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1)“新十条”的公布,意味着中国防疫政策从此前的严防死守转向了具有探索性的集体闯关。这是根据病毒和疫情本身特性,以及中国社会现实,做出的实事求是的选择。防疫政策调整后,此前由于“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造成的中国社会内部矛盾、风险和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和舆论焦点则转向了药品和医疗资源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感受,也会直接决定民众对新的防疫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2)防疫政策调整后,当前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一些地区感染人数大幅上升,线下和网上药店药品紧张。从全世界的经验看,放开后,第一波感染者的症状相对较重。我个人的体会是,感染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发烧、头痛、浑身酸痛、嗓子痛等。有网友说,虽然知道这些症状不会致命,也没有必要去医院,但如果没有药物用于对症治疗,感觉会非常难受,相当比例的人甚至开玩笑说有点“生不如死”。有感染者说,这是他经历过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我自己今天是感染后第四天,其中,第二天全天几乎无法下床,浑身酸痛,感觉“遍体鳞伤”,绝对相当于一场中度甚至是重度感冒。
3)由于线下和线上药店药品供应不足,或者线上药店发货、到货时间太长,直接导致大量感染者前往发热门诊“取药”,或为家人“备药”。这种做法本身是正常的,这也是发热门诊应开尽开的意义所在。但这种现象毫无疑问会加剧各地发热门诊的就诊压力,尤其会加重医生的压力。如果可以让民众在不用去医院的情况下,就可以方便地购药,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地方医疗系统面临的压力,也能给民众很大的安全感,减少大家的焦虑和不满情绪。
4)要缓解药品供应不足,除了协调生产厂家加速生产、备货和发货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根据各地疫情发展趋势,加强资源统筹协调,优先保障提前进入疫情高发期地区的药品供应。目前看,最紧缺的是退烧药,以及治疗感染后期嗓子疼的药等。
5)为缓解药品不足,在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在医院或者社区免费发放“大锅药”。中国传统中医药对于新冠感染这种病因明确、单一,且症状比较集中的疾病,有很多成熟、安全、有效的药方。理论上来说,这种经过精心搭配的汤剂,会比现有的很多中成药效果更好,尤其是在缓解发烧、头疼、浑身酸痛、嗓子痛等症状方面非常有效。发放“大锅药”,也是中国社会传统防疫的手段之一,这既发扬了中医的优势,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势。通过发放“大锅药”,可以快速缓解感染者症状,这对提振民众信心非常有用,也可以大大缓解全社会对成品药的需求,缓解药品供求矛盾,同时还可以缓解医疗系统面临的压力。
6)继续发挥权威媒体、专家、家庭医生,以及各级医疗机构在宣传、普及科学防疫知识方面的作用,减轻民众的焦虑感,避免盲目囤药,更要避免盲目用药,这也可以减轻药品供求紧张的压力。
7)加快解决儿童、老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难问题。
8)在防疫政策调整后,部分民众抱怨的焦点从反对“层层加码”和“一刀切”,转向了对放开节奏更加有序、让疫情更加平稳的期待,尤其是希望药品供应能够得到保障,医疗救治资源够用。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尤其对短期内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一边积极解决,一边多多解释,争取民众的理解。
9)除了药品供应紧张,最近,N95口罩、抗原检测试剂也出现断货、加价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民众关注和抱怨较多的话题之一。在加强生产、发货的同时,同样需要加强全国范围内的资源统筹协调,并通过加强宣传避免民众非理性囤货。
10)从舆论的角度,近期一些“糊涂虫”或者是别有用心的人已经开始炒作中国防疫政策调整带来所谓“超额死亡”的问题,比如,有人查看北大、清华近期发布的讣告,炒作两校大量教授、教职工死亡事件,实际上根据往年数据对比,并无明显区别;有人散布北京殡仪馆、火葬场、停尸间极度紧张的信息等。这些小道消息有的在国内社交媒体平台发酵,有的在国外社交媒体发酵,相互搅动,扰乱人心,非常恶劣。这些炒作的伎俩,在武汉疫情时期,已经被反复使用过了,虽然手段粗劣,但影响非常大,也很不好,需要通过及时回应,以正视听。
P.S. 防疫政策调整并非没有代价,但这是中国社会彻底走出疫情阴霾早晚得迈出的关键一步。此时此刻,仍然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增强信心,继续发挥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只要中国社会继续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我们一定能如期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