不听他的命令,出了乱子,便更不得了。

所以大家索性自己不出主意,让委员长直接指挥,吃了败仗由最高统帅自己负责,大家落得没有责任。

图片

将领如果是这样的庸才,当然不能打胜仗,蒋先生偏偏喜欢这样的人。

为什么杜聿明到了南京找顾祝同,顾祝同不敢自己做主。

为什么后来蒋介石都批准了,杜聿明重新拿回来问顾祝同,顾祝同还是 “顾见到蒋的批示后有点踌躇不决”。

为什么顾祝同这样,因为他知道,蒋介石明面上批了,但是这个计划不是蒋介石亲自制定的,他肯定不会让。

不能打自己脸说不准将领制订计划,但是肯定会找机会给你搅和黄。

果然最后没有执行,20多天里,国军一动未动,白白丧失大好作战时机。

杜聿明对于蒋介石太了解了,他说:

加以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指挥,不论大小情况的分析,大小部队的调动,都要通过蒋的决定指示。

蒋本人又不能集中精力掌握全盘情况,每日仅凭一次所谓“官邸会报”来决定指挥部署,或凭他本人“灵机”一动,乱下手谕。

因之一切指示到了前方,不是过时失策,即是主观武断。前方部队长不遵从,即有违命之罪,遵从则自投罗网。

蒋介石集团中封建派别关系互相掣肘,任何一个情况出现,都是只顾小集团不顾整体,只想救自己,不顾全局。

结果每一战役都是因小失大,决策一再变更。

这种矛盾斗争贯穿着国民党军作战全部过程。

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小事,但其实很多事情都跟这个有关系

我们知道,从管理学上来说,一个组织越依靠某个人,这个组织的架构越脆弱,也最低效。

事必躬亲就意味着什么也干不好,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个地方用了全力,在其他地方就只能用半力,甚至完全不用力。

领袖应该干他应该干的事情,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抓在手里。

手下的人要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人尽其用。

但是,阅读解放战争相关书籍的时候,每个作者说国民党、蒋介石决策时候特点最多的就是:

蒋介石正忙于XX事务,无暇顾及XX事务。

可三大战役的打响时间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辽沈还没有打完;淮海就开始了,淮海还没有打完;平津又开始了。

这就让蒋介石疲于应对,两方都想兼顾,最后两方都做不好。

相反我们看李德胜是怎么做的。

李德胜每次给将领发电报都是以商量的口气,因为他并不在第一线,所以很多事情他不知道,所以他都会让让各个将领结合实际情况执行。

辽沈战役的时候,李德胜非常想打锦州,林彪想打长春,两人经过反复的电报套路,李德胜妥协了,说我们不想强人所难,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图片

但是林彪自己改变意见了,觉得打锦州更为有利,李德胜对此非常高兴,认为林彪自己能够想通是最好的。

但是在林彪出发去锦州的路上听说敌人增兵葫芦岛,现在打锦州不仅要对付东北的敌人,还要对付华北的敌人,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人,这还怎么吃?

于是打电报提出要重新回去打长春。

收到电报的时候李德胜暴怒了,认为林彪太过于胆小,认为所谓的形势发生变化并没有很大,但是冷静下来以后的李德胜,还是决定以劝说为主,当时的电报是这样的

3日17时的电报说:

一、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

在义县、兴城、绥中之敌已被歼灭的情况下,葫芦岛、锦西地区虽然已增加新五军及九十五师,并准备以四个师打通两锦交通。

你们可于攻锦州之同时,部署必要兵力于两锦交通线上,首先歼灭由锦西增援锦州之四个师,然后打下锦州。

在五个月前(即四、五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

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之第八第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新五军从山海关、九十五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二、你们指挥所现在何处,你们指挥所本应在部队运动之先(即八月初旬)即到锦州地区,早日部署攻锦。

现在部队到达为时甚久,你们尚未到达,望你们迅速移至锦州前线,部署攻锦,以期迅速攻克锦州。

迁延过久,你们有处于被动地位之危险。

图片

3日19时的电报说:

本日十七时电发出后,我们再考虑你们的攻击方向问题,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

除了前电所述之理由外,假定你们改变了方针打下了长春,你们下一步还是要打两锦。

那时,第一,两锦敌军不但决不会减少,还可能增加一部,这样,将增加你们打两锦的困难;

第二,目前沈阳之敌因为有长春存在,不敢将长春置之不顾而专力援锦,你们可利用长春敌人的存在,在目前十天至二十天时间(这个时间很重要),牵制全部至少一部分沈阳之敌。

如你们先打下长春,下一步打两锦时,不但两锦情况变得较现在更难打些,而且沈敌可以倾巢援锦,对于你们攻锦及打援的威胁将较现时为大。

因此我们不赞成你们再改计划,而认为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于十天内外攻取锦州,并集中必要力量于攻锦州同时歼灭由锦西来援之敌四至五个师。

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望你们深刻计算到这一点,并望见复。

盛怒之下的李德胜,仍然是相信前方的将领,相信通过自己的劝说,将领可以想得通。

果然,毛主席的电报刚发过去,林彪的电报就过来了,说是要收回上一封电报,继续打锦州。

这就是将帅相和,这就是沟通谈判的艺术,毛主席不是不能下死命令,严厉的要求林彪必须要打锦州,以他的身份地位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即使是他最为生气的时候,他也是克制自己的情绪,认为前方的事情,前方的人最为清楚,后方的人可以提自己的意见,但是不能取代前方将领行事。

这当然也是在革命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当年,毛泽东在江西打游击,中央苏区的人总是想遥控前线的指挥员,下的命令往往荒唐无比。

毛泽东直接指出来:希望以后设在后方中央局不要干涉前方的军事行动。

就差把“你们懂个屁啊就指手画脚”写脸上。

对于国民党来说非常悲哀的是,蒋介石基本没有在基层带过兵,到了台湾以后才意识到让将领“按图索骥”式打仗的错误。

由于领导层不负责具体的事务,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花在整体的战略上,中共中央的反应时间是非常快的。

中央军委几个人集体领导,各负责一块,效率非常之高,一个人不在的时候,其他人一起决策得出来的结论水平也非常之高。

比如,打完济南战役之后,粟裕给中央军委打了一个电报,提出了小淮海战役的想法。

图片

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 而在长江以北决战, 又以在徐蚌地区最为有利 。

因为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宽阔,通道多,适宜于大兵团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

背靠山东和冀鲁豫老根据地,地处华东 、中原接合部, 距华北也不远, 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

还可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打蒋系的徐州集团 。

这是粟裕1948年9月24日的电报,大家猜猜中央军委是什么时候批示回复的?

是第二天。

1948年9月25日,并且在电报里面提出军委对于这个电报的看法:

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 (百韬 )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如果我们拿这个来对比千古完人那个拖了二十多天还流产的计划,是不是感觉一天一地?

而且后来战役的发展正是向着军委当时制订的战略目标发展的,虽然略有偏差,但是总体相符,可见军委不用插手具体事务,能够专注于总体大战略上的高效,差距实在太大了。

毛泽东还专门给前线发电报让少请示,随时根据实际发生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望你们坚决执行。

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

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是不是跟蒋介石要求随时随地请示,不然宁可原地等待不要动的反差太大了?

蒋介石不愿意相信将领,也不知道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总是用脑海里想当然的、早已是明日黄花的局势图去制定计划。

不愿意放权,总是一个人决策,领导艺术很差劲。

总是以非常别扭的方式让将领执行自己的意志,不尊重人,这样的人岂能不败。

看似是组织架构的问题,其实核心就是人。

如果没有好人,再好的架构,再好的制度也没用,菲律宾当年完全照抄美国的制度,菲律宾能成美国吗?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111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如何看待北约直接警告中国援俄?
下一篇:决战前夜,我们要做出痛苦而正确的选择!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