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来源:知乎 作者:王子君
正式进入中年。
虽然大家已经把这个话题聊了四五年了,但正式官宣时,还是有点小激动的,有点当年川皇胜选的感觉。
人口衰退的坏处,我觉得真是聊烂了:
1、适龄劳动人口萎缩,单纯靠规模的生产收益下降;
2、纯数量的消费市场下降;
3、投资收益率下降,资产配置的保守化。对创新投资的减弱和食租经济的强化;
4、储蓄率开始转低(赚钱越来越少花钱越来越多),金融稳定性降低;
5、与人口指标挂钩的大量资产转入看空(尤其是土地),泡沫破裂压力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走高;
6、社保开支明显走高,挤压部分产业的国家投资;
7、空置资产(特别是无人使用的基建)的债务压力显露,留在账本上的“僵尸”资产增多;
8、区域不平衡会快速深化,为了抢有限的增量,“东京模式”会不自觉地流行,小城衰败会普遍化;
9、刚需压力下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开支。衰老就是生理功能的丧失过程,大量基建要做适老化改造;
10、社保、资产、福利等代际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分化。
随便就写了十个,打住吧(站在外贸和国际政治角度还能列一堆),不然就成了老龄化的负面清单了。
总之,存量环境是这样的。
人口是一个核心增量,只是“中国人能生”这个概念长期刻板入脑,由上到下都习惯了这个增量,不以为然。
直到这个增量终于消失,不少人终于反应过来:这好像是坏事啊!
虽然我的理想是上医治未病,但现实教育我们,往往得等脓疮烂了,有些人才会去看医生。
我国人口减少(而且是以远超正常工业化生育率下降幅度的减少),象征着存量环境的正式到来。
但我还是谨慎乐观。
你们老觉得我悲观,但我真的谨慎乐观。那些前一秒入关后一秒药丸的才是真悲观。我的谨慎乐观是因为:成本再难转嫁,改革压力正式成型。
我现在都记得几年前跑工业互联网,很多厂佬对我说的一句话:“人能做,就先不改了。”
就算我国劳动力成本已经远高于越南柬埔寨孟加拉,但人听话,不交社保不闹,不发加班费不闹,所以劳动效率还是高。
当然不闹啦,背着房贷房租嘛,“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搞人就能搞出劳动效率,为什么要搞技术?
这只是个缩影,很多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费力搞真正的产业升级?带着高尖精的名义搞房地产呗,反正有新增人口来买。为什么要费力从增加收入剩余的角度去搞内需呢?新生出来的娃就是新内需。
很多结构性的问题,其成本都摊到了看似永远会持续下去的新增人口上。于是,任你骂万言,我不动一步。现在这块增量没了,不想动也得动。
而且改革的方向非常清晰,先发工业国们都趟过,一则生产力,二则分配,都是激发质量的提升。
在生产力方面。
一是做真金白银的产业升级。
不是外行领导内行那种、不是行政岗工资比业务岗还高的那种、不是不需要经受市场应用检验自己内部采买就能糊弄事的那种。
国企经营、国有投资运营机制的大改。“占领国计民生等战略产业”这面大旗,不能成为低效空转的遮羞布。
二是治理机制的改革。
“最多跑一次”,很好,能不能深化到“法律规定最多跑一次?”
行政对市场的权力,说白了是大是小您说了算。但能不能把这种权力规范化?把一纸文件对产业的不确定性影响降到最低?
以法治来降低行政对社会经营成本的隐形抬升。让从商到民都相信:纸面上的流程就是现实里的流程,压缩潜规则的空间。
别的不说。如果有个透明公正的A股,股民都能买出个庞大的养老金投资市场,起码二十年内不需要担心社保问题。
在分配方面:
在数量停滞的大环境里,想要更多消费和投资不?但你得让人有剩余去消费和投资啊。
公共服务均质化,降低生活成本,特别是没有隐形门槛的廉租房。
增加城乡养老金、实现普遍失业金,让多数人能用政府的钱买得起顿顿方便面。
不要把社保单纯看成成本,而是看成一种转移支付的手段,支付到每个人。
再加上劳动保护。
已经产能过剩了,996就是挤压岗位、制造失业、降低总消费。用行政强制力让人少上点班,少赚的用社保补,剩余时间才是最大的消费资本。
总之,多则贱,少则贵。过去人多,贵物贱人;如今人开始变少,就应当转入贵人贱物。
政府主导有效产业投资+市场机制改革+福利社会刺激消费,都是这么趟过来的。现在咱就中年期,离深度老龄化还有个十来年,这正是转型的窗口期。
不要再把民众视为生产之民、奉献之民,向他们索取;而是视为消费之民、流通之民,向他们给予。
反正我国文化上不接纳大规模移民,规模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填这个缺口(起码得兼并半个东南亚)。
此事无他路可寻,只看这十年之功。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5大心法+8大场景模拟,抓住女性人见人爱的诀窍,点透聪慧女人的处世之道。13节女性情商提升课,做内外兼修的睿智女人!
2020-04-263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