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以上是《淮南子》对鲧(gǔn)和大禹的一段描述,但这段描述却是有些问题的,因为听起来好像是在说鲧穷兵黩武导致诸侯叛心,而大禹却自毁武器城墙争取到了各路诸侯的支持和认可一样。而实际上鲧是禹的父亲,且这段话本应该描述和总结的是鲧和禹之间治水路线成败原因,与兵战无关。我们要弄懂的关键是:鲧和禹治水路线并非“堵或疏”这类粗浅的问题之争,而是更为深刻的天下治理模式路线之争。中华农耕文明早期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冲击形成的肥沃平原上,这里不仅土壤肥沃,而且杂草灌木较少,开垦相对容易,但随之而来的必然问题就是水患。可以说,水患是中华文明早期的死敌。尧舜禹三代帝王的权力转移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治水”而展开的。舜帝最初是启用的鲧作为治水大臣,而鲧所在的氏族不仅是天下大诸侯世家之一,而且掌握了……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72人赞