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还有很多人认为当前我们对外过于强硬,在微观的公司层面,可以多一些圆滑,少一些坚持。
最近了解了一些跨国公司的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干预,跨国公司不可能将技术让当地顺利的习得乃至转移。
当初北汽跟美国AMC合作,北汽应美方要求,把BJ212吉普放到合资公司,并在合同里明确要求对BJ212进行升级。
被寄予厚望的BJ212车型
但即便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美方也坚决不干,拒绝让BJ212与AMC旗下的切诺基产生联系。于是后来的BJ212升级,完全是北汽自己的工程师凭经验完成,效果自然也就差强人意。
跨国公司一定会谨慎地把中国本土的开发平台跟合资活动区别开来,避免中方能够有效地吸收技术转移。
合资公司还会非常努力地破坏已有技术。
上个世纪末,曾经有个中国企业原本拥有200人的研发团队。后来跟日企合资,日方以加强生产质量管理等名义,直接解散了原来的研发团队,工程师被安排到售后和管理,技术开发自然难以为继。
对于设立技术开发中心的要求,跨国公司也是想尽办法、能拖则拖。实在拖不了,那就设立1个盆景式的研发中心,负责信息收集、接收图纸等行政功能。
在技术图纸上动手脚也屡见不鲜。比如上汽通用,上汽拿到的图纸上面有一堆窟窿,因为凡是跟生产组装无关的,通用都拿剪刀从图纸上剪掉。
还有一种常用伎俩是卡流程。比如说要对产品的某环节进行改动,而改动需要领导签字确认,合资方卡着不动,无法推进。
曾经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后车门铰链的地方常有异响。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就想改,但德方就迟迟不动,直到国家领导人在外事场合亲自交涉才有结果。
曾经的汽车之光—桑塔纳
外方不愿意培养中方工程师,也不鼓励中方工程师去产品改造和技术创新。他们只想中方留在低端环节,简单重复。
任何一个技术改动,都要向合资公司总部提出,自己连一个螺丝钉都改不了。这使得中方工程师根本不可能有技术积累,更枉提产品迭代。
跨国公司看待中国永远是为了劳动力,为了区位优势,为了原材料。他们在国内的分支,不会做任何开拓性的工作,因为冒险有风险,投资可能打水漂。
而我们心心念念的市场换技术,最终被证明是一厢情愿。
放眼全球,跨国公司掌握了关键要素后,都是使用蛮横的游戏规则,使用豪横的霸王条款,让生产国被迫接受。
合资不是你好我好,说到底是长期博弈。如今我们跟外方的合作之所以越来越平等,是因为中国企业隐忍中发奋图强,用实力争得了地位。
至于光刻机,作为工程学中的皇冠,大量的知识都镶嵌在供应链的协作配合中,ASML也不会把生产转移到国内,以难保竞争优势。
我们从国家层面加强战略规划,鼓励工程师利用大型项目平台来不断试错,提高良品率,逐步实现自立自强。
放弃幻想,敢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