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偏好本来是一个投资领域的概念,指为了一定收益,你能承受的波动性。牛市你敢满仓操作,没来得及研究的标的先上车再说;到了熊市你不断降仓位,反复研究的标的,估值腰斩再腰后还是不敢买,其区别就是风险偏好的不同。风险偏好这个词也可以从投资领域引申出来,指一个人愿意承担风险的态度,不仅是理性的计算,也是一种信心和预期。消费者过去存够了钱才会买车,现在有一半的钱就想贷款买车,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收入是在不断增长的,你预期未来能负担甚至提前还清贷款,这就是风险偏好提高。企业赚了钱,以前是扩大生产,现在是降低贷款,预期是市场越来越差,赚钱变难,这就是风险偏好降低。股票上涨,投资者赚到钱,进一步提高仓位,亏了钱就想降仓位,这不符合价值投资的原则,但符合心理。这偏文章的核心观点,我之前写过,当时是为了分析流动性与风险偏好的关系,近期重读此文,忽然觉得应该从“风险偏好”的角度,去理清消费者、企业、投资者(银行)和央行这一系列经济角色之间的关系。企业赚了钱,利润可以用于:A:分红或还贷款、B:先放在企业账户上、C:多买材料多招人多生产、D:投资固定资产,扩大产能风险偏好排序为:D>C>B>A。企业运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很多沉没成本,有很多固定开支,很多时候,就算亏损也要继续运转下去,所以判断企业的风险偏好最重要的贪心算法就是——固定资金投资规模。投资者对企业基本面的分析有一个“永恒的死角”,我们只能分析过去的产品和业务,但CEO永远要面向未来进行新的投资:产能不够用了,产品没有增长空间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了,行业竞争者找到了更具性价比的技术方案或商业模式,等等。中国最具全球竞争优势的大多是中游制造业公司,差异化不明显,更多靠成本和性能优势,持续的投资是对这一优势的保护,包括规模优势、包括升级产品、包括率先进入新细分领域,所以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投资驱动。由于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投资不仅仅是一种风险收益比的理性计算,也需要相当程度的非理性的“风险偏好”: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容易夸大过去……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77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