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必要性,合理性质疑的新闻屡屡登上热搜。从鲁山的天价雕塑曝光,住建局书记被免,到平舆计划3亿元购买5000台无人机被热议。今天且不论这个“牛郎织女”的雕塑是否涉嫌抄袭或者物有所值,也不想讨论县里面购买5000台无人机用于通航发展,农林植保是否真的有必要,这些都是专家或者纪委的事情。今天想说,最近一段时地方政府投资“乱象”频频上热搜,占据“公共舆论资源”,以及各个央媒长篇累牍的系列报道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什么趋势。8月30日,财政部官网发布2023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报告提到,下半年,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督促地方统筹各类资金、资产、资源和各类支持性政策措施,紧盯市县加大工作力度,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逐步缓释债务风险。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强化定期监审评估,坚决查处新增隐性债务行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坚决化债的工作大约到了8月,才形成了共识,才真正开始:
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合并监管,推动建立统一的长效监管制度框架。那问题来了,目标好提出,如何才能真达成这个目标呢?说不难,因为所有的债务本身都和政府行为相关,只要真的下定决心,在执行层面并不是没有好用的工具。至少,在管住地方政府蠢蠢欲动的“有型的手”方面,肯定是比让大A来一波大牛市要容易一些的。一、地方,或者说区县还要不要继续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各区域的发展还是以GDP论英雄,(当然,后面有很多2.0 3.0的叫法,比如以亩产论英雄等)。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相应领导的升迁机会就大。而相对比极少数沿海发达城市以及北京这样特殊嗯区域以外,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发展,是缺少内生动力的,尤其是五六线的区县。但是,这些地方也要发展,怎么办?发展需要钱,从最早的政府借钱,到后来的平台公司借钱,本质上都是为了发展。每一任领导也都想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够在当地留下一些产业。这也都需要钱。如果要坚决遏制债务增长,那,发展怎么办?二、遗留的的债务怎么办?
许多地方的债务不是三年五年形成的,很多是经历了十年,十五年,三任五任领导形成的债务。而很多当时主政的领导或许还升迁了,到了更重要的岗位。如果要说化解债务,那之前的遗留问题怎么办。是否都需要所在地的现任领导承担。现任领导能否兜得住是一方面,这样是否公平也很难讲。三、化债的方式和渠道用什么?
在过去,各级平台公司都是相应各级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上一级政府从法律和股权层面,并没有干涉的能力和意愿。管的多的时候,下一级政府还有意见,说阻碍当地经济发展。上一级政府从人事任命,到监督管理其实也是缺乏相关工具的。这三个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所谓化债问题,几乎无从谈起。那今天这个问题有解么?或许有。这里拍脑袋说说可能的方案吧,仅供大家讨论:全中国有2844个县级行政区,一个县区多的有十几个平台公司,少的也有几个。比如上文说的买无人机的平台公司,就是县交通运输局全资控股的某某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所为。但是这“数万家”投资公司真正能够管好么?这些“投资”公司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么?其实很难。比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就回应称,购买无人机的行为由某某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权操作,与交通运输局无关。连直接主管部门都不清楚“投资公司”的工作,又怎么能指望政府和上级政府了解具体“投资公司”开展的业务情况呢?所以,想要做到有效管理,最好的方法还是“减少户数”。在前些年经济蓬勃发展,所有区县“平台公司”“投资公司”都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上级政府想要整合,大家都很抗拒,希望有独立的“财权”。而今天,这些“投资公司”往往负债累累,成为了当地的“烫手山芋”和“包袱”这个时候,整合收并的难度就没有那么大了。估计在不久的未来,每个地级市会先整合出来3-5家大型的平台公司,然后再以它们为基础,整合所有区县的平台公司。而在整合中,在接过这些区县平台公司债权的同时,可能会严控区县一级政府不得成立任何形式的“企业”或“投资机构”,本质上把区县政府的财权收归上去。区县一级政府的使命,可能慢慢就会回归到服务民生而不是快速发展上去。中国一共是333个地级行政区,如果能以地市为基准,那么就有往把地方国有企业的数量,压减到一两千家。监督管理好一两千家企业的难度,可比监督管理数万家企业的难度要小的多。而市级公司收并购的钱从哪里来呢?可能会从省级金控,投控平台总更低的成本融过来。因为一般省级平台公司的信用评级高,融资成本相对要低很多。这等于又给市本级公司戴上了一个扩张紧箍咒。最后形成
省级企业负责融资(去搞钱)
市级企业负责发展(提需求)
而这也就做到了“通知”中说的:
紧盯市县加大工作力度,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逐步缓释债务风险。而这种跨越穿透多层级政府的改革,一定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蛋糕,所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所以往往很多这种改革之前,一定是舆论先行。或许这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地方政府投资“乱象”频频上热搜,占据“公共舆论资源”,以及各种央媒长篇累牍的系列报道的原因吧。一叶而知秋,所有现在还热衷于去地方平台公司的小伙伴,或许要为下一步的长期发展做好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