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1952年的全国经济和工业分布!


2023年03月30日  浏览(5058)人
0
原创: 深圳宁南山
来源:宁南山

最近又统计了下《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这是国家统计局发行的资料。

其中我看了下1952年的全国各省的经济总量和工业增加值分布,结合我之前对国内制造业的一些研究,觉得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的。
当然了,又一次说明为什么是1952年,因为从1949-1952年是三年恢复时期,经过这三年的建设,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品产出都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因此看这个时候的地区分布是很有意义的。另一个原因是1949年的全国数据倒是有,但是却分省的数据有些是没有的。

我们首先看下全国各省份的经济总量分布,由于建国初的中国是个农业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52年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只有20.9%,只看工业的话全国经济占比只有17.6%
而第一产业(农业和畜牧业之类)的占比达到51%,可以说是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国。
也正是因为建国初我国农业+第三产业占据主要经济组成部分的局面,因此人口总量众多的省份在经济总量上也会比较靠前。

而工业则成为另一个重要变量,因为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工业增加值提高,而且会带来服务业的重新定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美国理发和中国理发的价格不同,另外工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由于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低,因此总体权重远不如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大。
从下图可以看出,全国经济总量前五位是江苏(3739万),山东(4827万),辽宁(1932万),河北(3272万),上海(572.63万)。
而全国经济第6-10位是河南(4371万),广东(2910.45万),湖南(3271.2万),黑龙江(1110.5万),四川(4628.5万,注意不含重庆)。

图片

1952年的全国人口为57482万人,
可以看出人口四千万以上的三个人口省份山东,河南,四川的经济总量都在全国前十位;
同时人口3000万以上的三个人口大省江苏,河北,湖南的经济总量也在全国前十位。
另外人口2000万以上的三个省份广东,湖北,浙江,其中广东省经济总量1952年也在全国前十位,因为其人口为2910.45万。
而辽宁,上海和黑龙江则成为了前十名中的例外,
辽宁的人口1952年为全国第12位,但经济总量却能排在全国第三位,
上海人口1952年为全国第25位,但经济总量却能排在全国第五位,
黑龙江人口1952年为全国第20位,但经济总量却能排在全国第九位。

如果按照大区来分的话,
1952年华北地区(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内蒙)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9.61%
1952年江浙沪三地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6.14%,当然了其实华东地区还包括安徽,江西和福建,不过这里只看江浙沪。
1952年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3.02%
1952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2.37%
1952年西南地区(云贵川渝)经济全国占比为9.24%
现在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1952年排名为全国第7位,占比为4.35%,而2021年的广东全国经济占比为10.87%

为什么华北地区经济总量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是全国经济总量最高的大区?
因为其人口高达1.114亿人,全国占比19.38%,所以经济总量占全国19.61%也是正常,
区域内有天津,北京,青岛,唐山等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尤其是天津,1952年人均GDP仅次于上海市位居全国第二位,但华北人均经济总量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1952年的江浙沪人均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占全国11.35%,经济总量占全国16.14%,这里面上海的人均GDP1952年的全国第一位,主要是浙江拖了些后腿,人均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想这跟浙江多山的地形有关系。
1952年的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7.15%,而经济总量占全国12.37%
人均GDP甚至高于江浙沪三省市的人均水平(主要是浙江省建国初期非常落后,因此拉低了江浙沪三省市的平均值),东北三个省的人均GDP都在全国前十位,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大区。

当然如果单看省市排名的话,1952年全国人均GDP排名第一为上海,第二为天津,第三是黑龙江,第四是辽宁。其中上海人均GDP领先甚多,为430元人民币,而天津,黑龙江,辽宁都在200+的水平,其他省份都在200元以下。
西南地区(云贵川渝)1952年人口占全国16.68%,而经济总量只占9.24%,可以看出人均GDP显著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广东省1952年人口占全国5.06%,而经济总量只占4.35%,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换言之,2022年和1952年相比,浙江,广东和川渝都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浙江。

我们再看看1952年的全国工业分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常识,
那就是建国初的中国工业是轻工业增加值占大头,1952年在工业里面轻工业占64.5%,重工业占35.5%,正是因为重工业占比低且落后,所以建国初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具体我国当时能生产什么轻工业品和重工业品,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列过了,
中国工业史--查询了1952年的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
1952年我国生产的轻工业品包括8万辆自行车,6.6万架缝纫机,1.7万部收音机,1.3万吨罐头,200吨化学药品,65.6万吨纱,38.3亿米布,37万吨机器制造的纸和纸板,856万个保温瓶,2600万个灯泡,495万吨盐,45万吨糖,265万箱卷烟,23万吨酒,330万张皮
革,6000万双胶鞋,42万条轮胎外胎,9.7万吨肥皂等等。
而重工业品则有6600万吨煤,73亿度电,193万吨生铁,135万吨钢,成品钢材106万吨,286万吨水泥,213万标准箱的平板玻璃,64万千瓦交流电动机,1.37万台金属切削机床。

1952年全国各省市工业增加值如下图,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1952年全国有两个工业中心,
分别是重工业为中心的辽宁省和以轻工业为中心的上海市。

图片

1952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全国第一,占比15.21%
上海此时的工业虽然从比例上以轻工业为主,其中尤其纺织工业占比最大,
但由于上海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相对其他省份绝对量很大,因此实际上单独看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也并不差,总体比较全面。
例如1952年上海钢产量7.14万吨,占全国5.28%
机械工业方面金属切削机床3789台,占全国1.37万台产量的27.66%
还有就是著名的江南造船厂,该厂在建国前就制造了四艘万吨轮,在1961年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个万吨水压机,
其余还有自行车这种民用机械品,以及收音机为代表的电子工业,交流发电机,电缆和电线为代表的电气工业,暖水瓶和肥皂等日用消费品和化工品等。
像上海的收音机产量,就长期是国内第一位,根据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官网,1956年,上海收音机产量占全国24.6%,类似的还有上海的电子元器件工业,生产电容,电阻等,1952年上海此类电子元器件企业就有137家,当然不要被工厂数量的数字迷惑,基本都是小厂,技术落后。

再比如制药工业,建国初我国是一穷二白,我之前也贴过数据,1952年全国化学药品产量才200吨,实在是有些可怜,但这方面上海也是全国老大。
青霉素旧称盘尼西林,是当时的万药之王,价比黄金,可以救助伤病员因为感染的死亡,在解放战争时期,即使是重伤员也难以使用如此昂贵的药物,更不要说普通市民。抗美援朝时期该药品是西方对我国进行禁运的战略物资。我国在建国前曾经由汤飞凡等1944年在昆明试制了中国首批青霉素,但由于抗战时期无法规模量产,上海青霉素实验所在1951年成功试制出了国产青霉素,并在1953年由上海第三制药厂量产。

图片

再以汽车工业为例,上海由于汽车保有量众多市场规模大,因此具备汽车修理和一部分零部件自制能力,我国第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长春一汽,各种设备苏联进口为主,但国产部分上海是供货主力,尤其是各种电器设备。
上海为一汽制造的产品包括各种自动控制仪表开关、自动调整记录温度的仪表,各种机床、电炉、试验台等,还有一些专用的机床。
例如上海机床电器厂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微动开关。
上海仪表制造公司和电力设备制造公司所属的10多家工厂为一汽试制了几十种自动控制仪表和开关。
新成电器厂为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气动调节仪表。
上海还试制成功汽车用钢化玻璃、汽车专用灯泡,上海耀华玻璃厂就是一汽的主要供应商。
一汽高级工程师尤廷良回忆说:“建厂初期的电器大部分是国产的,其中上海对一汽的贡献是很大的,主要是发动机部件:分离器、点火线圈、化油器、分电器、高压线、开关等,汽车的灯泡都是上海协作厂制造的。上海的工艺技术在建国初期应该是国内最强的了。”

一汽高级工程师王冬绵回忆:“我所掌握的非金属材料用料情况。
汽车厂建厂初期,上海橡胶一厂给我们(一汽)做橡胶油封;
上海橡胶二厂给我们(一汽)做三角带;
上海耀华玻璃厂给我们提供汽车所用的所有玻璃;
上海毛毡厂给我们提供汽车上配套的毛毡垫;
上海星光软木厂给我们配套软木垫、密封垫;还有汽车上使用的所有衬垫纸、瓦楞纸都是上海制造的。后来北方制造的越来越多了,铁岭、长春等地也开始生产,就逐渐减少从上海的供应了。”
1956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两年多来,上海、杭州、无锡等地60多家工厂的职工为第一汽车制造厂赶制出3万多台(件)的机械电器设备。
上海工业的规模和全面性,也使得其成为解放军唯一一个进攻时命令不在市区使用重炮的城市。

1952年辽宁省工业增加值全国第二,占比15.11%,是全国的重工业中心,其中尤其是沈阳市,以及生产钢铁的鞍山市。
辽宁省的标志性工业品就是钢产量和水泥产量
1952年钢产量达到94.1万吨,占全国135万吨的69.7%
水泥112.8万吨,占全国的39.44%
煤产量1176.6万吨,占全国17.83%

辽宁省的重工业大多来自抗战胜利对日本工厂的缴获,尽管在19458月苏军进军东北后遭到严重损失,主要工厂的设备被大量运走,但东北三省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194811月就全境解放,因此恢复生产的时间也相对更早,这里面鞍钢是重中之重,鞍钢在1948年底解放时,厂区已经处于废弃的状态,一名被留用的日本冶炼专家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
但事实证明,以靳树梁、邵象华、李松堂、杨树棠、王之玺、毛鹤年六位为代表中国本土的钢铁技术专家并不差,同时也得到了苏联的帮助。
1949年由于鞍钢开始恢复生产,辽宁省钢铁产量达到了11.4万吨。
19503月,中苏签订了《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议定书》,这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对中国技术援助的第一个议定书,按照中苏签订的协定,受中方委托, 19504月,第一批共26名苏联专家来到鞍钢;当年7月,又一批来自苏联设计院的35名专家抵达鞍钢,后又增加到42名。
1952年,鞍钢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建国前伪满的历史最高水平。

而全国第三的江苏省工业增加值占比仅有6.37%,大大的落后上海和辽宁,而且江苏省此时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也有部分重工业。例如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江南水泥厂就容纳了上万名难民,而该厂的水泥产能为20万吨,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泥厂之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952年黑龙江省的工业增加值竟然位居全国第四,占比为5.84%
这里黑龙江省的工业其实可以视为辽宁省的工业增加值的延伸,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因为195010月至195312月的著名的“南厂北迁”工程。
2019年黑龙江省委的建国七十年新闻发布会上,明确的说了黑龙江省工业发展史:
“南厂北迁”25户大企业和苏联援建22项重点工程的落户,让这里诞生了被誉为“共和国国宝”的第一重型机械厂、“共和国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列入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厂”的“两大机床”及“三大动力”、“十大军工”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还有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使我省逐步构筑起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等为代表、以重化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基本框架。

南厂北迁的大背景是因为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我国担心威胁到辽宁省的工业基地,而黑龙江紧邻盟国苏联,被认为是安全的大后方,因此从1950-1953年陆续迁移了25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工厂到黑龙江省,其中有16个工厂集中在哈尔滨。

图片

南厂北迁中比较知名度工厂有哈尔滨电机厂,也就是今天哈电集团旗下的哈尔滨电机厂,
它是由沈阳电工五厂迁移而来,该厂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1950年春,从湖南湘潭电机厂、上海电机厂、东北工业部电工局商调了一大批曾经在旧中国电工行业工作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包括近30名曾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学习过的工程技术人员,1950年冬天该厂开始迁往哈尔滨市。

另外比较知名的还有今天的哈尔滨轴承集团,是1950年由辽宁瓦房店滚珠轴承厂迁移过去的。
以及齐齐哈尔车辆厂,原本齐齐哈尔车辆厂只有七百人左右的规模,只具备修理机车的能力,而沈阳皇姑屯车辆厂1950年迁过来之后两个厂进行了合并,实现了从修到造的跨越,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中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公司。
此外还有黑龙江庆华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也写过,该厂由沈阳51兵工厂迁移而来,朝鲜战争期间该厂仿制苏联波波莎的50式冲锋枪制造了三十多万支给抗美援朝前线,雷锋的标准像就是手持50式冲锋枪。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这些南厂北迁的工厂被列入156项大工程进行改建扩建的有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轴承厂,阿城继电器厂三个。

南厂北迁之前,黑龙江省较大的工业企业只有鹤岗+鸡西煤矿,
机械工业最大的就是两个火车修理厂,
其一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后改名为哈尔滨车辆厂),该厂是当时哈尔滨最大的工厂,毛主席1950年访问苏联回国时就专门视察了这个工厂,但该厂也只具备修理机车的能力,直到1958年在建厂60后年终于开始制造铁路机车。
其二是上文提到的齐齐哈尔车辆厂,在1950年沈阳皇姑屯车辆厂搬来合并之前,齐齐哈尔车辆厂只有695名员工,也只具备修理机车能力,
另外在哈尔滨和牡丹江还有两个水泥厂,其他都是一些酒,油,面粉食品加工厂等。
南厂北迁使得黑龙江省的工业产出飙升,如果以产值计算(本文是增加值数据),1952年黑龙江省工业产值是1949年的2.6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产值。
其中哈尔滨市由于工厂的迁入,工业总产值在1951年相比1950年的一年间增长64.4%

所以虽然从数据上说,1952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是全国第一,稍微领先辽宁,
但从工厂大规模外迁的角度讲,上海虽然1949-1952年也有工厂外迁,
但规模远不及辽宁省的“南厂北迁”,1952年的黑龙江省工业增加值可以视为辽宁省工业的外溢,因此可见建国初辽宁省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工业大省。

如果从大区的角度来看工业增加值分布,
1952年的东北三省工业增加值全国占比为24.46%,主要来自辽宁(15.11%)和黑龙江(5.84%),吉林全国占比仅为3.51%
1952年江浙沪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3.49%,主要来自上海和江苏,而浙江省工业增加值较低,浙江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仅为1.91%
可以看出东北+江浙沪就占了全国的48%以上。

而如果看人均的话,由于1952年东北地区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仅有7.15%,因此不仅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大区,也是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最高的大区。
如果按照各省市人均工业增加值排名,则1952年为上海第一,天津第二,辽宁第三,黑龙江第四,北京第五。
其中上海是全国仅有的一个人均工业增加值在200+的省市,
天津则也是唯一一个人均工业增加值在100+的城市,
其他所有省市的人均工业增加值都在几十元的水平,其中辽宁人均能达到90多元。

1952年华北地区(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内蒙),其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9.61%而工业增加值占比也高达21.49%,只比东北和江浙沪略低两三个百分点,这似乎有些反直觉,但并不意外。
其一是1952年华北地区四省二市的人口比东北和江浙沪加起来的总和还多一点,
其二是华北经过清末洋务运动以来的洗礼,是有不少工业的,
比较典型的是1952年的华北和东北一起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煤炭主产地,
中国第一家机器制造水泥的工厂就在河北省唐山市,启新洋灰公司,这家公司我记得作为民族工业的代表还入选了我国的历史教科书,1952年河北省生产了31.98万吨水泥,占全国总产量286万吨的11.18%
北京市1952年也能生产水泥20.4万吨,占全国的7.13%,再加上山西等省产量,华北可占到全国水泥产量的20%以上。

还有经民族实业家周学熙等人发起,于1922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国与比利时合资的耀华玻璃公司,该公司当年3月在秦皇岛动工建厂,下图为1933年的耀华玻璃厂。

图片

耀华的比利时合资方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平板玻璃工艺——弗克法专利。
弗克法即有槽垂直引上法1903年由比利时人弗克发明的平板玻璃制造最新工艺,1914年比利时才刚刚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弗克法玻璃厂,经实际检验,弗克法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远超之前的制法,耀华也成为亚洲最先采用弗克法的平板玻璃厂,比日本还要早5年。
秦皇岛耀华玻璃厂直到建国后也长期是中国最大的平板玻璃制造厂之一。
1947年耀华玻璃厂在上海建立了分厂,上海耀华玻璃厂逐渐得到发展,长春一汽1955年开始量产汽车后,上海耀华就给其供应汽车玻璃。后来在1987年上海耀华和福建方面成立了合资公司,名字叫做“福建耀华”,也就是今天曹德旺领导的福耀玻璃公司。

华北地区的天津则在1952年则是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5.11%,这一年天津的发电量也占到全国的5.37%
天津市1952年钢产量6.98万吨,占到全国的5.2%
1950年天津自行车厂的“飞鸽”自行车品牌诞生,直到今天仍然是知名品牌,
1951年天津的一家私营企业从庆生电机厂成功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国产电梯,并且安装在了天安门上,一直运行到1989年,该厂后来不断合并成为天津电梯厂。

其中尤其是纺织工业,1952年纺织工业产能上海全国第一,天津生产能力全国第二位,而有1.31万台织机的青岛生产能力在全国居第三位,这三个城市占了全国纺织工业的70%,有“上青天”之说。
而同样在华北的山东省,山西省,都是我国的兵工生产基地,其中山东在解放前就有胶东兵工厂和鲁南兵工厂,尤以胶东兵工厂规模最大。
1947823日华东野战军电文:“胶东为我全军军事供应之主要基地”;
826日电:“华野数十万军队之炮弹、炸药及子弹供应,至少十分之七依靠胶东。”19489月,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在《华东区军工调查报告》中指出:“华东兵工生产首以胶东区为该区之重心所系;原动力、工作机械、工业干部及生产工人各占过半总数或2/3。”

在山东解放后我军对山东的兵工厂进行了调整,有的搬迁到了沈阳,徐州等外省,尤其在山东境内淄博成为山东军工的最大合建之地,在1948年12月开始搬迁多个工厂到淄博,并在1951年7月成立中央兵工总局山东兵工总厂,使得淄博成为山东最大的军工制造基地,后来在1969年珍宝岛冲突中炸掉苏军T-62坦克履带使其沉入水中的反坦克地雷就是山东兵工总厂制造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鲁南第八兵工厂,1943年成立,是生产地雷和手榴弹之类的工厂,后来山东解放后,经过多次辗转搬迁到了江苏徐州,1957年首次开始生产工程机械,这家公司就是现在的徐工机械公司,下图来自徐工的官网。

图片而青岛除了纺织业发达之外,还有机车制造厂,新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八一号”就是1952年在青岛制造出来的,机车重92.07吨,构造速

度80公里每小时。

https://www.scei.org.cn/images/zhuanti/dqxdfh/zlgs.html

图片

图片

另外华北的山西省也具备相当的重工业基础,
1952年钢产量9.22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位为辽宁的94.1万吨,这一年太原钢铁厂炼出全国第一炉不锈钢;
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礼炮,一种是缴获自日本的94式山炮,一种就是太原兵工厂在1947年仿制日本的晋36式山炮。
1954年,太原兵工厂试制成功新中国的第一门制式火炮--76.2毫米野炮,并在1956年仿制成功新中国第一门中口径火炮--1956年式85毫米加农炮。

因此东北+江浙沪+华北的全国工业增加值在1952年就占了全国的69.44%,当然这九省三市里面浙江(1.91%),内蒙(0.83%)是工业增加值全国占比最低的两个省。

这三个大区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重庆,1952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国2.96%,发电量占全国的2.22%,重庆的工业受益于抗战时期的工业西迁,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写过了,抗战时期重庆贡献了我国民族军工产业产量的60%,有力的支持了抗战,重庆在建国初也成为国家定义的两大一小军工基地中的两大之一(东北,重庆),重庆在抗战时期的工业,发展成了今天的长安集团,建设工业集团(就是设计制造了56式半自动步枪,81式枪族,95式枪族的那家),嘉陵集团,重庆钢铁公司都是来自于抗战时期搬迁到重庆的工业。

还有就是湖北省1952年工业增加值全国占比2.65%
湖北省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早的地方,而在建国初,武汉工业占到了湖北的一半以上,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
下图中可以看出湖北1952年的主要工业品,包括钢4.44万吨,水泥25万吨,其他还有纺织和卷烟,可以看出水泥工业还可以,占了全国的8.74%,湖北当时的水泥生产主要来自华新水泥公司大冶水泥厂。

图片

另外广东省1952年的工业增加值占了全国的5.13%,不过基本是食品,烟草,纺织等轻工业,轻工业占比高达百分之八十多,1952年广东省的钢产量居然只有0.08万吨,没错就是八百吨,另外生产了15.09万吨水泥。
此时的广东值得一提的就是广州的纺织业了,不过也比不过上海,天津,青岛三大纺织业城市。

今天本文是对建国初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分布的一些介绍,我简单的总结几点:
先说人均的部分,
1:按照大区计算,1952年东北不管是人均GDP还是人均工业增加值都是我国最高的大区,甚至超过了江浙沪三省市的平均人均水平,主要是浙江在建国初比较拉胯。
2:按照省市计算,1952年人均GDP最高的是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1952年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是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
1952年上海和天津不管是人均GDP还是人均工业增加值都是全国前两位,而且都大大领先第三名,可见民国时期上海和天津一南一北两个一线城市的繁荣留下的积累。

我们再看总量,尽管东北人均高,但是人口只占全国的7.15%,因此总量上优势会被大大抵消,尤其是算经济总量的时候,因为我国当时还是农业占大头的农业国。
1:工业增加值总量按照大区计算,
东北三省是全国第一,占了全国大约四分之一(24.46%),江浙沪全国第二,华北全国第三,这三个大区的工业增加值总量都差不太多,合计占了全国差不多70%
如果按照省市计算,上海工业增加值全国第一,辽宁全国第二,江苏第三,黑龙江第四,山东第五。

其中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尤其以东北最多,而重工业对于国防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在建国初的156项大工程,东北成为最重点发展地区。
例如1952年的钢产量,全国辽宁第一,山西第二,上海第三,天津第四,河北第五;
1952年的煤产量,辽宁第一,河北第二,山西第三,黑龙江第四,吉林第五,山东第六。
可以看出煤炭钢产量高度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其他地区只有上海能在钢产量进入全国前三位。

但总的来说,建国初的工业增加值里面,还是以轻工业为主(占64.5%),重工业占35.5%,主要是我国人口体量大,一些低水平的轻工业产品的产量大,
1952年我国制造的轻工业品里面,我觉得多少有些技术含量的有:
8万辆自行车,6.6万架缝纫机,1.7万部收音机,42万条轮胎外胎,9.7万吨肥皂,856万个保温瓶,2600万个灯泡,37万吨机器造纸。
其他一些轻工业品我觉得没啥技术含量,不过很多产量也挺大,例如纱生产了60多万吨,胶鞋生产了6000万双,盐生产了495万吨,卷烟生产了265万箱等等。
上海是全国的轻工业中心,而天津的轻工业也全国闻名,此外江苏和山东青岛也有不少轻工业。

建国初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大约三分之一,这里面东北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几个代表性的重工业产品,
煤炭产量东三省占全国33.5%
水泥东北就占全国42.6%
钢产量东北占全国69.8%。煤-钢体系的产量东北在国内占据明显优势。

不过这里面的“东北”实际上主要是辽宁省,
1952年东北三省钢产量99.9%在辽宁省,黑龙江占0.1%,吉林省不产钢;
1952年东北水泥产量92.6%在辽宁省,黑龙江的水泥产量占7.4%,吉林不产水泥;
1952年东北煤炭产量53.2%在辽宁省,黑龙江占27.8%,吉林为19%

2:经济总量按照大区算,
1952年第一是华北(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内蒙)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9.61%
第二是江浙沪三地,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6.14%
第三是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3.02%
第四是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2.37%

可以看出建国初我国作为农业占大多数的农业国,人口体量大的省份经济总量会有些优势,
例如经济总量如果按照省市算,第一是江苏,第二是山东,第三是辽宁,第四是河北,第五是上海。
江苏能排全国第一跟其总人口全国第四有关系,而山东排第二跟其全国人口排第一有关系(这里四川和重庆单独算,如果合起来四川人口是第一),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而东北三省尽管1952年工业增加值在全国排在第一,占了全国四分之一,但看经济总量则只占全国八分之一(12.37%),主要人口占比少,仅占全国7.15%

3:本文是各大区和省份的相对排名,但即使从全国总量来说,仍然是一穷二白。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统计过,1952年经过三年的经济建设,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都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钢产量达到135万吨,发电量达到73亿度,但1952年我国只有水泥,棉纱,煤炭的产量能够进入世界前十位,钢产量只在全球排第十八位,发电量我查询了也排不进全球前15位,另外非常重要的石油工业产量也很低,全国的石油主要产自甘肃玉门油田,以及辽宁抚顺的煤制油。

这些基础工业品的产出都如此低,那中高端的就更不用说了,
例如和石油相关的石化工业,汽车工业基本是空白,至于坦克,大型船舶,喷气式飞机之类的就更别想了。

当然,建国初尽管落后,但是由于我们庞大的人口体量,辽阔的国土,以及解决了外国势力盘踞在中国的问题,解决了国家的组织能力问题,因此在后面就逐渐爆发出了巨大的工业化潜力。
以上本文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96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果然,韩国这样被日本打脸了!
下一篇:投名状的春华秋实!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