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球供应链可能中断的风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会切断关键物资流动;疫情最严重时造成全球医疗设备和其他关键品短缺;地缘政治风险逐步显露,如俄乌冲突就暴露了欧洲能源供应体系的脆弱。这些对全球供应链的再思考,正与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全球化思潮结合在一起。在这些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岗位数长期下滑引发社会不满,部分民众对与中国互为贸易和供应链伙伴持保留态度。笔者记录了过去40年间,美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在伙伴国家、产品和模式等方面的变化,重点关注过去5年(2017-2022),这正是贸易战和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动荡期。数据表明,全球供应链正在“大重置”:美国从中国的直接进口减少,低工资地区(主要是越南)和近岸/友岸外包(尤其是墨西哥)的进口份额不断增加。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减少了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从进口来源国看,2017年,中国在美国进口产品中占比达峰,为21.6%;2022年,这一数字降至16.5%。“重新分配”发生在产品层面。中国所占份额的下降,与越南、墨西哥进口份额的增长有关——在美国进口的机械设备、鞋子、电话机等产品类别里,中国产品占比降低;以越南为代表的低成本地区,向美国出口了更多的服装、纺织品、电子产品;以墨西哥为代表的近岸/友岸地区,则向美国出口了更多的汽车零部件、玻璃、钢铁。这些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白宫政策所致。2018年起,特朗普政府向从中国进口的几乎所有商品加征关税。美国企业一开始犹豫不决,因为重置全球供应链会带来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但拜登政府延续了关税政策,这些企业不得不接受现实。美国政府一直鼓励……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91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