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舆论场,爱国阵营与公知阵营,甚至爱国阵营内部,围绕一个人的争议很大。那就是在抗日战争中,1944年率军死守衡阳的国军将领方先觉。引起这场争论的并不是爱国阵营,可是如今批判方先觉的声音,都被扣上“极左”和“民粹”的帽子。致敬方先觉的声音,则被称赞为“尊重历史”,“尊重人性”。关于方先觉到底是“抗日爱国名将”还是“软弱投敌”,我在这里不扣帽子,不预设结论。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问题:抗日民族英雄和软弱投敌的界线到底在哪里?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不断输给美国,德国也在欧洲战场被苏军打得奄奄一息。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都知道1944年的日军,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可同样是在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抗日战场却遭遇豫湘桂大溃败。豫是河南,湘是湖南,桂是广西,大家摊开地图看看这三个省由南到北的广袤面积,就知道国民党军队输得有多惨。不过在大溃败中,蒋介石和国民党宣传部门也拿出了“宣传亮点”,那就是这场大会战中的一场战役+衡阳保卫战。国军将领方先觉,率领一万四千名国军,在衡阳青壮军民的支持下,英勇守城47天。而他们面对的整个战役日均,多达十一万。站在今天的视角……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07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