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打造人人重视发展、各国共谋合作的政治共识。
——2022年6月24日在首届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讲话前两天出差,订高铁票的时候,突然发现多了一个小标志“静”这个“静”的意思是,在12306上订票,可以选择带有“静”字的班次,勾选优先分配静音车厢,即可在有余票的情况下选乘静音车厢。在静音车厢,需遵守多项规定,保持车厢内的安静。那么都需要遵守哪些规定呢?包括下面这些:
-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状态。
-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
-在接打电话或相互交谈时离开静音车厢。
除了这些需要“乘客”配合完成的,为给旅客营造“静”的氛围,还包括:
-静音车厢内的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至40%,
-乘务员会掌握,每名旅客的到站信息为每位旅客提供 “一对一”到站提醒服务 。
-乘务员会在静音车厢内提醒旅客保持安静。
与此同时,为了“静”列车上还为旅客准备了眼罩、耳机、止鼾器等 “静音”商品。可以看到,想要达到“静”其实不是依靠谁的一个“命令”,而是需要通过从“物质保障”到“思想共识”,再加上“规则约束”才能达成的效果。从中国历史上看,为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一共历经了548年。从世界历史看,为了世界范围内统一贸易规则,推行技术标准,达成国际协作,历经的战争,也摧毁了多少原本灿烂的文明和富饶的土地。事实上,就火车上“保持安静”这个事本身,就这么一点点共识,其实就是“极难”的。在绿皮火车时代,运力的紧张往往车厢挤的水泄不通,而技术的不足,让列车行进过程中“哐当哐当”的杂音不绝于耳,也根本谈不上什么静音。只有到了“高铁”时代,运力缓解加上技术提升,才有了“静音”的物质基础。而这只是物质层面,认知层面的改变更难。光看报道,每个月总有那么几起,在车厢里抽烟,喧闹,甚至熊孩子作妖带来的“争执上演”甚至大打出手的也不再少数。因为虽然物质提升了,但是习惯和心理认知改变往往需要更多时间:
比如排队上火车的时候,甚至下火车的时候,还是经常能看到一堆人一窝蜂的向前拥挤。要说现在都是对号入座,往前挤有什么好处呢?其实这是过去“资源匮乏”时代遗留下来的“惯性”,总想着先上去,或者先下来,就会有便利。(包括延展到坐飞机,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了大部分人的需求和共识,其实还不够,这个时候还需要有“公权力”或者“群众”的监督,保障“共识”的运转。一同给到不遵守“共识”的人处罚。只有这样,“共识”才能得以运转。所以,你看,哪怕是“静音”这一个事想要达成“共识”就是如此之难。那么其他事情呢?在国际上寻求公平与正义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形成共识有时也会很昂贵。比如最近愈发激烈的“巴以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缺乏共识的情况。不管是“物质基础”“共同认知”“强力约束”都做不到,那么“谈”什么和平,大概率还需要付出多的多的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