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2年9月2日,彭博社发文报道,说印度在2021年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并在22年继续领先英国。
到了年末,印度果然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GDP3.42万亿美元,增长6.7%。
比起印度的激流勇进,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显得英雄迟暮,22年的GDP比21年还少了500亿,陷入经济衰退的怪圈。
当彭博社的这则消息一发布,整个印度沸腾起来,尤其在上个月,他们才刚举办完「庆祝印度独立75周年」的活动,民族自信心瞬间飙升。
他们在彭博社的推特账号下留言:独立75年后,印度在经济上超越了曾经的宗主国,这份成就相当了不起。
也有人对彭博社报道的「前英国殖民地」颇有微词,于是把英国的黑历史扒出来:
「前罗马/撒克逊/诺曼殖民地,英国,落后于伟大的国家印度,成为世界第六。」
「印度轻松碾压英国,这个曾经的罗马殖民地,将永远追随印度!」
对英国而言,这是双重侮辱,大英网友气不过,直接顺着网线对掐,有的说印度人均GDP连英国十分之一都不到,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里。
有人在历史上找补,说因为英国对印度进行了改造,才让它有赶超机会。
见英国人在翻历史账,印度网民更加来劲: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是无耻的掠夺和偷窃,它就是用这种方式才富起来的。」
「话说英国皇室从我们国家偷走的钱财和宝物,到底什么时候还给我们?」
除了印度老百姓狂欢,企业家和政客也慷慨激昂。
莫迪六大护法之一,马恒达集团董事长在社交媒体上说:「因果不爽,这个消息让每一个努力奋斗的印度人感到欣慰。」
印度财长西塔拉曼表示,印度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两位数,未来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零。
在举国振奋,「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莫迪觉得把未来目标定为保五争四,还是太保守了。
印度央行心领神会,在隔天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
这个报告显示,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印度将在2027年超过德国,并很有可能在2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的终极愿景是,赶中超美。
印度商工部官员认为,按照莫迪总理的愿景,到2047年,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莫迪甚至就「印度何时成为发达国家」,定下了一个时间表,必须在未来25年内,把印度变成一个发达国家。
不过质疑印度GDP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属于每年惯例节目。
原印度首席顾问萨勃拉曼尼亚,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印度在2011年到2017年的GDP增长率只有4.5%,而非官方估计的7%。
他认为从2011年开始,有17项经济活动指标与印度GDP的相关性断开了,所以印度官方给出的数据,和国际组织统计的大相径庭。
「2013-14年是危机年份,资本流出、利率收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怎么可能如此高」。
一些欧美银行家质疑印度魔改了GDP统计,往里面使劲掺水,改得完全失真。
现在国际通用的GDP统计方法有三种: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
以中美两国的GDP统计方法为例。
我国主要采用的是生产法+收入法,相互验证,进行核算。
而美国是单一支出法。
有人疑惑,为什么在2023年,我国无论在工业产出、发电量还是粮食产出这一块都优胜于美国,GDP数据却差了那么多?
因为中美两国在GDP算法上的侧重点不同。
我国着重于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出总额,是多少就多少,而且有些数据是没算进去的,比如街头小摊小贩,农村自耕农等等,这些庞大零散的小经济,是能不算就不算。
而美国是计算社会购买产品的总支出,除了消费和投资,还包含比较多的「虚拟经济」成分,比如赫赫有名的「虚拟租金」。
即使是自住房,也要按市价来计算租金,也就是自己租房给自己。
美国经济学家认为,房子既然住了人,那就有消费行为发生,必须统计进GDP里。
这样一来,就诞生了虚拟租金的衍生物,「家庭生产」。
在家做饭、洗衣服,就等于给自己提供餐饮和家政服务,没毛病吧,所以这些也要按市价计入GDP。
能算,不能算的,全都算上。
如果我国也照葫芦画瓢,凭借人口上的优势,估计GDP会凭空增加一大截。
总的来说,每个国家统计GDP的方法都不同,所以出来的数据难免有出入。
有些国家会效仿美国,自己玩些花活。
例如意大利、英国、荷兰等国,从2014年开始,陆续把毒品和性交易都纳入GDP。
加拿大就更不用说了,自打合法化后,飞叶子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300多亿美元。
看到西方国家的骚操作后,刚上任不久的莫迪表示,哎,我上我也行啊。
印度各邦长期以来乱糟糟,治下百姓生活贫苦,要靠消费来拉动GDP挺不现实,指望经济来个质的飞跃更是相当难。
虽然现状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但他可以改算法啊。
从2015年-2018年,印度连着改了两次GDP算法,只要是两点。
第一是以市场价格计算GDP,取代之前以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方法。
好处是,可以把一些不产生经济效益的目标,都纳入统计范畴。
印度政府先是把欧洲各国的微操全数接收,什么走私、毒品都列入GDP,然后结合自身国情,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把孟买贫民窟的窝棚给算成房地产,然后按正常房屋市场价计算房租。
棚户看起来是破了点,但除非塌了,不然很难出现价格暴跌情况,可以说是印度GDP数据里最稳定的一环。
另外,印度统计部门还把流动摊贩列入服务业,不管一杯恒河水卖得有多便宜,统一按餐厅的巴黎水来定价,相当于虚构营业额和纳税额。
对于公共交通工具,只要登记在册,无论摩托车还是突突车,统一按德国汽车标准来算。
而在农牧产品这一块,印度更是玩出全新版本——
农牧业不再以肉类总产量计算产出,而是以其不同部位来测算,这一下就多了几百亿卢比的总产出;
马路上堆得密密麻麻的牛羊粪,一律当成燃料和肥料、甚至是医疗保健品,又是一千多万卢比的营生。
这还没完,如果说牛粪产业在印度就一定的规模,把它列入GDP勉强还说得通,那接下来一项真称得上魔幻。
2021年,世界各国被疫情搞得焦头烂额,印度也不例外,经济一度濒临崩溃。
面对困境,莫迪心生一计。
他认为,凡事要两面看待,从负面来看它是病毒,但正面看,它何尝不是一种新型农业品种呢?
于是,这种病毒被印度统计部门当作农产品,由此衍生的露天火葬,也被视为正规殡葬业,统统列入GDP里......印度真够拼啊。
第二是调整算法基准年份。
2015年,印度统计局把基准年从2004年5月变为2011年12月。
因为在2011年以前,印度相继经历了金融危机和货币改革,对各行各业造成巨大冲击,所以经济数据不好看。
2018年,印度统计局梅开二度,把2011年之前的GDP数据继续往下调。
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让2011往后的GDP数据更亮眼。
经过印度统计局的两番施法,2019年,印度GDP反超英法,上升到世界第五。
这也是印度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还成功帮助莫迪连任总理。
一举多得。
莫迪的统计魔法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嘲讽,有专家认为,印度这样做是一种政治篡改。
「GDP增速大幅上调是个拙劣的笑话,它毁了印度信誉,让印度统计局成为全球金融圈的笑柄。」
但在老仙看来,西方各国既然互相斗法,印度只有比他们更狠才有出路,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2022年的再次反超,就是印度崛起的最有力证明。
莫迪也知道,在统计上做手脚只能维持一时,要长久保持GDP体量,必须要靠实业。
早在2014年,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计划,重点发展基础设施、数字网络、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项目,要把制造业的比重提到25%。
但限于自身工业底子薄弱,印度根本不可能独自完成任务。
所以莫迪把目光瞄向了外国资本。
在接任总理前,莫迪是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他通过搞市场经济,引进外资,让古吉拉特邦的经济突飞猛进,是促使他上位的最大政治资本。
2015年,印度吸引到的外商投资超过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火热的投资地之一。
可里面来自中国的投资不多。
莫迪非常眼馋中国的工业体系和基建技术,于是向我国求助,希望中企能来印度投资,帮其克服这一难关。
他开出各种优惠条件,要人给人,要地批地,只要能来就行。
于是,三一重工、特变电工、海尔等传统制造企业,和小米、联想等硬件生产商开始进驻印度。
当中企在印度逐渐站稳脚跟,并完成本地化后,情况有些不对劲了。
印度的野心慢慢浮现,它想从中资企业那里得到更多,比如中方的完整产业链。
从2016年到2021年,印度政府连续五年对手机零部件上调关税,最高去到20%。
当时中方企业的很多零部件是从国内进口,到印度后再组装。
关税一提,意味着成本大幅提升,所以大部分手机厂商,只能将组件工厂迁移到印度,而莫迪的意图实现了。
在获得中资企业的供应链后,印度电子产业发展得十分迅猛,其他诸如钢铁、水泥等工业也不遑多让。
安巴尼、阿达尼、塔塔等六大护法就是在这个时间段迅速崛起。
到2020年,六大寡头已经掌握印度一半以上的经济资源。
也是这时,寡头们希望挤走外企,好独霸印度市场。
于是莫迪政府开始玩阴招,以「保护本土企业」的名义,通过一系列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策。
其中对中企的打击力度非常大——
自2020年4月起,来自中方企业近400项投资提案,只有20%获得批准;
印度政府还以各种名义,对400多家中企展开账目审查,一口气封禁60多款中国APP。
到2022年,局势发展更加离谱。
印度财政部以「非法汇款给外国实体」为由,给小米开出5.6亿天价罚单,几个月后又扣押了小米在印度的存款,约合48亿人民币;
同年7月,Vivo因「涉嫌洗钱」,被冻结4亿元资金,OPPO也被指控「逃税」,被罚37亿元人民币。
从22年-23年,中资企业被印度政府杀了个血流成河。
除了中国企业,莫迪打击其他外资企业也绝不手软。
三星、日本高铁、苹果、亚马逊、沃尔玛等,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纷纷挨刀,这是把外资当作纯粹耗材了,年猪养肥了就杀。
国家级「杀猪盘」,印度玩得挺炉火纯青。
当然,反噬如约而至。
根据印度官方数据,从2018年至2022年,一共有559家外资企业撤离印度市场,剩下的外企也在加速逃离。
2022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FDI)首次负增长,外商投资净流入降低到280亿美元,同比下降27%。
印度果然无愧于「外资坟场」的头衔。
在中低端产业还没完善,高端产业尚待发展的情况下,印度就急冲冲赶走帮自己修桥铺路的人,把国家经营得跟荒野宰客黑店一样,这在国际上还真不多见。
印度的魔幻事还有很多,后续我会逐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